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能代表中國經濟向上力量?2020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誰是你心中的TOP10商業領袖,[點擊投票]
原標題: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推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來源:學習時報
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 劉昆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統籌考慮“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系統回答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于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政策具有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結構調整的優勢,涉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財政部門要立足新的發展階段,承擔新的歷史使命。在指導方針上,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貫穿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過程各方面,促進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落實舉措上,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加強財政資源統籌,自覺把財政資源配置、財稅政策落實、財稅體制改革放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考量和謀劃,把握好工作著力點,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只有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出來、把我國強大生產能力有效利用起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才能激發經濟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推動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財政在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方面責無旁貸,并且大有可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和引導,促進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全面促進消費,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支持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進一步健全養老、醫療、教育、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政策體系,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提升社會整體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完善流通體系特別是農村流通體系,促進產銷高效對接,擴大消費市場。拓展投資空間,發揮中央基建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作用,支持國家重點領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大財政“放管服”力度,推動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支持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運用好關稅、進口稅收政策,推動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外貿外資循環暢通。增加優質產品進口,作為國內供給的必要補充,滿足國內消費升級和多樣化需要。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
近年來,中央財政著力健全科技投入機制,不斷優化經費管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已經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進一步優化科技投入結構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推動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積極性。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還存在諸多“斷點”“堵點”,部分核心環節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基礎不牢、地基不穩問題仍相當突出,必須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中央財政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保持相關財稅政策取向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已出臺政策落地見效,同時針對重點領域補短板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朝著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聚焦發力。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統籌現有制造業專項資金,針對產業鏈不同環節,創新策略給予支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利用好相關政府投資基金作用,聚焦集成電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推動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發揮優質企業引領作用,落實好各項惠企穩企政策,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支持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扶持力度,推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財政要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著力構建完善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財政支持政策總體穩定,合理安排財政投入規模,優化支出結構,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推動脫貧攻堅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平穩過渡。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支持做好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人居環境等民生工作,著力支持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懈奮斗,推動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升。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更加注重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管財政收支矛盾多么突出,民生領域投入都不能減少,要始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決兜牢基本民生底線,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就業公共服務,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提升就業質量。加強基本民生服務,支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支持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強化風險意識,牢牢守住安全發展的底線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財政部門在防范化解風險、支持安全發展方面承擔重要責任,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相關領域的各種風險,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做好相關風險排查、防范和化解工作。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針對影響經濟安全的薄弱環節和短板不足,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確保糧食、能源、科技、衛生健康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安全。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范。支持做好金融風險應對工作,有序推進高風險金融機構處置。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加強洪澇、旱災等災害防御,支持提高應急管理、搶險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保持財政可持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合理預計財政收入與支出,統籌考慮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把好財政支出關口,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防止脫離實際、寅吃卯糧,影響財政可持續和穩定運行,給長遠發展留下隱患。
責任編輯:王蒙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