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譚昊 [微博]
過去多年21.1%的M2增長,都沒能夠推動中國股市進入牛市。現(xiàn)在水越來越少了,中國的股市會好嗎?
夜晚的西湖有時喧囂,有時安靜。
喧囂時就像你小時候牽著父母的手在元宵節(jié)熱鬧的燈會里穿行;安靜時,像一個你掛念的女子隔著涼亭,靜靜地看你。
在浮光的陰影里,對著荷葉靜靜地品一杯龍井,與幾位年輕的同事相對而坐,讓人心曠神怡。
這個夜晚是幾天前的某個場景。上周末,理財周報的采編會議在杭州召開。
在跟同事們交流時,我講到了一點——中國人對于理財的需求其實被大大低估。
理財周報創(chuàng)刊之初,我們曾經提出過一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語——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過CPI。
但是,跑得過CPI真的就夠了嗎?在真正生活的體驗中,你一定會覺得,自己擁有的貨幣急劇下降的購買力與每年3、4個點的CPI不成正比。
也許,秘密恰在另一組數據里——在過去的27年,中國的M2(廣義貨幣)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21.1%。
這是一個極其嚇人的數據。
百萬億的M2中的相當一大部分進入了中國的房地產業(yè)。所以你看到了中國房價的長牛。
而曾經的著名分析師張化橋[微博]博士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顯然更加深入。
張化橋說,“1986年,我到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總行上班,從那時到現(xiàn)在的27年間,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143倍。背后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是21.1%。我們批評美歐和日本的印鈔票,但是,別人的貨幣增長率都在單位數字,5%以下。”
瘋狂投放的貨幣供應量在刺激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同時,顯然也埋下了諸多后遺癥。
張化橋認為,中國現(xiàn)在的真實利率是負數。低利率扭曲了投資項目的可行性,使得爛項目也變成好項目。“這就給了咱們很多幻覺:很多投資項目都變得可行了。你在做可行性研究時,如果把利率提高2-3個百分點,看看那些項目還是否可行。咱們自己騙自己,太久了。”
事實上,近兩周以來的“貨幣大旱”,恰恰就像一個大型的“壓力測試”。
今年6月份出現(xiàn)“錢荒”的背景因素,跟以往的季度末沒有什么不同——準備金補繳、稅款清繳、假日現(xiàn)金投放、補充外匯頭寸等。這些因素在以往都存在。
唯一變了的是央行[微博]的態(tài)度。以往一旦出現(xiàn)流動性緊張,央行會通過逆回購給市場注入流動性——但這次沒有。
有觀點說,這次是央行對各銀行的一次壓力測試;有人說這是對“影子銀行”的敲打;還有評論認為中國政府正在發(fā)動一場“可控的金融危機”。
總而言之,央行變了——更重要的是,央行改變了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這會改變更多的事。
陽光私募的領軍人物從容投資董事長呂俊認為,這次“貨幣大旱”會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意味著流動性充裕的日子已經結束。
“隨著資金成本的上升,對股市的估值肯定會有不利影響”,他補充到,“雖然現(xiàn)在點位不高,但其實50%的個股估值已經在40倍以上。”
最優(yōu)秀的固定收益類投資家之一,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負責人李海鵬則認為,“錢荒”之后,對債券市場的盈利模式將產生很大影響。
現(xiàn)在債券市場的投資者普遍運用了杠桿,有的杠桿率還很高。“這取決于兩點,其一是資金的可得性,其二是資金的低成本。”
而隨著情況的變化,這兩個條件目前都已經不具備,所以杠桿化的盈利模式未來將面臨很大挑戰(zhàn)。
而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過去多年21.1%的M2增長,都沒能夠推動中國股市進入牛市。
現(xiàn)在水越來越少了,中國的股市會好嗎?
(本文作者介紹:理財周報執(zhí)行主編,看到更多來自中國頂級投資家原創(chuàng)和推薦的精華內容,請關注查找微信公眾號RIH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