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消費陷阱,規避消費誤區,提升消費體驗,黑貓投訴平臺全天候服務,您的每一條投訴,每一次對消費的建議,都可能會改變這個世界。投訴請上黑貓:【點擊投訴】
瞭望丨國家示范“先鋒”緣何淪為“爛攤子”
◇江南、江北產業集中區選址在一片農田上,周邊缺乏產業基礎和配套,工業基礎薄弱,在這樣的地方突擊搞工業化難度很大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的安徽省江南產業集中區,2010年開建至今已近十年。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此看到,偌大的集中區內,稀稀拉拉建了部分廠房,大面積閑置土地上雜草叢生。
集中區的被征地農民李得華告訴記者,以為政府開發了個“盼頭大”的項目,能像當初征地時承諾的那樣,以后在家門口就有飯吃了??墒赀^去了,地沒了,家門口的廠房沒建起來,就業也沒著落。
位于蕪湖市鳩江區的安徽省江北產業集中區情況類似。站在該區產業孵化園的四層樓上,目之所及是大片荒草地和水塘。
隔江相望的一南一北兩個產業集中區,原本是為高規格承接產業轉移而設立,選址于糧倉沃野,匆匆上馬,最終運轉維艱,土地廠房閑置,部分項目爛尾,深陷生存困境。
國家示范先鋒緣何淪為大面積土地閑置、負債百億的“爛攤子”?
糧倉上圈地搞工業
江南產業集中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兩個集中區均選址于長江岸邊。江南集中區所在地是長江沖積平原,有“江南糧倉”之稱,當時規劃面積近30萬畝,建設之初一次性預征了5萬畝土地。“已經用了2.4萬畝地,但用的里面有不少地還空著。”據介紹,江南集中區的土地是先征后批,按照原國家土地督察南京局的意見,是不能預征土地的,“但已經從農民手里把地拿來了,不能還回去也不能荒著,一部分地只好讓農民繼續耕種著?!?/p>
記者看到,在已用土地上建了一排排廠房,但大量廠房空無一人。上述負責人說,現在集中區獲批的建設用地約6000畝,商務用地約3000畝,“還有上萬畝土地空著?!?/p>
江北產業集中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本刊記者,該區從老百姓手里征收了3.3萬多畝地,征而未批的占到一半左右。有用地指標時就用,沒有指標時老百姓就先種著。“兩個集中區所在地原是大片良田,種一季水稻一畝能收千余斤。”集中區的被征地農民說,十年下來,上萬畝良田荒廢的糧食損失就達上億斤。
記者了解到,當初,設立江南、江北產業集中區的定位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先鋒”,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旨在打造示范中的“示范”??墒?,在兩個集中區,記者并沒有見到示范產業,多是一些“小、散、雜”的企業,還不乏爛尾項目。
在江南產業集中區科技孵化園,一家從事調味品生產的企業負責人說,“這幾年企業走馬燈式地變換。隔壁有家電動車企業,搞得不行就放那兒不干了。”
江北集中區注冊企業近600家,其中工業企業23家,規上企業8家。記者走訪發現,正常生產且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僅三四家,這也是集中區一直對外宣傳的幾家“盆景”企業。一位干部說,一些注冊企業實際是開票企業,實體在外,為了享受稅收減免在此注冊,“這些企業像候鳥一樣,享受完政策就走人?!?/p>
“當初集中區并沒有想清楚發展什么產業,就著急上馬先把廠房蓋起來;后期這里來個鋁材廠,那里來個紡織廠,產業發展分散、雜亂?!苯袭a業集中區相關負責人說。由于企業小散亂,去年江南集中區工業企業稅收僅5000多萬元,基本上都是小微企業貢獻的。
一位集中區干部透露,這些年,集中區產業難興,項目爛尾現象卻不鮮見。在江北集中區,一家名為中甘國貿中心的項目,標牌破敗,人去樓空。工作人員說,這是該區一個資不抵債的爛尾項目,目前像這樣拿了地做不下去的項目有十幾個。
安徽省委巡視組一位曾參與集中區巡視的干部說,產業集中區選址在一片農田上,周邊缺乏產業基礎和配套,其中江南集中區所在的池州市是皖南生態旅游區,工業基礎薄弱,在這樣的地方突擊搞工業化先天不足。
負債超百億陷生存泥沼
“我們集中區從征地拆遷到基礎設施建設,投下去120億元,形成了巨額債務?!苯碑a業集中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說,這幾年逐步消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還有46億元債務。
江南集中區債務更多。江南產業集中區相關負責人說,該區債務80多億元,其中政府債務51億元,每年僅支付利息就達1.7億元,這三年是集中區最困難的時期。
前幾年稅收優惠加上缺乏產業,集中區收入有限,債務償還主要靠中央財政補貼,如今財政補貼即將到期。江南產業集中區管委會某負責人說,前幾年中央和省級財政一年補貼5億元,2016年起減至3億元,隨后每年退坡6000萬元,今年是1.2億元,還不夠支付債務利息。“目前的稅收還不足以養活自己,另外還要付工程款,資金壓力巨大?!?/p>
面對集中區的債務負擔,池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是吃飯財政、轉移支付財政,2018年收入僅107億元,支出已達154億元,無力負擔集中區的債務。
多位基層干部表示,當初上級把集中區作為高配的正廳級直管區,轟轟烈烈推進建設,但一年后改成“省市共建、以市為主”,降格為副廳級單位,大量建設任務交給地方,地方“小馬拉大車”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集中區一位干部說,原本集中區的稅費省級留存部分是留給區的,但這個政策從2016年就收回了,“集中區選址在一片農地上,我們用5年時間才把基礎設施建好,企業開始落戶,正要用政策時撤火了,等于空頭優惠,這一項每年就是1.5億元左右?!?/p>
巨額債務重壓之下,一些需要資金等配套的大企業“難引進”?!拔覀冎荒苷幸恍┲械投水a業,這限制了產業高質量發展?!苯袭a業集中區管委會某負責人說,上海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準備投資30億元,需要集中區占股投入5億元配套資金,無奈拿不出來,后來企業落戶江蘇了。
決策變化快?基層難落實
本刊記者了解到,安徽江南、江北產業集中區是當地積極爭取并獲得國家批準建設的。2010年,國家有關部門批復后選址池州、蕪湖兩地成立了省級直管的江南、江北產業集中區示范先行。
多位干部直言,集中區從選址開始,就多有爭議,“投幾十億元把糧倉征掉了,后來省級直管模式負擔不了,只好‘省市共建、以市為主’把負擔甩給地方?!?/p>
事前缺規劃,負債而建。集中區一位干部說,集中區設立6年后,總體規劃才獲批復。此前集中區發展并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只是先把標準化廠房建起來。
江北產業集中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說,當初的口號是“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江北集中區沒有城市依托,過了5年道路才建好,企業陸續投產,想要五年大發展,脫離了實際。
事中無考慮,產業布局“隨意”。多位集中區干部說,集中區定位省級直管時,大家都期望上級會宏觀布局和引導產業,但實際并沒有。2012年,兩個集中區行政管理體制從省級直管調整為“省市共建、以市為主”后,無產業基礎、配套優勢的集中區產業發展更難定位,最后只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
事后無補救,老百姓失望。集中區多位失地農民說,當初政府承諾集中區會引進很多工廠、會有家門口就業,但現在正常生產的企業沒多少,一些失地農民找不到工作。
受訪基層干部表示,兩個集中區發展受困,還在于決策變化太快,讓基層無所適從。原本集中區為省級直管,不少企業是沖著這個金字招牌來的,沒想到一年多后改為“省市共建、以市為主”,企業覺得政策穩定性差,有的干脆就不投資了。
管理體制的變動還造成集中區政策含金量縮水。集中區一位干部說,省級直管時,集中區用地計劃單列,每年有5000畝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指標;體制調整后,用地指標由集中區和市里統籌,指標銳減到每年1000畝或2000畝。
配套政策缺乏也讓集中區“心有余而力不足”。集中區干部反映,作為派駐單位他們沒有行政資源、社會資源,想建學校和醫院等產業配套都難。
協同施策助力脫困
基層干部群眾認為,十年時間,從國家示范“先鋒”淪為負債百億的“爛攤子”,兩個集中區的教訓深刻。
曾經巡視過集中區的安徽省委巡視組一位干部認為,兩個集中區從政策高地到發展洼地,違背經濟規律、在沒有產業基礎的地方超出承受能力發展集中區,脫離了實際。
基層呼吁,面對集中區過大的攤子和沉重的包袱,省市應發揚擔當精神,協同起來,精準施策,助力脫困。
多位集中區干部建議,恰逢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出臺,這給承接產業轉移使命的集中區以重生的契機。在自身努力對接的同時,盼望加大上級協調和支持力度,從長三角一市三省的層面制定產業目錄,布局有發展前景、國家扶持、體現差異化的產業。
還應強化園區整合,避免同質化競爭、浪費有限行政資源。以池州市為例,江南產業集中區、池州經開區、池州高新區都集中在城市東面,可探索三區聯動,促進園區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此外,基層干部建議,保持各項政策相對穩定。目前兩個集中區都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也都有著難得的新發展機遇,可適當延長政策支持。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