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余豐慧[微博]
央行最終沒有堅持住、沒有挺住。其實無論是整個市場還是銀行體系內并不缺流動性,目前的流動性規模支撐經濟發展已經足夠甚至綽綽有余。貿然放水等于繼續吹大經濟金融泡沫,助長通脹。
為保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近日央行[微博]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6月25日 新華網轉央行網站)。
近期,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央行坐觀不放水;一些銀行出現了“錢荒”,甚至威脅到支付問題,央行仍然不為所動,要看誰在裸泳;24日股市暴跌,創四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央行卻表態“目前流動性總體適度,從總量上看不存在流動性短缺的問題”,言外之意是堅決不放水。已經慈祥了十幾年的央行大媽突然變成“惡婆”,對自己一向嬌生慣養的子女竟然“見死不救”,太出乎常理常規。
從宏觀政策上分析,央行是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目標是穩增長、調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關鍵詞在于“堅持住”和“盤活存量”上。
在貨幣投放備受超發詬病情況下,如果再大肆投放貨幣顯然對于調整經濟結構、抑制通脹、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都沒有好處。關鍵問題還是在于無論是整個市場還是銀行體系內并不缺流動性,目前的流動性規模支撐經濟發展已經足夠甚至綽綽有余。貿然放水等于繼續吹大經濟金融泡沫,助長通脹。
就拿銀行體系本身來說,究竟缺不缺流動性呢?缺與不缺誰最清楚?誰最知根知底、知道底細呢?唯有央行。央行得出“從總量上看不存在流動性短缺問題”的結論,不是局外人的猜測和分析,而是有強有力數據支撐的。央行負責人說“據估算上周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高達1.5萬億元,是歷史上相對較高的水平”。
所謂超額準備金就是超過央行法定準備金以上的商業銀行存在央行賬戶的資金。這部分資金是商業銀行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正如普通百姓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一樣,隨時可以支付使用的。各家銀行高達1.5萬億元的資金放置在超額準備金賬戶里“閑置”,何來銀行“錢荒”呢?
但是,銀行“錢荒”確實實實在在發生了。“從總量上看不存在流動性短缺的問題”,而從結構上看就不一定了。一些大行雖然不缺流動性,但一些股份制銀行卻有可能出現“錢荒”。這種“錢荒”完全是銀行自己一手釀造的。6月上旬瘋狂放貸,資金來源過度依賴同業拆借,并且把過去只能用于保支付的拆借資金當作放貸或者購買理財產品的長期資金使用,使得信貸資金期限嚴重錯配。
同時,月底、季底大搞存款一日游的虛增存款,不但資金不能使用,而且還得上繳高達20%的準備金被凍結。央行負責人透露,5月31日一般存款較5月20日增加約1.4萬億元,而到六月初,虛假存款下來了,6月5日按照20%繳存準備金率計算,被凍結的存款準備金高達2800億元。個別行資金豈能不緊缺呢?
作為央行在流動性上是把控總量的,只要市場總量和銀行體系內總量流動性適度而不缺乏,就不必向市場、向銀行放水貨幣。
但是,央行最終沒有堅持住、沒有挺住。25日晚央行突然發布消息稱,“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這使得無數對于本屆政府寄予厚望,對于央行不放水給予支持的人士大失所望。
本來從25日股市開盤經歷驚險一幕、滬指跌破1900點大關后已經出現了強勁反彈,最艱難時刻即將過去,一個市場機制完全發揮作用,不再過度依賴行政手段救市的“光明”市場就要起步,但卻被央行放水徹底毀掉了。同時,央行要求一些流動性充裕的大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配合央行平抑拆借市場利率的做法效果已經出來,25日隔夜拆借利率已經降到百分之五點多。
央行應該力促結構調整、倒逼自釀苦酒的銀行吞下自己釀的苦酒,從而使得其不敢再在金融體系內倒騰資金牟利,而是轉向實實在在支持實體經濟。當然,真正意義上的放水貨幣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既是“央行向一些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小的。
有兩個問題需要簡單予以闡述。一個問題是,目前個別銀行流動性短缺狀況可能會延續到7月底。因為,六月底各行存款大戰已經拉開,不排除6月底出現一日游的虛假存款。而7月5日又是繳存準備金日期,必然造成一些存款虛假較多的行出現資金再次緊張。這需要延遲到7月25日央行存款準備金退款日時,這種緊張局面才會消退。
據惠譽預測,各家銀行本月底將有由1.5萬億元理財產品到期,也構成較大資金壓力。再者,近期,人民幣由升值轉變為連續幾天貶值,使得國際資本加速流出,對資金面將帶來長期緊缺影響。
另一個問題是,我國是否會因為銀行“錢荒”而發生金融危機。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小。因為,我國市場總體不缺流動性,而是銀行體系內短期資金緊張而已。而央行手中握有足夠的流動性準備:超額準備金1.5萬億元,法定準備金高達20萬億元。當然,只有一種發生危機的可能,那就是外儲儲備全部出逃,27萬億元外匯占款全部消失。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知名網評人,著名專欄作家。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網評人》榮譽稱號。)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