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來了?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新浪財經訊 CC講壇第30期于2019年4月13日在北京東方梅地亞中心M劇場舉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住建部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德胤出席并演講,題目為《從修舊如舊到新舊并置美學的思考》。
目前國家級的傳統村落就有7000個左右,我們該如何保護這些鄉村遺產?
以下為演講實錄:
羅德胤: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從修舊如舊到新舊并置美學的思考》,選這個題目是因為我的工作領域是鄉村的文化遺產。我給自己的工作定位,是做一名鄉村遺產設計師。
大家一定會好奇遺產設計是一個什么行業,以前沒聽說過。我們的工作,一半是遺產保護,一半是建筑設計。遺產保護,講究的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歷史信息。這是我們專業人士的說法,我更愿意在這里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也就是我們的祖師爺,清華建筑系的創始人梁思成先生的說法,叫“修舊如舊”。
建筑設計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功能滿足,另一個是空間創造。創造在建筑設計里是非常核心的一個內容。創造跟我們的保護和保留聽起來是矛盾的,為什么還要做遺產設計呢?
下面我用三個案例,來回答這個問題。
2012年,我被國家文物局派到了云南的元陽縣,在哈尼梯田的世界遺產地里待了幾個月。作為駐場專家,我在現場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要想辦法保留這些哈尼民居。哈尼民居從遠處看,就像一個一個的蘑菇,非常的可愛。我們這些遺產專家希望它們都能夠盡量地保留下來。現實的情況是在遺產地的100平方公里,大部分的村莊都已經像右邊這張圖一樣,成片成片地被拆除,改成了讓我們覺得很痛心的紅磚小洋樓。為什么會這樣呢?當地的政府官員告訴我們,哈尼族的蘑菇房有三個缺點,一是光線太暗了,第二是人畜混居,第三是臥室太小。因為這樣的缺點,當地老百姓只要有條件,就要把它們拆掉改成新的樓房。類似功能上的缺陷,在全國的民居里都是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的。這也是我們在做遺產保護的時候,不能只考慮保留信息、修舊如舊,還要把功能,也就是居住上的延續考慮進去。這就是我們遺產設計,之所以存在的第一個原因。
也許有朋友要問,像這樣的傳統民居,能不能只用作參觀呢?如果只作參觀,就沒有那么多的麻煩事了。還真不行,首先是數量太大,總體的保護成本會非常高。其次,從保護成本的構成上看,修繕和改造大概只占到25%,剩下的一半大概是維護費用。如果只是參觀的話,通常默認是政府負責修繕,這個費用是可以解決的,同時還省了改造費。但是維護這一大塊就沒人管,所以這個方法,只適用于少數的、價值比較高的傳統民居。大部分的傳統民居,恐怕還是要靠居住者來解決它的維護問題。修繕和改造,通常可以由政府和居民共同承擔。
說到哈尼民居的缺點,第一是光線太暗,分析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它的門窗太小,我們適當地給它加大,就可以了;第二人畜混居的問題,原因是他們在一層養牛,這個問題也不復雜,我們把牛請出去,另外建一個牛棚,把一層改成廚房。哈尼民居原來是沒有廚房的,現在有了專門的廚房,用起來也方便多了。從牛圈改成廚房,有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層高不夠,只有一米八,我們要想辦法抬高到兩米四。抬高的時候,我們用了非常符合遺產保護標準的杠桿法,一點點地把整體構架抬升起來;第三臥室的問題,由于廚房挪到了樓下,所以也不太麻煩了,原來的哈尼族民居臥室只有三到四平米,而且有的還沒有門。幾百上千年的傳統生活,就這樣過下來了,也沒覺得太多不妥。但是現在,進城打工回來的年輕人就開始覺得受不了了。我們想辦法把臥室從三到四平米擴大到六到八平米,而且有四個,剩下還有十幾、二十平米,可以做起居室。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布局,所以,從技術手段上,我們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大家看到這是改造之后的外觀,基本上是沒有變的,室內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
我們選了三個試驗性的改造,其中一戶是寨老家。他年紀很大了,對這次改造感到非常滿意,他沒想到,可以如此寬敞明亮地待在傳統的民居里,也沒有想到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來做評估的世界遺產專家,也給了我們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中國的政府和專家,為一種傳統民居找到了適應現代化生活的技術路徑,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同時,他把我們的經驗寫到了世界遺產的評估報告里給其他國家做參考。
技術上的問題解決了,也得到評價,是不是就可以普及了呢?然而并不是,我們改的再好,只是技術上的手段。在當地的政府以及老百姓心目中,這種蘑菇房依然是貧窮落后的象征,這就上升到了觀念問題。從技術手段好像沒有辦法直接解決,那怎么辦呢?
下面我要講第二個案例,西河村的規劃設計。西河村在河南新縣,它是一個規模不大、不好不壞、質量也不高,空心化程度還相當嚴重的一個傳統村落。其實全國范圍內,這樣的傳統村落是不少的。如果能給這個村子找到一個發展路徑,是相當有意義的。
我們在現場第一眼就看中了它的河道,這條河不是很寬,水量適中。我們覺得經過我們的努力設計,有可能營造出一個美麗宜居的小環境。有了這個小環境,村民的生活質量可以提高,以后還有可能會發展出鄉村旅游業。跟我一塊去做考察的,還有我的大學同學何葳。我印象很深刻,我們倆站在這個河中間的矴步上,他指著南邊兩個大房子說,我覺得把這兩個老糧庫改成博物館效果一定不錯。
我們的建議都被縣政府采納了,我是管規劃景觀,何老師就做這兩個大房子的改造。一年之后,我們都交出了成績單。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河道景觀的美化程度是大幅提高了,但同時它又保留著非常原真的鄉村特點,這是我們做鄉村景觀非常小心得來的一個成績。何老師對兩個房子做了改造,賦予了它新的功能,也非常小心地保留了它的外觀和主體結構,只在朝向河這一面做了比較大的玻璃引入。實現了老建筑和河道景觀之間的互動,讓它們形成有機的整體。這兩個轉化動作,一個是把鄉村河道轉化成了鄉野公園,一個是把老糧庫轉化成了鄉村的文化集會空間,效果是挺明顯的。環境變好了,村民的生活改善了,鄉村旅游開始起步,這個老糧庫開始有一定頻次的使用。所以,鄉村的活力慢慢地就找回來了。村里甚至恢復了中斷多年的祠堂祭祖活動。
大概一年之后,我們又沿著功能轉化這個思路,做了一點小小的嘗試。我們在何老師做的這個博物館里開辟了一小塊地方,開了一家咖啡館。咖啡館在室內是一個幾十平米的小空間,其實我們更看重的是它的室外場地,也就是右圖這邊,博物館和河道之間的一段大約長50米寬5米左右的一個場地,有九棵三百年的楓楊樹,風景非常的好。我們支上幾把洋傘,放了幾組桌椅,一下子休閑的、放松的氣氛就出來了。于是,這個地方就從十幾秒就能通過的過道,變成了一個能夠待上一兩個小時的休閑空間。這個咖啡館的改造,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經過一個多月的傳播,我們沒有想到,在當年十一的時候,它就引爆了西河村的旅游業。根據當地政府的統計,這一年的同比游客數量相當于上一年的十倍左右。再經過幾年的發展,西河村現在已經實現了全村的脫貧,它的人均收入已經從2013年的8200元,漲到了現在的21000元。它也拿到了一些頭銜,比如,河南省最美鄉村、全國旅游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等。
我們對比下這兩個案例,西河村的思路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繞開了居住的問題,而是從公共空間的功能轉化下手。因為要實現這種功能轉化,也是我們需要遺產設計的第二個原因。它的收獲就是多方效益的顯現,尤其是村民的觀念開始發生改變,他們開始喜歡自己的老村子,環境更好了,而且能帶來一定的財富。這個觀念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問題依然是存在的,就是普通的傳統民居怎么辦?我們暫時繞開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始終還是要面對的。
所以,我要講到下面第三個案例,就是侗族的禾倉改造。2016年,我們在貴州黎平縣的黃崗村拿到了這個項目,對這個村子做一個規劃設計。黃崗村是一個典型的侗族村寨,保留得非常完整,價值非常高,已經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里。價值那么高的村子,是不是可以像我們之前說的只參觀就可以了呢?那也能省去很多麻煩,也不行。因為像黃崗村這樣的少數民族的侗族村寨,它一半的價值就體現在村民身上,村民本身就是文化遺產。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節慶習俗就是文化遺產,像黃崗村還是侗族男聲大歌的發源地。所以,對這些村寨更要想辦法讓村民依然在里面生活,而且還能生活的更好。
我們也沒有用常規的套路去做規劃了,而是選了十個我們認為有可行性而且有意義的項目,從三個方面來探索少數民族村寨的綜合發展路徑。
在保護遺產方面,我們修復了薩壇,做了兩個民居標本,還修復了碾坊,這是完善了它的遺產體系;在改善生活方面,我們為普通民居設計了上下水,在村里增加了幾個公廁,把村里最大的水塘做了清理,而且還引入活水進來,改善了村莊環境;在提升魅力方面,我們做了兩個非常有意思,甚至是有點爭議的項目。一個項目是村族長家的改造,大家可以發現,與我們做哈尼民居的思路是不一樣的。我們在保留墻體構架的基礎上,大幅提升了舒適度,達到了四五星級水平。同時,也加入新舊并置的美學,它匯集那種張力讓老的顯得更老些,新的顯得更新。我們也把村族長家的客廳改成了一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這是我們在西河村得到的一個經驗,要讓老房子跟環境產生互動。現在村族長家已經不舍得住在這里面了,因為它的客房單價已經到了1000元一晚上;另外一個項目就是改造禾倉,這個更有意思了。禾倉是一種非常侗族的建筑,因為侗族的房子都是木頭的,特別怕火災。把糧食另外建一個建筑存起來,這樣萬一發生火災,糧食還能保住,一家人還能活命,這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智慧。
最近二三十年,由于國家救濟糧體系的完善、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出去打工的人數增多,大概一半左右的禾倉已經不用了。我們看到這些廢棄的建筑,就覺得機會來了。我們建議政府,把這些廢棄的禾倉的使用權能拿下來的都拿下來。然后,我們選了三個進行改造。其中,一個大的禾倉,被我們改成了一個會議中心,可以做小型的會議。另外兩個我們做成了客房,也可以說是民宿,非常有意思的空間。我們有意地選了一個山墻面,進行了大面積的玻璃引入。進到這里,會有很強的視覺沖擊,你會發現被一種金黃色的稻穗所包圍的這種沖擊感是非常不一樣的。這個小項目,在第二屆黔東南傳統村落的峰會上成為兩天峰會上最大的亮點,所有參會代表在參觀完這個地方之后,都特別想多待一會兒。因為這種感覺,也扭轉了當地基層政府對鄉村遺產的觀念。原來他們一直以為,這東西好是好,但是負擔太重了。但現在他們看到了希望,覺得經過一定程度的、有思想的改造,可以看到未來的美好生活,這是他們未來的希望,為此,他們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
我們再對比一下,黃崗村與之前兩個案例,它的特點是采用一種綜合的策略,直面民居的問題。同時,也嘗試用新舊并置美學的方法去制造亮點。正因為這一點,遺產設計也是被需要的第三個原因。我們收獲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收獲在于認識到新舊美學的并置有一種制造需求的能力,它能夠改變基層政府的觀念。但問題也是有的:第一,這種亮點工程就像人生病要打針一樣,一針兩針就可以了,打多了反而會有傷害。第二,在發動村民方面,我覺得依然做的非常不夠。
住建部從2012年開始評選中國傳統村落,到現在已經評了五批,將近7000個。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如果要把這7000個傳統村落全部都保留下來,大概需要3500億的資金,外加每年210億的維護費用。政府能解決多少呢?我根據個人以往的經驗,大概估計能解決10%-20%,剩下的80%-90%,還要發動全社會才能解決。所以,在制造需求上,新舊并置美學是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不是做了這些就夠了,可能還是不夠,更重要的是探索賦能給村民這條路徑。這是一個不可能回避的現實,只有村民生活改善了,收入提高了,就業解決了,才會有更多村民回到鄉下,才會有更多的村民能夠加入鄉村,最終才形成文化上的自覺。在這方面,我們探索了兩條路徑,第一條是建立平臺,等待花開。還有一個就是尋找資源,共同發力。
在前一個方法里,回到西河村遇到的一些案例,不是我們主動去嘗試的,而是它自己出現的。一個是何老師在設計博物館的時候,朝西的一面墻,因為有西曬的問題,他設計了一個花墻。這個砌法是有難度的,但是村里有個叫張思齊的泥瓦匠,非常能干,三下五除二就把這個花墻砌出來了,又快又好,遠超何老師的想象,何老師非常高興。結果,他年底就帶這個泥瓦匠到威尼斯,參加了雙年展,向國際專家顯示他的技術;另外一個叫趙亮的年輕人,他聽說我們在西河村要開咖啡館,就主動找我們合作。他覺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愿意跟我們一起嘗試新生活,開辟一番新的世界。從咖啡館做起,后來他接管了民宿和餐廳,到現在一直還在村里;還有個叫張因權的返鄉的能人,他回到村里租了一間老的小四合院,在這個老民居里開了一個主題郵局,實際上是一個紀念品店,里面有一個項目,叫“致未來的一封信”。這個店生意一直還可以,但也不是特別的火。去年七月份他的店突然就火了,為什么?因為當年河南省的高考題目就跟這個“致未來的一封信”特別像,于是好多人就慕名而來,說農村里有這么個能人,居然能把高考題給押對了。它有偶然性,所以我們要等待花開。
另外一個是尋找資源,共同發力的案例, 2014年我們在浙江松陽縣拿到這個項目,一個平田村的規劃設計。當時我把認識的朋友能叫來的都叫來,他們一人領一兩片開始做改造。同樣的民居在不同人的手里表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格,所以,產生出了一種很好也很有意思的多樣性。在開始的時候,這個項目就有一個業主方,跟我們對接了,它跟其他村子不一樣。這個業主小江,跟我們全程進行了對接,從策劃、設計,施工再到運營,包括現在,他都跟我們有合作。經過大概兩年的規劃建設,這個村子也呈現出一個比較好的面貌。
今年一月份臺灣美食家王翎芳老師入住平田村。她跟小江有合作,小江給她提供一個咖啡館的場地由她來運營。王翎芳除了運營之外,她還做一些美食研發的工作,她不單是做研發,她還要把她研發出的這一道美食教給當地的村民,尤其是村里的婦女,讓她們做出來。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一方面提高了遺產空間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它又能夠真正地實現賦能給村民。
我們回顧一下這幾個案例,2012年,我們做了哈尼民居改造,嘗試了功能延續;2013到2014年,我們在西河村嘗試了功能轉化;2016年,我們在黃崗村嘗試了新舊并置的美學;2014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探索怎樣賦能村民。保護鄉村遺產的核心還是人,所以賦能村民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團隊從最初的三個人,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人了,我們一起走過1000個村鎮,為100個村鎮做過規劃。我們的行程加起來,已經超過200萬公里。我們認為鄉村遺產設計,是一項非常有意義,也極有趣味的工作。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甚至加入我們。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謝長杉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