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王紅英[微博]
廣西是我國發展甘蔗糖業最有優勢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從1992年開始至今蔗糖產業總體規模一直保持全國第一,目前產糖量已占全國的50%以上。但是,與世界主要產糖大國相比,廣西糖業“只大不強”。在當前國際糖業競爭加劇的新形勢下,如何優化廣西蔗糖產業鏈,提升廣西糖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編者
現狀篇
植蔗已成當地農民增收重要途徑
自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廣西地區蔗糖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008/2009年榨季糖料蔗種植面積達1600萬畝,總產量8008萬噸,產糖量763萬噸,分別比2000/2001年榨季增加867萬畝、5210萬噸和421萬噸,實現了種植面積、總產量和產糖量的快速增長。目前,蔗糖生產已經成為廣西大部分市、縣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區機制糖蔗區有56個縣(市、區)、749個鄉鎮生產糖料蔗,蔗農人口1200萬人,全區49個貧困縣中有36個縣主要依賴種植甘蔗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糖料蔗總產占廣西地區主要經濟作物總產的70%以上,商品率高達98%,農民種蔗收入約占種植業收入的25%。2007/2008年榨季廣西蔗農銷售糖料蔗收入214億元,糖業銷售收入278億元,工業增加值(現價)112億元,實現利稅39.1億元。
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結構調整卓有成效
2003—2007年廣西優勢產業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蔗糖業生產水平,鞏固蔗糖業在全國的生產地位,在進一步優化生產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蔗區的扶持力度,抓好蔗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糖料蔗生產效益。近年來,廣西通過加大對蔗糖業的引導和支持使原料蔗生產逐步向優勢產業帶集中,形成了“重點發展崇左市、來賓市、南寧市和柳州市主要蔗區,因地制宜鞏固發展百色市、河池市及部分桂東南和沿海蔗區”的產業格局,已經建立起穩固的重點糖料蔗生產基地。
2002年,國家將廣西糖料蔗列為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規劃后,廣西重點建設糖料蔗種植面積1萬公頃以上、年產原料蔗50萬噸以上的22個縣(市、區)的糖料蔗生產基地。經過幾年的發展,2007年有26個縣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的全國糖料生產基地縣的建設規劃。2008年,全區共有87個縣(市、區)生產糖料蔗,其中年產原料蔗50萬噸以上的重點縣(市、區)39個,年產糖料蔗超過100萬噸的縣27個,興賓區、江州區、扶綏縣年產糖料蔗超過500萬噸。上述39個重點縣(市、區)糖料蔗全年種植面積1437萬畝,產蔗量7281萬噸,生產能力約占全區糖料蔗總生產能力的90.9%。糖料蔗基地建設初步實現了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目前,這些生產基地縣已經成為廣西糖料蔗生產和發展的重點區域。
良種普及率高,高產高糖技術應用廣
廣西大力推進“噸糖田”建設及高產穩產糖料基地建設。2008年,全區“噸糖田”技術推廣面積達324萬畝,新臺糖、新桂糖和粵糖系列高產高糖良種普及率達95%以上,其中新臺糖系列品種占93%。另外,旱地甘蔗高產栽培技術、蔗地機械深耕深松技術、秋冬植蔗、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生態蔗園建設及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等多項實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糖料蔗生產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廣西糖料蔗平均畝產量5.1噸,比2005年提高0.52噸。
糖企集團化凸顯規模效益
1998年以前,廣西共有糖廠108家,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資源利用率不高,難以實現專業化生產和規模效益,市場應變能力也不強。近年來,廣西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企業改制和重組,引進多元投資主體參股改造制糖企業,推動跨地區、跨所有制聯合,實施規模制糖戰略。比如支持南糖集團整合南寧市的6家糖廠,引導其調整專業分工,逐步向南寧市周邊糖廠擴展,打造一個集生產原糖、精制糖、紙漿、紙品、印刷、酒精等一體的糖業循環經濟工業園;以南糖、貴糖等糖業集團為基礎,分別在南寧、貴港、來賓、柳州、崇左等市及區直農墾系統,通過強強聯合組建了5—6家市場競爭力較強、產糖量占全區80%以上的企業集團。截至目前,廣西共組建15家大型糖業企業集團,基本形成了跨市、跨縣進行糖業種植與加工,實現了粗糖與精糖加工互補,縣域經濟向區域經濟轉變的新局面?傮w來看,廣西制糖企業的集團化使規模效益進一步凸顯,資源、資金更加集中,各個企業對榨季生產成本及糖市價格的控制能力更強,基本形成了“市場化、集團化、聯動價”的發展模式。
糖業生態產業初現雛形
廣西率先在全國形成“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廢液—復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制漿造紙”兩條綜合利用鏈條,以新型制糖產業、蔗渣制漿造紙產業、生物工程產業、食糖深加工產業、生態農業產業、現代物流產業等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集成的糖業產業集群初步成型,基本形成自我循環的再生鏈條。目前,廣西已能實現一根甘蔗有6個加工點:制糖、養殖、造紙、酒精、肥料及生物化學。據測算,廣西一噸甘蔗產生的經濟效益為1378元,1元糖的產值可帶動社會總產值16.3元。目前,南寧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對蔗渣、糖蜜、白泥等廢物利用率高達100%,綜合利用產品的產值占企業產值的30%;廣西豐浩糖業有限公司原來糖業產值僅2億多元,建成年產5萬噸優級食用酒精后,年增加產值2.35億元,利用蔗糖濾泥生產生物有機肥、有機復合肥,年增產值約1億元,企業利潤翻了一番多。
另外,廣西崇左市利用蔗葉、蔗尾(梢)飼養肉用牛和奶牛,用牛糞和蔗渣種菇,用菇泥作肥料還田,實現了“蔗—牛—菇”的循環。為推動“蔗—牛—菇”產業鏈的發展,崇左市建立了科技“110”服務平臺,并探索出“養牛小區+企業+科技中介機構+專家體系+金融”結對的模式,為這個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提供便捷服務。
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當地糖業發展
一直以來,廣西金融機構將糖業列為地方重點支持行業,對制糖企業、食糖批發市場及原料蔗的生產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
首先貸款利率比較優惠,對于部分優質、輻射面廣的項目貸款,銀行甚至以低至3%的政策性扶貧貸款形式發放,利率遠低于商業利率。其次,貸款重點投向制糖大企業。目前,廣西地區金融機構80%以上的糖業貸款主要投向南糖、南華、東亞、鳳糖、貴糖等信用等級高的優良企業,貸款滿足度較高。再次,貸款地域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來賓、崇左、貴港等中心產糖區。
問題篇
甘蔗種植相對分散不成規模
由于糖廠銷售收入中的70%是付給蔗農的甘蔗收購款,因此原料成本對噸糖成本的高低影響很大。與國際上甘蔗種植發達地區相比,廣西甘蔗原料成本相對偏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甘蔗生長地理環境先天不足。廣西屬熱帶與亞熱帶高溫濕潤氣候區,氣候溫暖,雨熱同季,干冷同期,雖較適合甘蔗生長,但平地少、山地多,水利設施不足,甘蔗生長大多依賴自然降雨,加上桂北的南嶺缺口可以使北方冬季冷空氣順利南下,冬季的寒露風和霜凍對甘蔗產量和含糖量形成了巨大威脅。與甘蔗生長條件更優越的古巴、巴西、東南亞國家相比,廣西甘蔗的生長環境劣勢明顯。
第二,甘蔗種植相對分散,不成規模。甘蔗種植的生產率和規模會影響糖廠的原料成本。廣西甘蔗種植大多以一家一戶為主, 處于零星生產狀態,未形成規模生產,而世界主要產糖大國蔗區規模較大,多以農場或糖廠自辦基地為主。如美國糖廠的甘蔗原料大部分由自己的農場供給,很少部分靠農場主供給,其擁有的蔗地規模一般有近千英畝,植蔗的單位生產率比我國高4—8倍。另外,種植的分散化不利于水利設施建設,良種與科學種植的大面積推廣,種植收獲期的統一安排和機械化農作,而且大量蔗農對少量承包蔗地收入的嚴重依賴會使甘蔗收購價不易調整,導致糖廠的生產經營難以靈活適應市場的供求形勢。
工藝落后,產品單一,分工不盡合理
產業分工不合理,加大糖價波動
首先在生產模式上,目前世界主要產糖大國多實行原糖、成品糖“二步法”生產模式,食糖生產特點是“季節性生產,全年加工”。廣西現有的制糖企業基本上都屬于地方所有的耕地糖廠,只能在甘蔗收獲期進行生產,尚未按分工協作的方式實現長年均衡生產,是“兩糖合一”(原糖和精煉糖)的“一步法”生產體系,食糖生產特點是“季節性生產,常年銷售”。采用這種生產模式除造成企業人力物力閑置外,也不易維持糖價的穩定。一般而言,食糖供給在制糖季節中后期貨源較為充足,但在下一榨季前貨源相對短缺,一年中市場供給的不均衡加大了糖價的波動幅度。同時,當食糖貨源供給充裕時,企業卻恰好缺乏流動資金,為維持正常運轉,一些企業只有以較低價格拋售食糖,這將造成市場上的食糖價格大幅下跌。
其次在綜合利用方面,不管糖廠規模大小,都以廠為單位開展酒精、造紙等工作,重復建設現象嚴重。而國外并不是每個糖廠都進行綜合利用,而是按行業制定統一規劃,集中定點生產,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制糖生產工藝落后
廣西除個別糖廠外,大都采用亞硫酸法生產工藝。而國外糖廠普遍采用碳酸法工藝。碳酸法與亞硫酸法相比,具有很多優點,如耗能低、污染少、產出的糖質量好、售價高,能使砂糖中的含硫量、灰分和濁度達到正常的食品、飲料加工標準。亞硫酸法生產成本雖低,但因成品糖質量無法達到國際通行的食品、飲料加工標準,不適合以砂糖為生產原料的食品出口企業,銷售價格較低,相當于變相提高了進入市場的成本,不利于市場競爭。
產品單一,綜合利用水平低
廣西產糖量雖大,但產品主要是白砂糖和綿白糖,深加工品種不多,無法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在國外糖業發達地區,單一的糖廠已發展成為以甘蔗為原料的綜合產品加工企業,很難分辨它們的主產品是糖還是其它副產品,有些糖廠的蔗渣利用率甚至達到100%。相比之下,廣西目前除貴糖、南糖等少數大型企業外,甘蔗渣平均利用率還不及16%,糖蜜的利用率雖達到86%以上,但僅有兩三個品種,經濟效益也不顯著。
產業化經營模式單一,抵御風險能力不強
《廣西壯族自治區糖料蔗管理實施細則》中規定制糖企業應與糖料生產者簽訂收購合同,推行訂單農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目前,廣西絕大部分地區已實行“公司+農戶”模式,但此模式單一,且糖廠與蔗農的依存關系較大,使得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市場供求變動較大時,一方遭受損失會使另一方受到牽連。訂單農業本是農民和企業為規避市場風險所采取的一種手段,但廣西的訂單農業卻難以有效發展,原因之一是履約率低。近年來,由于糖廠與蔗農之間的信用度低,違約行為屢見不鮮。當糖價走低時,糖廠不愿獨自承受降價的風險,而減少原料蔗收購量;糖價上漲時,蔗農為獲取更多利潤而隱報產量,將原料蔗賣給出價更高的糖廠。另一個原因是糖廠拖欠農民蔗款,蔗農飽受“白條之苦”,不愿將蔗料賣給糖廠。2005/2006榨季,廣西局部地區甘蔗外流一度失控,甚至出現上百輛載滿甘蔗的車集體“沖卡”現象。
建議篇
建立和完善“糖廠+生產基地+中介服務體+蔗農”的新型產業化經營模式
傳統的蔗糖生產,由于主體都是分散的蔗農,規模小、信息不暢、抗風險能力低,在價格下跌時容易遭受損失。產業化生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糖廠+生產基地+中介服務體+蔗農”的新型產業化經營模式將甘蔗生產的各個主體緊密聯系,通過機構間的協調來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從而減少甘蔗種植的盲目性,保障甘蔗生產順利進行,實現制糖企業與蔗農的共同增收。
具體來看,該新型產業化經營模式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建立甘蔗生產基地,走集約化道路。目前各地普遍采取的模式是由糖廠直接建立甘蔗生產基地,糖廠把從農民手中租賃或購買的土地進行集中生產,以專業戶、專業村、專業公司為單位實行連片開發和機耕種植,并以基地為依托向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農戶生產種植,實現規模效益。在集約化的過程中,蔗農還可以土地使用權的形式入股基地、合作社,由基地或合作社使用承包地,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并從中獲取收益。
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來提供全方位服務。服務的種類包括種子服務、農機服務、購銷服務、信息服務、科研服務和其他服務?赏ㄟ^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各相關組織來扶持和服務蔗農,以保障市場行為的公平合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產業健康發展。
加強甘蔗新品種培育,促進品種更新換代
應依托現有的甘蔗科研機構,積極吸納臺灣、廣東等地的科研力量和技術優勢,建立廣西甘蔗基因庫和繁育體系,不斷培育適合在廣西生長的高產高糖新品種。鼓勵制糖企業尤其是糖業集團建立良種繁育基地,逐步建立以科技企業為主體的良種繁育、以重點企業為主體的規模示范、以專業大戶和村社為主體連片推廣的三級甘蔗良種良法示范基地。通過推廣甘蔗優新品種來提高單產和含糖分,使甘蔗能在有限的種植面積內增產增收,提高蔗農的種蔗效益,降低制糖企業的噸糖原料蔗成本。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推廣先進工藝技術應用
制糖技術和工藝水平會直接影響蔗糖的產出率和品質,從而對蔗糖生產成本產生重要影響。制糖企業應通過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提高生產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首先要實行專業化“兩步法”制糖,將原糖和精煉糖的生產分開,以在根本上提高糖加工的規模和質量。就廣西地區而言,可將現有95%以上的中小糖廠轉變為原糖廠,不用改造現有的設備和工藝就可維持原有生產規模,通過出售原糖獲利。為降低甘蔗原料的運輸成本和城鎮污染,盡量將那些離蔗區較遠的原糖廠遷往蔗區中心。原糖的儲存條件要求較低,可通過發達的交通運輸網集中到貴港、南寧等3—4個糖加工中心進行精煉?杉胸斄⒃瓉硪巡捎锰妓岱ㄉa工藝并具備發展條件的少數大廠改造為特大型精煉糖廠,使其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糖業戰略高地。這些戰略高地一旦形成,不僅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還可以成為新糖料品種、新包裝研發和甘蔗綜合利用的大型基地,同時也便于集中處理工業廢水,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與原來的生產體系相比,“兩步法”制糖能滿足工業化大生產對規模和均衡性生產的基本要求,還可統一銷售,減少市場的盲目競爭,具有明顯優勢。
其次,要加大對制糖與綜合利用互補的研究力度,狠抓附屬產品的綜合利用,走糖、紙結合的路子,利用蔗渣造紙,以紙補糖。努力開發新產品,抓好原料糖的精加工、深加工,盡可能地增加附加值。比如研制附加值高的低聚果糖、CMC添加劑、酵母精等,廣開綜合利用渠道,扭轉產品單一的局面,以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使其能在國內外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制定合理糖料價格政策,切實保障蔗農利益
協調好蔗農、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關系,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制定原料蔗收購價格政策上,應充分明確農民利益的主體地位,發揮價格對農民收益的保護作用。繼續完善蔗、糖價格掛鉤聯動辦法,規范利益分配機制。一是進一步提高蔗、糖價格二次結算的透明度,以中立機構(如食糖批發市場)提供的榨季平均銷售價為參考依據,通過結合各企業的銷售進度形成合理的結算價,確保蔗農利益。二是逐步改革現行的按甘蔗重量計價制度。由按品種優劣計價聯動過渡到按甘蔗含糖分計價聯動,使蔗農從提高甘蔗含糖分中獲益,調動蔗農改良品種的積極性,最終實現不斷提高甘蔗含糖分、降低噸糖耗蔗水平的目的。三是在價格政策上對制糖綜合利用效益進行合理分配。適當提高糖料蔗收購價格聯動基數,利用價格杠桿調節利益分配,讓蔗農在糖業綜合利用產生的效益中也能分“一杯羹”。
加強和促進金融支持,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首先,銀行業應加強信貸支持。通過完善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業務,加大對個體農戶的借貸力度,增加對蔗農的資金支持,進而提高蔗農的生產規模。同時,銀行業需進一步強化銀、企共生的發展理念,對現有甘蔗生產、企業流動資金、技術改造、擴大再生產及食糖儲備等傳統融資需求繼續予以信貸支持,并根據宏觀調控和糖業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信貸方向和規模,充分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介入有發展前景的生態農業、新型制糖、綜合利用和深加工及現代物流等蔗糖產業集群的各個環節,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創新信貸品種,努力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其次,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甘蔗作為季節性農產品,易遭受自然災害,難免會產生價格波動,使蔗農和糖廠受到損失。在完善的金融市場中,可有效利用期貨市場來指導廣西糖業的生產、加工和流通,充分發揮白糖期貨的市場功能,從而達到分散風險,促進廣西蔗糖產業健康發展的目的。
再次,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農業風險基金來發揮其對蔗糖生產的保障作用。可建立以政策性糖業保險為導向、以農民合作保險為主要形式、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糖業保險體系,從而提高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業風險基金是針對農產品價格低于合同價時,企業承擔全部損失,然后再從基金中獲取部分補償;鸬幕I集可采取國家補助一部分、地方財政拿出一部分、企業提取一部分的模式。農業保險和農業風險基金的建立和完善有賴于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及金融機構的優化。
(本文作者介紹:)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