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功成于韌 ——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信念”2020新浪財經云端峰會于6月8日-10日舉行。高風咨詢公司的CEO兼董事長謝祖墀出席并演講。
謝祖墀的演講主要圍繞著產業鏈去中國化、去全球化的問題展開。在與多位客戶交流后,他認為,供應鏈的核心問題是外企是否將會把供應鏈撤出中國,而在這些討論中,有些基本工作沒有做好,“就是對于外企或者是企業在中國的供應鏈究竟怎么去分法,它怎么分類,沒有想清楚。”
在謝祖墀看來,這樣的供應鏈應該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勞動密集型的供應鏈,就是低成本的勞動密集,生產相對比較簡單的產品,諸如運動鞋、服裝、玩具,這一類的供應鏈改革開放初期,幫助了中國的發展。但是十幾年之前,這些供應鏈已經陸續地因為中國的勞工成本提升,一部分陸續離開了,到了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家。第二類的供應鏈,就是以美國市場作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產品,因為中美的貿易摩擦,美國單方面把我們保護的產品的關稅提高了,對于很多本來在中國生產的生產商來講,產品利潤就受到很大的傷害,他們必須尋找一些關稅比較低的地方。“將來關稅只要降下來,有可能其實這些供應鏈也會回來中國,很難說。”
第三類供應鏈是透過比較復雜的生產工序生產的產品,特別是消費電子產品。它有一個特性,需要依賴大量不同的供應商、不同的零配件,也需要通過它的主要的生產商,把這些供應商的零配件以及它們所提供的很多工藝,在一個很有效率的環境里面組裝起來,使得整個這個產品出來。這一類以集群為主的比較復雜性的生產,主要出現于很多消費電子產品,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IoT產品或者是AIoT產品(人工智能+IoT產品)。
謝祖墀強調,這些能力要通過幾十年,在特定的環境里,通過很有能力的生產商,把這些集群很有效地組織起來。它本身也要有很強的設計能力,產生樣板的能力,還有做試驗的能力等等。這種能力,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左右,發展得淋漓盡致,其它國家不是沒有,但是能夠學到中國這么大規模、能夠有效率的,其實比較少。
這一類供應鏈是否會撤離中國?
謝祖墀認為,不能說不可能,但是幾率不是很大的,因為中國在這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優勢。
對此,謝祖墀表示,對很多很多跨國公司來講,未來他們最關心的并不是去中國化和去全球化,反而是風險管理的問題。“疫情給予他們最大的啟示是,他們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在目前的場景下,科技已經在不斷地發展,科技主要是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方面,已經逐漸地允許通過一種分布式體驗層制造的方式來進行,通過網絡、數據、云計算來發展。謝祖墀提到,現在不少跨國公司在探討的是,怎么利用這樣一種方式,特別是相關的軟件能夠把不同的生產的地方連在一起。
“這也是給了中國企業一個新的機會。它還是在初期發展階段,特別是在to B軟件的開發,能夠無縫地把多點的生產基地連在一起,是需要很多復雜的to B的軟件,也需要一套標準。這套標準需要有能力的企業來建立,這是給予中國企業以及其它有相關能力的企業一個很大的機會。”
(新浪財經 梁超)
以下為發言實錄:
謝祖墀:各位早晨好,我叫謝祖墀,我是高風咨詢公司的CEO兼董事長。
今天早上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跟各位分享一下最近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這個話題也是我最近研究比較多的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就是所謂的去全球化和去中國化的可能性有多少。這個問題除了是好多人比較關心之外,因為我個人的工作,我最近這方面接觸比較多。我的工作是做企業戰略咨詢,日常我碰到的客戶就是那些比較大的企業,也包括一些投資人。大的企業包括好多外企,也包括一些本土內地的企業。
我個人從事企業戰略管理咨詢這個行業已經有超過30年的時間,1988年我在美國加入麥肯錫咨詢公司,我加入他們舊金山的辦事處。當然是好多年前,但當時我們已經開始做了不少今天所謂的全球化相關的項目,當時我們不少的項目都是幫助美國的企業,去研究他們,如何把他們的業務放到離岸去。什么是所謂“離岸”呢?從他們的角度來講,把那些低成本勞動力密集的生產轉移到中國,把IT或者是軟件的開發轉移到印度,這是他們當時已經想到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他們覺得最好的東西都應該留在美國,可以分出去的公司就分出去。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很多人所謂的“全球化”的整個過程的開啟點。
我當時已經參與了工作,所以對于外企特別是對于美國企業,怎么樣看待這個所謂的全球化,我有很深的印象以及深刻的了解。后來我從美國搬回香港,1992年我回到內地,當時另外一家咨詢公司波士頓咨詢公司邀請我到上海來,建立BCG在中國的辦事處,同時成為他們中國區的總裁。BCG是第一家中國政府官方批準的外資的戰略咨詢公司,到中國來設立辦事處。所以,我們也非常榮幸,因為我們也剛剛碰上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當時大家還記得鄧小平到南方訪問,到深圳、上海來訪問,那時候剛巧就是我回國的時候。趁這個機會,因為當時有不少外資開始進來中國,在中國投資,我也幫助外資進入中國,思考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占。
從那個時候到今天,盡管從BCG到了博斯公司,也是美資最老牌的管理咨詢公司。到六年前我自己成立了高風咨詢公司。應該說我經歷過幾代的外企、外資、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交易。最近因為疫情的關系,還有疫情之前中美貿易糾紛問題,我們跟我們的很多客戶在幾方面進行了交流。特別是在疫情的過程里,我跟我許多的跨國公司的客戶們交流,這些客戶有不少是全球的CEO,包括他們是全球董事會的代表人,也有中國區的高層管理或者是亞洲區的區級管理。我跟他們交流起來,給我的印象是,在疫情的過程里,其實他們大部分的精力都是放在考慮他們短期的運營的問題,還有他們現金流穩定性的問題。基于好多人所謂的去中國化、去全球化,當然對于這些高級的管理者來講,這些問題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沒有時間去思考究竟他們應該怎么去做。因為這些問題比較復雜,不是能馬上解決的。反而我們發現在媒體上或者是在學術界里已經有不少人去談論這些問題,在4月初的時候,或者是4月初之前,其實已經有不少的新聞或者是報道,說某個國家或者是某個政府,或者是某一些企業雖然離開中國或者是鼓勵他們國家的企業搬回去他們本國,4月初的時候日本政府,還有4月中的時候,美國白宮的一個高級經濟顧問Larry Kudlow也提出來,鼓勵美商把供應鏈搬離開中國。馬上引起了很多人這方面的思考,就問這個問題,是不是代表供應鏈就會離開中國?外企也會大量地離開中國?甚至于所謂去中國化?
我可以跟各位分享一下我在過去幾十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以及最近幾個月我的個人的經歷,以及跟我的客戶交流出來的結果。在供應鏈的問題方面,核心問題就是外企是否將會把供應鏈撤出中國,或者是去中國化?我也看到很多這方面的報道,有人支持這樣的想法,也有人不支持這樣的想法。我在觀察這些觀點的時候,他們往往是一些基本的工作沒有做好,基本工作就是對于外企或者是企業在中國的供應鏈究竟怎么去分法,它怎么分類,沒有想清楚。從我個人來講,比較簡單的分發是三類,第一類就是勞動密集型的供應鏈,也就是低成本的勞動密集,生產相對比較簡單的產品,諸如運動鞋、服裝、玩具,這一類的供應鏈當然是我們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幫助了中國的發展,但是到十幾年之前,這些供應鏈已經陸續地因為我們這邊的勞工成本提升,一部分陸續離開了中國,到了越南、柬埔寨、孟加拉這些國家。差不多十年前我已經幫助一些臺資,他們是一些有品牌運動鞋的OEM,他們本來在廣東省有鞋廠,后來廣東省的成本比較高,他們就搬到越南去。其實這個過程不是什么新聞,撤離中國已經是十幾年的事情了,同時還在進行,將來也會進行。這方面中國人也是非常聰明的,因為所謂輕工業的制造,除了這些大的品類之外,還有很多新的,國外有很多客戶所需要一些新的產品,中國人看到機會,能夠馬上為國外的廠商制造。所以,在有一部分傳統的產業離開中國之余,也有新的產品供應鏈在中國產品,不但在沿海的地區,在內陸很多地區也有,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總的來講這一塊的供應鏈的確有一部分已經逐漸離開中國。另一類的供應鏈,就是那些以美國市場作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產品,因為中美的貿易糾紛,美國單方面把我們保護的產品的關稅提高了,對于好多本來在中國生產的生產商來講,他們的產品利潤就受到很大的傷害,他們沒辦法,他們必須尋找一些關稅比較低的地方搬去。去年我也關注了一些港資,本來他們也是在廣東地區生產一些消費電子產品,因為關稅的問題,他們沒辦法,只能搬到馬來西亞這種地方,關稅比較低。將來關稅只要降下來,有可能其實這些供應鏈也會回來中國,很難說。這是第二類供應鏈。
第三類供應鏈可能是透過比較復雜的一種生產的工序生產的一些產品,特別是消費電子產品,它有一個特性,需要依賴大量不同的供應商、不同的零配件,也需要透過它的主要的生產商,把這些供應商的零配件以及它們所提供的很多工藝,把它在一個很有效率的環境里面組裝起來,使得整個這個產品出來,一方面成本能夠比較容易受控制。第二,質量比較高,能夠符合最后客戶的需要。第三,它的反應速度會特別快。這一類以集群為主的比較復雜性的生產,主要出現于很多消費電子產品,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IoT產品或者是AIoT產品(人工智能+IoT產品),這些能力要通過幾十年,起碼十幾二十年,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通過很有能力的生產商,它能夠把這些集群很有效地組織起來。它自己也有很強的設計能力,產生樣板的能力,還有做試驗的能力等等。這種能力,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左右,發展得淋漓盡致,其它國家不是沒有,但是能夠學到中國這么大規模、能夠有效率的,其實比較少。這一類的供應鏈會不會撤離中國?我不能說不可能,但是你說這種幾率有多大?我覺得幾率不是很大的,因為中國在這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優勢。
我們在看供應鏈是否會撤離中國這個問題,首先還是回歸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什么類型的供應鏈?我們的供應鏈碰到一個最大的問題,特別是第三類,我們在某一些核心的科技方面、核心的技術方面,我們是碰到瓶頸的,特別是在芯片里面。這個也沒辦法,事實就是這樣子,要怪只能怪我們自己。在過去當美國人講全球化的時候,我們就相信了這個故事,我們就相信世界是扁平的,世界是天然的分工。事實上現在證明這個概念不完全是對的,這個世界還不是完全是扁平的。盡管今天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當然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我們盡快去克服核心科技的瓶頸。我不覺得因為這樣的問題會影響到我們整體供應鏈在全球的地位,不會嚴重地影響。但是很多人所講,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是不是還有一些所謂的區域性的發展,或者是本土化的發展,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我覺得是有的。特別是一些新的產品,特別是在歐美,其實在歐美那些先進的國家,他們的研發能力還是相當強的,往往他們可能在一些新的產品方面,他們能夠發展一些新的東西,可能一開始的時候它的客單價比較高,他們的批量不需要非常龐大就能賺錢。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產品可能是以區域化甚至是本土化的方式出現。也有可能一部分國家會覺得一些關鍵的產品,舉例來說,他們的醫療產品等等,因為疫情的情況,那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要把一部分的供應鏈轉移回他們本國,我覺得這也有可能。但是從整個主流來講,我個人覺得全球化還是主要的主流,區域化、本土化可能局部出現。而有一部分,本來在海外生產的公司,也可能會搬回他們本國,重新回岸的也有,但那不是主流,主要還是一個全球化的發展,而且這個全球化還是以中國為很重要的中心化。
對于很多跨國公司來講,未來他們最關心的是什么?他們關心的并不是很多人所講的去中國化,去全球化,反而他們會關心風險管理的問題,比如說疫情給予他們最大的啟示是,他們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盡管這個籃子可能是中國,但是他們也知道這還是有風險的。在這樣的場景之下,科技已經在不斷地發展,科技主要是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方面,已經逐漸地允許通過一種分布式體驗層制造的方式來進行,通過網絡、數據、云計算來發展,這是現在不少跨國公司在探討的,怎么利用這樣一種方式,特別是相關的軟件能夠把不同的生產的地方連在一起。所以,當某一個生產基地,舉例來說是中國,當出了問題的時候,起碼有一部分的生產可以在德國或者是在墨西哥能夠有所彌補。所以,風險管理是好多跨國公司現在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是下一步透過科技方面能夠提供一套新的革新的一種制造方式。這樣的一種發展,反而是給了中國好多企業一個新的機會,這個新的機會就在于,在這個過程里面,盡管大家看到有這樣的可能性,但畢竟它還是在一個初期發展階段,特別是在to B軟件的開發,能夠無縫地,能夠把多點的生產基地連在一起,其實是需要很多復雜的to B的軟件,也需要一套標準,這套標準需要有能力的企業來建立,這是給予中國企業以及其它有相關能力的企業一個很大的機會。
總結來講,我分享的主要的觀點是,大家很關心的去全球化、去中國化,我覺得有它的一些大家擔心的問題,但是也有很多大家不用擔心的問題。問題的定義并不是像很多媒體所報道的那些重點,它的重點是在于未來的創新、未來的改革,包括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里面如何參與進來,能夠在里面取得更大的話語權,是我們未來所有的企業,包括跨國企業、中國企業需要去很慎重考慮的問題。
我今天就想跟各位分享到這里,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