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SpaceX龍飛船載人首飛成功,中國民營航天如何追趕?
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獵鷹9號火箭搭載乘坐著NASA宇航員鮑勃·本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的載人龍飛船,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點火升空。12分鐘后飛船順利進入近地軌道,朝國際空間站進發。
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成功,SpaceX載人龍飛船成為繼美國水星號飛船、雙子座飛船、阿波羅飛船、航天飛機后,第5款美國載人航天運輸工具。
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SpaceX龍飛船首次載人試飛成功,是美國商業航天政策的成功。NASA出錢也出力,但相比以前作為承包商的企業“旱澇保收”,如今NASA開啟風險共擔模式,企業錢不夠了企業自己掏。
對于中國民營航天與SpaceX的差距,黃志澄表示,中國民營航天前途光明,但道路非常漫長,民營航天短時期內的發展取決于國家政策。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民營公司有很多優勢,除管理效率高,他們敢于使用先進技術、不怕失敗。“政府應給予寬松環境,不斷迭代出臺相關規定,允許技術人才流動,鼓勵強強聯合、做大做強。”
NASA出錢也出力,錢不夠了企業自己掏
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成功,不僅意味著美國重啟載人航天關鍵一發,也是開啟商業載人航天的新時代。
自2001年美國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運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的工具全部“仰仗”俄羅斯飛船。但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票價水漲船高,一張“船票”已漲到約8600萬美元。
為了改變這一別動局面,美國航天局大力支持商業載人航天發展。2014年,波音公司和SpaceX分別從美國航天局獲得42億和26億美元的大合同,用以建造“星際客機”載人飛船和載人龍飛船。
在商業航天里,馬斯克的SpaceX異軍突起。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美國有很多商業航天企業,但巨頭企業波音管理效率較SpaceX差,亞馬遜CEO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雖資金充足,但進度較慢。
“這次的成功由一家創業企業完成,而不是波音公司完成,SpaceX比波音的研制價格還要便宜得多。”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SpaceX龍飛船首次載人試飛成功,是美國商業航天政策的成功,NASA對SpaceX的大力支持包括資金和技術。
過去,美國也有很多傳統商業航空航天公司,例如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他們都是NASA的承包商,旱澇保收。研制一架航天飛機多少錢,錢不夠了NASA再給他。”
而這一次,NASA開啟風險共擔模式:NASA出錢也出力,商業企業出現問題NASA給予技術支持,但企業錢不夠了要自己掏。
SpaceX載人龍飛船捷足先登,波音“星際客機”慢半拍,一次不載人試飛未入軌,擬于今秋自費二次試飛,為此預留4.1億美元。
龐之浩此前表示,美國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的這一官方發包、發射商承包模式將為NASA節省大約200億-300億美元。
載人龍飛船的研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達到兼顧安全性高、成本低和操作方便等目標,在系統工程的總體方案上必須有所創新。但這三方面的目標難于兼顧,必須進行適當權衡。
NASA去年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星際客機”每個座位票價9000萬美元,而龍飛船為5500萬美元,遠低于俄羅斯聯盟號船票報價。
黃志澄也提到,這是SpaceX權衡的結果,但載人龍飛船發射對氣象環境因素很敏感,仍有進一步改進的余地。
中國民營航天前途光明,道路漫長
SpaceX載人試飛首秀成功,中國民營航天距離SpaceX差距有多大?如何追趕?
“中國與SpaceX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處于起步階段,投資相對較少,缺乏大膽創新。”黃志澄認為,中國民營航天前途光明,但道路非常漫長,民營航天短時期內的發展取決于國家政策。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概念范圍,衛星互聯網被納入,與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一同并列為信息基礎設施。“把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這個大工程以國營企業為主導,民營航天公司做地面終端設備、補網發射等。”黃志澄表示。
龐之浩認為,民營公司有很多優勢,除管理效率高,他們敢于使用先進技術、不怕失敗。因此要鼓勵民營公司、能允許失敗。“政府應給予寬松環境,不斷迭代出臺相關規定,允許技術人才流動,鼓勵強強聯合、做大做強。”
中國航天發展目前以國營航天公司為主力。黃志澄表示,因此SpaceX的成功,對中國的最大作用是促進國營航天公司的改革,包括多年來的經營模式、管理體制。
科學活動以發現為核心,技術活動以發明為核心,工程活動以建造為核心。“技術創新尤其是工程創新,其關鍵是管理體制的創新和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
黃志澄表示,SpaceX一直在這兩方面尋求平衡。SpaceX的主要技術骨干來自傳統的航天公司和硅谷的信息技術公司,也有來自于NASA。為了使團隊保持創新能力,SpaceX一直嘗試著精簡組織架構、省略更多的規范、去除不必要的過程管理。
公司內部沒有通常意義上的部門劃分。各領域的員工都可以平等地參與技術研討、設計和開發等工作。火箭推進、材料、結構、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工程師們,都集中在一個辦公室里,因此,他們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可隨時面對面解決。
“事實證明,管理的扁平化,不僅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保證了整個研發工作團隊的效率,而且也大大節約了管理成本。”黃志澄表示。
責任編輯:李思陽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