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中國焦點面對面丨“他是國家的總理,不是周家的”
“他腦里全是考慮著國家和人民,唯獨沒有(考慮)他自己。”
作者:楊程晨 林世雄
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在這一時間節點,重溫包括周恩來總理在內的中共領導人家風故事顯得格外有意義。作為周總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總理夫婦時間最久的周家晚輩,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回憶有關總理的家風故事。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我們從小在各類讀物里面都可以讀到有關總理的故事。在與他生活的這些年月里,周總理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周秉德:日常生活中,就是“忙”。因為他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他腦里全是考慮著國家和人民,唯獨沒有(考慮)他自己。
他(總)在考慮全國人民的生活怎么樣?有沒有改善?有沒有提高?國家建設、國防事業、外交等各方面讓他忙不過來。甚至只能在開會時,往喝茶的茶杯里放些玉米糊,或是在汽車里吃兩塊餅干來扛餓。
時間對他來講太寶貴。當時考慮到安全因素,建議領導同志少坐飛機。但他堅持坐飛機,只是希望抓緊時間多做事情。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個為國為民、一直在忙碌的人。
作為周總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總理夫婦時間最久的周家晚輩,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回憶有關總理的家風故事。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如果要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形容總理的家風,您會怎么形容?
周秉德:共產黨員要為全國人民服務,不能為自己謀私利,也不能為家人謀私利,這是他一貫的原則。
他非常簡樸。例如吃飯,家里邊從來都不可以有山珍海味。吃飯時,就是一葷一素一個湯。魚如果沒有吃完,下一頓要繼續吃完。去外面工作時,事先要跟各個單位講清楚,就吃普通食堂,不可以有專門的招待。浪費、豪華等都是他反對的。
大家看他的形象,都覺得他著裝筆挺、很整潔,但是實際上他里邊的襯衣全都是補了又補、破了又破。出國時也是穿這種衣服。他住在總統府、皇宮那些地方,不好在那里洗衣服,就送到咱們大使館,請大使夫人幫著洗。大使夫人們在洗的時候,哭著洗,不敢用力,用力就會破,因為衣服很薄,還有很多補丁。
他不喜歡物質享受,在生活上沒有為自己考慮。西花廳是個清末的房子、很潮濕,都是大方磚地磚。兩個老人的腿不好,經常會疼。有一次兩位老人離開北京一段時間,他的生活秘書請中南海的裝修隊伍把地面改成木板,然后還換了一張軟床、窗簾、浴缸。他回來以后大發雷霆,到另外一個簡單的地方去住。住了幾天,有些領導同志說我們要跟你商量事情不方便,你應該回來。秘書也做了檢討,窗簾、木板床都換回來。地面沒有再翻,因為翻了以后更勞民傷財。浴缸因為砌在地面,也就沒換。
他雖然回來住了,但是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他兩次做檢查,說“我這個總理沒當好,我帶個好頭,你們都會學做好事情。我要是帶個壞頭,你們會跟著我學壞。你們可別跟我學,這件事情我是要檢討的”。
中新社記者:周總理和鄧主席夫婦在家里,對于家庭最在意的事情有沒有什么區別?尤其是在家風方面。在教育下一代上,他們兩個有什么區別嗎?
周秉德:他們兩位都經常(給我們)講他們的革命經歷:長征的時候非常苦,吃草根、樹皮,甚至沒有吃的。所以周總理說,我們幾十年來的革命,隨時準備可能犧牲;我們只是革命隊伍中的幸存者。革命路上一起的同志,太多都犧牲了。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忘了這些革命先烈,更不能不認真地工作。我們要替這些烈士們工作。這是我伯父的責任心。他覺得自己的責任很大,所以要忘我、加倍努力地工作。
2018年9月3日,周恩來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為大家介紹自家的老照片。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中新社記者:周總理常說他自己是國家的總理,不是周家的總理。您與他接觸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哪些事例是可以特別地凸顯周總理無私奉獻、一生為民的形象?
周秉德:我伯父特別忙,所以我們家里的事情是伯母操心。周家是個大家庭,很多人有什么事就找(伯母)。這家有病了、那家有困難了,都是我伯母承擔起來。伯父顧不上,但是他掌握原則,就是不能特別照顧。
有一個故事是,(西花廳)院子里除了海棠以外,還有一些梨樹、桃樹等。每年秋天,這些果樹結果之后,伯父覺得不能浪費,就讓大家來分享,而且他要付款。他認為,院子是公家的院子,樹是公家的樹,水是公家的水。包括養護這些花木的工人都是公家派來的。我們沒有動手,就不能坐享其成。我們得花錢,但是不能浪費。每次他都是這樣公私分明。
有時候到機場去接外賓,我伯父非常注重儀表,但是工作一忙,胡子就顧不上刮。他就從西花廳到北京飯店去(理發)。理發之后,從家到北京飯店這一段路程要記下里程。因為這一段是私事,私事要記下里程。到月底的時候,凡是私事用車都要去交費。他還不時地要督促司機師傅。老楊師傅回憶的時候就說,總理經常要問他有沒有記下來。
作為周總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總理夫婦時間最久的周家晚輩,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回憶有關總理的家風故事。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我們聽說過一個有關您的故事。您工作之后離開北京,輾轉數年又回到北京。伯父見到您的第一句話,不是問候而是帶有些許責備的“質疑”。
周秉德:1955年我18歲,在一個小學做老師。工作三個月,區委機關把我調到區委去做一個臨時工作。到區委工作后,我就告訴伯父。“你不在小學這樣的基層工作了?怎么能到區委機關?是不是因為我周某人的關系?”我說,是組織上讓我來的,我得服從組織分配。他就希望我們在最基層、最艱苦、最邊緣的地方工作,“這是你們應該去鍛煉的地方”。
19年之后是1974年,我跟先生隨軍到外地,在西安工作5年、又在遵義的山溝里工作了4年。組織上把我先生調回北京。我不敢跟著回來,因為沒有調令。我陪他去跟領導告別。領導說你們怎么不一塊走。我說我沒有調令。領導說你周秉德回到北京去找一個工作,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嗎?我說我從來不走“一句話”的這條路。
后來部隊跟北京有關方面聯系,讓我一塊回到了北京。回去后看望伯父,他又是這句話:“秉德,你都離開北京工作九年了,怎么回到北京來工作?是不是因為我周某人的關系?”同樣一句話,19年后又問了一次。
我伯母在旁邊就說:“恩來,你別忘了,秉德不光是你的侄女,她還是隨軍家屬。她是隨軍調動。”伯父這才不再追問。他其實是想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為他的關系,改善工作環境,要自己走自己的路。
中新社記者:家風聯系著黨風政風,您怎么看周總理處理家風和黨風之間的關系?
周秉德:他從內心覺得我們是共產黨,共產黨就不能像剝削階級政黨的政權掌握者那樣有很多私心雜念。咱們共產黨要為人民服務,為全國老百姓服務,把國家建設好,讓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共產黨的作風是為了全國人民的利益,不能為個人。所以他一直這么教育我們。
作為周總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總理夫婦時間最久的周家晚輩,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回憶有關總理的家風故事。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您當年住在總理家的時候,其實附近也有很多其他的中共領導人。在您看來,那一代的中共領導人,他們的家風有什么共同點嗎?
周秉德:我耳聞他們也是很簡樸。像劉少奇家、朱德家,孩子們都挺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剩下小的穿,小的穿破了,截個褲腿再穿,或者是打補丁。那個時候,大家都是按照我們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絕對不會想方設法去多些收入,多些經濟來源。如果孩子多(錢)不夠用,那就精簡著用、節儉著用。那時候都是這樣。咱們共產黨就是要為全國人民服務。所以,我覺得現在的一些各級干部,應該要繼承和發揚這種作風。
中新社記者:良好的家風往往能影響幾代人,您覺得周總理夫婦帶給周家下一代身上影響最大的品格是什么?
周秉德:我們不是作老百姓,我們就是老百姓。一切要以國家利益、人民的利益為上。
我們上學的時候,他就再三給我們強調:“你們現在是普通學生,將來長大了就是普通老百姓。絕不能因為我是國家總理,你們就有任何的特權,特權思想也不可以有。”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深刻的教育。
在他的教育下,我選擇去做小學老師。我初中畢業的時候,想到國家要大力地發展建設,但是聽說當時國內的文盲特別多,小學缺老師。我就決定去做小學老師。我當時上學的學校,很多人都是去留蘇了。我沒有想過,只想著我應該去第一線,去做小學老師。這就是受到他們的影響。要是沒有他們的影響,我不會想到這一步。他們的這種影響,對我們而言是實實在在的。
作為周總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總理夫婦時間最久的周家晚輩,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回憶有關總理的家風故事。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我們國家現在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您剛才也提到我們現在的黨員,我們的各級干部,應該回頭去重新學習這些老共產黨員身上的一些品格。您覺得現在我們重提家風故事,對于當下的中共黨員有什么啟示意義?
周秉德:習近平總書記也是非常重視家風、家教,要求家庭關系要處理好。現在社會上有些反面的現象,有時候一些子女或者是枕邊風等沒有起到好的作用。所以作為干部,你要把握住自己。首先要自律,然后要樹立好家風。
各級干部要認真學好共產黨的歷史,要發自內心地去思考我們共產黨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就是犧牲自己也要為全民(族)謀利益。我們共產黨員要時時想著老百姓,要想到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建設發展。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當下講家風故事,重視家風,對年輕人尤其是現在的新的家庭意味著什么?
周秉德:現在社會上對于年輕人的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在這個時候,我覺得年輕人的教育極為重要。(近期播出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講述了過去的不容易,建立共產黨之前的新文化運動的一些思想斗爭和不同的觀點,還有一些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全國人民的幸福不怕犧牲。整個電視劇不枯燥,有家庭關系,有年輕人互相之間的一些鼓勵,也有些中年人的糾葛和矛盾以及不同的爭論。這樣無形中可以把年輕人帶領得更健康、更正確,可以擔負起將來的責任。
現在的青年人,要接受這種教育,要懂得怎么樣來接班。他們各方面都要自律,把自己管好,管好了自己也就管好了將來,同時也管好了我們國家的未來。
責任編輯:李思陽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