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建章解讀七普數據之二:教育,用第一性原理解決內卷
來源:繞梁說
梁建章 黃文政
教育內卷已經給社會帶來巨大的代價,無效的應試教育浪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據估計,中國家庭每年用于補課的直接花費超過6000億,而這還只是部分的直接財務支出,至于間接的支出,還包括每個孩子在應付高考和中考等各種考試的時間,以及家長所花的時間,這些浪費都是天文數字。如下圖可見,據世界銀行和國際經合組織的數據,中國學生平均每周學習的時間,比發達國家多了十幾個小時。相比上一代人,現在進入高考考場的18歲學生多花了幾千小時的學習時間,但學生的所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能力卻并沒有提高,考試之外的其他能力還可能下降了。這可以說是現行高考制度直接造成的后果。
但要想改變這種現象,絕對不是靠大家呼吁禁止應試教育或者禁止補課就能解決的。其實每個家長為孩子補課都是理性的,因為名牌大學的招牌回報的確是非常高的,名牌大學生無論在未來的就業、升學甚至于擇偶都會有巨大的優勢。所以每個學生的補課雖然代價巨大,但對于個人來說還是有很好的回報。但總共就那么多北大清華的名額,教育內卷對于全社會來說卻是很大的浪費,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所以這是現行以高考為中心的基礎教育體系的制度性缺陷。如果不從根本上改革現行的教育制度,就不可能解決教育內卷的問題。那么應該如何改呢?
教育制度的改革太復雜,各種學者和專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來幫大家理一理思路。不妨用第一性原理或者說教育底層邏輯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可以從零開始設計一個全新的教育系統,那么如何才算是一個理想的教育系統呢?
我們要首先想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素質,二是獲得就業技能。 提升素質我們以后再講,對于就業來說,很簡單,應該由用人單位來決定什么東西要學,哪些人會被錄取。假設這個世界沒有高考和學校牌子,那么用人單位為了篩選人才會自己組織考試,但是考試的內容就更加直接的和所需工作技能相關。當然,如果每個公司都需要去組織這樣的考試,成本就會過高。實際上,公司會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一些考試,這很像美國的ETS,有各種學科的考試,用人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可以要求應聘者去參加和所需技能相關的考試。至于需要哪幾門學科考試的成績,權重如何分布,以及如何結合面試等其他條件,則作為各個用人單位可以自行決定的錄取依據。
這應該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雖然也有考試,但是和現行的高考制度有很多不同:
一、時間不同,考核出現在大學畢業找工作時,而不是18歲,這樣可以延緩考試壓力。也更能反映當時學生的實際能力,并給后勁足的學生更多的機會。
二、科目不是一刀切,不同職位需要的技能不一樣,考試的側重點也就不一樣。一個記者和一個軟件工程師的考試內容和權重是不一樣的。
三、大學招牌不再重要。學生過去的經歷有參考價值,但是取消了高考以后,名牌大學招牌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這似乎是一種更有效的制度,也是一種很自然的制度。只要有一個第三方機構或者國家出面組織大學生畢業能力考試,然后讓企業和研究生院采用就可以了。那么,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種所有學習都圍繞高考的不合理制度的呢?
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主要基于在100多年前算是最先進的德國教育制度,但時代的差異在于,100年前的高中畢業生,其實就相當于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當時的高中畢業生就是社會精英,其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進入少量的大學,二三十年前的中國,也是這種情況,只能有極少的人才能讀大學。由于大學教育資源稀缺,必須嚴格挑選最優秀的高中生來配以最優秀的大學資源,所以就出現了嚴格的高考錄取制度。但是這一條件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大學本科教育不再稀缺。而且,各個大學的本科教育都差不多。名牌大學的教授很多并不教授本科學生,他們講的課也未必比一般教授或者最好的網課更加出色。名牌大學的教授,和一般大學教授的主要差距是在科研方面,所以只有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教育資源才是稀缺資源,應該在研究生階段才通過嚴格的考試篩選生源。現有制度下在本科階段選擇生源已經不再合理,其后果就是過早的教育分層,同時強化和固化了名牌大學的本科牌子,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的浪費。
有人說,如果讓用人單位來決定考什么會不會導致科目太多。其實不然,因為本科教育已經通識化。大多數企并不在乎大學生的專業,大部分企業最后關注的,無外乎數學、語言和邏輯等少數幾個方面的能力。可能還有少量的專業工程師崗位,需要如計算機、物理等專業考試。即便是世界頂尖的博士研究生院在錄取需要的申請時,一般也只需要兩三科的考試,然后就是其他綜合評價。因為大學教育越來越成為通識教育,是教會你學習的基礎能力,實際的工作能力還是要在工作崗位上去學。所以用大學畢業考試來取代高考,其實不會造成科目太多的問題。
有人說,高考最公平,只看分數不看其他。用人單位除了看考試成績還會看面試等其他表現,當然就會引入不公平的人為因素。但每個學生終究會走向社會,社會上必然會有各種的不公平,這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會有人開后門去找工作,但這個永遠會有。好在世界上有很多好公司,而不是只有一個清華或者北大。還有,現在的高考比拼已經退化成比拼補課,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擁有更好的補課資源,也沒有什么公平性而言。實際上,現在農村孩子上名牌大學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國家單位和國有企業可以在某些崗位的招聘時,給弱勢群體加分,例如同樣的考試成績,可以在錄取公務員或者研究生時給弱勢群體以一定的加分。
取消了高考,那么北大和清華如何選擇本科生呢?我的建議是完全取消名牌大學的本科教育。把用于本科教育的資源釋放出來,來培養更多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現在的本科就應該是通識教育,不分文理甚至不分專業,這些標準的課程,完全可以讓一般的大學承擔,高質量的在線課程也助于拉平本科教育的差異。一般大學的本科錄取,基本可以采取現在中學的抽簽加就近和志愿的方式來進行分配。
取消了高考,可以節省至少兩年復習時間,那就可以適當縮短中學教育,我認為理想狀態是把基礎教育從12年縮短到10年。這樣可以大幅度減輕教育的成本,學生20歲就可以完成大學本科教育。這樣中國就有足夠的教育資源普及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本科的教育。
普及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我們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就業,更是有助于提高素質,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未來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母親或者好的老公老婆。現在的社會比幾十年前復雜多了,雖然說成為一個快遞小哥可能初中畢業就夠了,但是如果未來要有職業晉升空間,或者如果要自己去投資理財,或者是在網上發表一些評論,或者處理各種人生和家庭的問題,還是非常有必要通過本科教育來幫助人們提高整體素質。以前只有少量的人上本科,是因為教育資源稀缺,所以讓資質普通的人早早參加工作。現在本科教育已經不是稀缺資源,資質普通的人更應該多接受教育而不是少接受教育,至少應該和其他人一樣接受到20歲的教育,這樣未來才能從教育角度避免貧富差距加劇。如果資質差的人少上學,只讓他們接受職業教育,不僅對于那個學生本身不公平,也會給社會帶來負面效應。
取消高考后,對于資質好的學生。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更加注重自己的興趣發展。因為用人單位包括研究生院更加注重綜合能力的評價。尤其是對于頂尖的科研人員來說,現在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門檻在不斷提高。但是人的精力和創造力的巔峰時間還是在30歲左右。所以做科研的最佳年齡是30歲左右,最佳的創業的年齡也是30歲左右,組織家庭和生孩子的最佳年齡也是30歲左右,如果能夠不浪費兩年的青春去復習高考,就會多出寶貴的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兩年,這對于個人和社會的價值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需要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高智女性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人類的知識是不斷地積累的,要走到學科知識的前沿去做科學研究,就需要更多的積累,甚至是多個學科的知識積累。不僅僅是科研,社會各項工作對于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所以對于教育的要求提高了。這似乎是個壞消息,但是我們也有好消息,就是學習的條件更好了。比如知識的提煉更精準了,學習的工具更先進了,個人電腦或者手相當于幾十年前的超級計算機,有了互聯網,很多東西不需要死記硬背了,全球最好的教授的教材和網課也可以很方便且低成本的獲得。照道理講,我們學習的效率應該有所提高,但現實卻是,十八歲之前的學習效率反而下降了,原因是所有效率的提升都被高考內卷了。高考以前存在的理由,是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但這種稀缺性早已不成立了。高考帶來的所謂公平性,在比拼補課的軍備競賽下也不成立了,反而是取消高考后所釋放的資源,可以普及本科教育,增進教育的公平性。把高考改為大學畢業考,可以把人才篩選的職能還給用人單位,回歸多樣化的用人標準,更接近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合理教育體制。總之,只有大膽改革現有的高考制度,才能解決教育內卷化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問題。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