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新加坡特約撰稿人 張圓[微博]
前日,一篇題為“中國移民在新加坡成頭號公敵”的新聞引來無數網友評論,幾大主要網站競相轉載。據筆者觀察,“公敵”名號并未在新加坡媒體的報道中出現,而是中文媒體的“自封”。與新國相比,中文媒體反而不用心維護群眾情感。
近日,新加坡政府發布人口白皮書,預計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最多增至690萬,其中,預計將有250萬非居民,即外來務工人員。人口白皮書在新加坡當地引發了一片指責。16日下午,更是有3000左右新加坡民眾在參與集會,“向690萬說不”,反對政府引入移民的政策。
有關人口白皮書的爭論如火如荼,標題黨也借此東風,爭相博出位、吸眼球、煽情緒。在一些中文媒體的變相“詮釋”下,矛頭直直對準了中國移民。
“中國移民成獅城人口頭號公敵”“新加坡移民新政遭抗議中國移民成頭號公敵”類似標題出現在幾大主要中文網站上,新聞上線短短一兩天,便引來無數網民參與討論。然而,新加坡本地的幾大主要媒體卻毫無“公敵”的言論。
誰讓中國移民成為“頭號公敵”
細讀上述報道,并對比新加坡本地主要媒體,包括《海峽時報》、《聯合早報》的相關文章,我發現“頭號公敵”稱謂的罪魁禍首,源于這些媒體對抗議集會舉辦者吳家和一篇文章的解讀。
吳家和在去年寫過一篇文章,列出各國移民特征,其中指中國移民“沒有禮貌”“喜歡在公共場所喧嘩”“中國女性搶別人老公”。文章在活動前夕重現,引來網民批評,指出該歧視性言論煽動排外情緒。作者也刪除了該文,并在集會當天道歉,表示無意仇視外國人。
這個被當事者澄清的插曲,經由一些中文媒體的變相解讀,居然給中國移民扣上了“頭號公敵”的帽子。
盡管新加坡民眾集會的初衷是希望政府反省移民政策,標題黨們卻將人們的情緒導向另一個極端——新加坡排斥中國人。似乎這個攻擊性話題,總能撓到各方情緒的興奮點:讓對移民本就有情緒的新加坡人對中國人更添敵意;讓中國移民感到自尊被踐踏,中國人無論如何都得“回敬”新加坡以泄憤。而以點擊率求生存的網絡媒體,無疑用毫不費力的一句話博取了巨大流量。
觀這類標題黨的留言評論,“華人小國歧視華人,令人惡心”的謾罵不絕于耳,“中國人素質就是差”的自我否定也十分悲劇地出現在自嘲性評論中。無疑,新加坡的這宗內政探討性集會,在新加坡以外的各大中文網卻演變成了新加坡對中國移民的批判。不僅新加坡開放多元的形象受損,中國移民的感情也被這類言論傷害。
土著的情緒與衙門的無奈
“無禮”“吵鬧”“搶老公”,經過標題黨的渲染,仿佛成為中國移民的三宗罪,新加坡人是否真的把中國移民當成頭號公敵呢?
新加坡地小、無天然資源,唯一能讓其高效運轉的是人力。依靠300萬本地人建設新加坡顯然無法滿足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的需要,低工種如建筑業服務業本地人不愿干,某些高端技術工種本地人又不能勝任,加之人口老齡化加劇、出生率一降再降,長期引進移民是政府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涌入的移民給新加坡帶來了持續繁榮,同時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土著們的生存空間。交通擁塞、房價高企、文化習俗的摩擦,致使2011年政府開始持續收緊移民政策。同時,新加坡民眾對中國移民的情緒曾在兩個事件中被煽動:法拉利[微博]事件,以及留學生孫旭針對新加坡人的不當網絡言論。
新聞事件的外延,往往積累成民眾情緒,對政府移民政策的不滿也造成了一些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的看法。但是,摩擦與情緒是每一個城市的本地人與外來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國內各大城市討生活的外來人口也必須面對本地人的驕傲。但是,把中國移民上升到“公敵”的高度,卻不是朝夕相處的本地人,標題黨的作為是否已經突破的媒體公允的底線?
筆者在新加坡生活期間,盡管能耳聞一些對移民的抱怨,但實際生活中接觸,新加坡本地人算是十分友好和善的。母親來新獨自出門游玩,找不到地鐵站,問了幾個路人,素不相識卻熱心相助,一直將她送到站口為止。類似的事件也時常發生。如果生活在標題黨的世界里,恐怕還真以為兩類人的敵意已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新加坡媒體并無公敵之論
與“公敵”之聲對比,新加坡主流媒體,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對該事件的報道的標題大體是“民眾集會反對人口白皮書”。雖提及吳家和招致批評的文章,卻并未渲染。也指出他為該言論道歉。
同時,新聞還報道了幾位集會演講者的立場:這場抗議行動是要抗議白皮書政策,不是新加坡人“排外”或反對外籍人士的表現。
在新加坡,這次活動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集會,是向政府請愿的民眾呼聲,矛頭對準的是國家政策。至于中國移民的劣根性,并不是探討的重點。也未將中國移民釘在“公敵”的恥辱柱上。
新加坡本地媒體態度謹慎,絲毫不敢玩標題黨,原因在于新加坡的特殊性,排外的言論在新加坡的公共場合是不能見光的。新加坡的發展建設與移民的貢獻息息相關,同時,新加坡屬于小國,與中國之類的大國相比在武力與資源上根本無法抗衡。地處東南亞,周邊是馬來人的海洋,卻擁有七成華人,與各方都友好和諧相處是小國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放任排外的言論煽動民眾情緒只能讓新加坡走向失道寡助。所以,“公敵”的字眼在本地主流傳媒上基本絕緣。
把“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標題改為“一個女人與七個男人的恩怨”以博人觀瞻,標題黨制造的尚屬喜劇,而將“新加坡民眾反人口白皮書”改為“中國移民在新加坡成頭號公敵”,潛在的代價并不是什么好玩笑。
為啥要“自黑”
看來,中國移民成“公敵”的名號來自中文媒體的自封。
除了賺取點擊率,“自黑”仿佛是中國媒體目前盛行的潮流。仿佛不黑一下自己人,就會被當成五毛和喉舌。
央媒主導的頌歌類新聞隨著網絡媒體的出現、國人視野的拓展,變得越來越無公信力,甚至成為人們嘲弄的對象。在這種潮流下,仿佛又走向了反面:只有“壞話”才足夠使人感到信任。
況且,攻擊性言論的新聞往往是口水大戰的好話題,隨意踐踏某類群體的尊嚴,成本低廉,還能博得熱議,無論從何種角度講,這個買賣都劃算。
或許標題黨們從沒想過,國際關系與群眾情感都在混淆是非中掉價。
(本文作者介紹:陰差陽錯來到新加坡工作并常駐于此,體驗香蕉式華人世界。)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