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50%孩子只能上職校”擔憂背后:誰在逆勢突圍?
來源:文化縱橫
【導讀】近年來,隨著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成為一項國家戰略,有關中等職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政策也發生調整。近期,“1:1普職分流”、“50%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上職校”的消息流傳網絡,令許多家長擔憂甚至恐慌。有意見指出,普職分流不僅會激化城市教育內卷,加劇教育資源失衡,而且會造成人才浪費,掐斷家庭和孩子的盼頭。對此,有關部門澄清,普職比例五五開或六四開是多年常態,改革并未大幅縮減高中學位,但很多人依然納悶:為什么今天教育條件變好了,孩子卻沒法人人上高中,反而要分流去上職校?
這一爭議,從側面折射出一個尷尬的現實:雖然市場對職業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工的需求連年上升,但現有職業教育卻無法匹配需求,而且一直不被社會認可,職校生似乎從一開始就面臨社會性歧視。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試圖探索一條能夠回應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職業教育獨特道路。本文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在區域發展視野下討論了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問題。濰坊科技學院以山東壽光產業結構為依托,以應用型本科學歷為拉力,為當地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而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也緩解了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的結構性失業難題,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特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從而以良性循環推動了當地發展。作者認為,這種本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不應被忽視,而應引起政策界和研究界的重視。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20年第1期,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供諸君思考。
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與區域發展—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
? 高宏賦 |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現代國家間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則是工業化、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才基礎。正因此,職業教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博弈的重要因素。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一直面臨著不被社會重視和承認,制度和體系建設不規范、不完善,無法與國家或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等問題。為此,中央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出現了一批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它們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經濟社會的現狀和需要的發展路徑。本文即以其中的代表濰坊科技學院為例,闡述這類院校的興起背景、發展歷程、辦學策略及其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興起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各地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縣域經濟蓬勃興起,縣域產業發展逐步從分散式布局向工業園區化、農業基地化、城鎮集中化轉變。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高校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縣域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更需要大批有較高科學技術素養和職業技能的高校畢業生進入并留在縣域。然而,伴隨著城市化的高速推進,大型城市的虹吸效應愈發明顯,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不愿到小城市、縣域或鄉鎮就業。為此,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一批中專學校升格為高職高專學校,一些高職高專學校則升格為本科高校。同時,國家還在事實上初步放開了對市、縣級政府舉辦普通高校的限制。如此一來,高職畢業生大量增加,填補了區域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巨大人才缺口。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這一宏觀經濟形勢下,各地區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產業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要有大批本科層次的應用型高技術人才,這就對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實卻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向普及化快速邁進,90 年代末以來出現的高職學校,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地區(尤其是小城市和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縣域企業普遍面臨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再次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和勞動力供求矛盾。
具體來說,高職院校與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無法匹配有兩方面原因:其一,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可度較低,無法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前來就讀,生源質量呈逐年降低的趨勢;其二,在這一輪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得“機器換人”正在成為眾多行業的現實,傳統的“操作工式”的技術技能人才面臨逐步被淘汰的風險,而培養這種傳統技術技能人才的正是高職院校,簡單地改革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已無法有效應對新的經濟形態。而且,在我國現行的高校分類和科研管理體制下,高職院校的科研得不到重視,平臺、項目、經費、人才都難以得到保障,導致學校的應用研發能力較弱,培養的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一些市、縣級政府借鑒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辦學模式,將部分條件較好、質量較高的高職高專學校升格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著力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據不完全統計,這類在地化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全國已有幾十所。高職院校升格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后,一方面,生源質量會得到明顯提升,有利于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學校在科研平臺建設、科研項目申報、科研經費獲取等方面能獲得更多機會,這又為引進高水平師資和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使學校能夠進一步獲得當地政府和企業更大的支持,實現良性的發展循壞。
這些由市、縣級政府舉辦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往往立足于地方辦學,追求辦學的實用性和對地方的貢獻,學科專業設置嵌入地方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首先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而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結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濰坊科技學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濰坊科技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 年的濰坊科技職業學院,2008 年升格為本科高校,是壽光市(縣級市)政府舉辦的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筆者因工作便利,長期考察和調研了濰坊科技學院的辦學實踐,因此下文就將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呈現這批地方政府舉辦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如何探索出一條扎根本地、服務本地的在地化發展模式的。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在地化發展模式
(一)校地融合的辦學模式
與地方融合發展是這批應用型本科院校提升辦學水平、服務地方的基本路徑。“濰坊科技學院是壽光人民辦的大學,壽光的事情就是學院的事情”——即是濰坊科技學院的自我定位。壽光市是中國蔬菜之鄉,農圣賈思勰故里,現代農業發達。同時,壽光還擁有綠色造紙、海洋化工、精品鋼鐵、機械裝備、 建筑防水等優勢產業。濰坊科技學院的辦學與科研,即自覺地鑲嵌在壽光的經濟和產業結構中,竭力為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首先,在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全面對接當地支柱產業,并及時回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為了支撐壽光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學校建有賈思勰農學院,為壽光蔬菜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為了使壽光蔬菜產業長期保持行業領導地位,濰坊科技學院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學校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了全國最前沿的蔬菜實驗大棚,開展蔬菜科研引領現代農業升級。此外,學校與壽光市政府共同承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與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等龍頭企業合建省級科研創新平臺。學校還承擔了國家現代蔬菜種業研發等科研任務,自主選育出 28 個蔬菜花卉新品種并逐步推廣。壽光市政府每年舉辦的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聞名國內外,其中展示世界最新蔬菜種植技術的展廳即由濰坊科技學院承建管理。學校開發的農業智慧監管服務公共平臺,實現了對壽光蔬菜種植、交易、檢測、追溯的全鏈條監管,為壽光的農業現代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如此,濰坊科技學院對于農業發展的理解和參與,沒有停留在技術發展和運用層面。學校借助地處賈思勰故里的優勢,始終注重繼承和發揚農圣文化,深化對農業發展的全面思考,以提升學生對農業文明的認識。
近年來,迅速的技術變遷,讓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這一大趨勢下,包括商貿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現代金融、生態文化旅游、電商快遞等在內的許多新興產業,在壽光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為了適應當地產業結構的變遷,學校近年來又改造升級了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外語與旅游學院、藝術傳媒學院、計算機軟件學院,為這些新興行業提供人才支撐,確保壽光的中高端產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關鍵要素,是學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要密切與當地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相結合,聚集一批與當地產業一致的師資和研究人才,如此才能培養出為當地產業發展服務的專業對口人才,支撐本地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其次,學校也非常注重產、學、研一體化,致力于將學校的教學科研與企業的前沿實踐及需求深度結合起來。舉措之一是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建立硅谷的經驗,在校內設立軟件園,主動推動當地高新技術實現突破式發展。目前,軟件園已入駐企業 242 家,被確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第二個舉措是建立學科性公司,助推地方產業發展。校企合作因“學校熱、企業冷” 而難以深入,是我國職業教育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在解決這一困境方面, 濰坊科技學院也有自己的探索和經驗——這就是建立學科性公司。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依托二級學院和學科專業興辦企業,成立了 11 家學科性公司,由此,師生成為公司員工,教學過程變為生產過程,學科專業得以與地方產業更好地融合發展。
(二)產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高校只有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才能贏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較差,如何在相對不利的條件和環境下幫助這些學生實現個人發展?筆者在濰坊科技學院的調研顯示,走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道路,才能為每名學生提供符合就業市場需求和適合學生個性的發展渠道。
首先,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傳統高校的人才培養不顧企業現實需求而自行其是,結果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同時并存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為了避免這一弊端,濰坊科技學院主動開展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學校與華為公司、東軟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與當地大中型企業共建冠名班、定向培養班,開展訂單教育,實現招生、招工同步,實習、就業聯體。學校與企業共同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承擔部分專業課教學。學校還與軍隊聯合培養士官生,并“送課進廠、送教下鄉”,大規模開展企業職工和農民培訓,成為地方學習型社會的領航者。
其次,改革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濰坊科技學院敢于打破傳統常規, 緊貼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設置課程,并且對接先進技術和職業標準改革課程內容,如將機器人、3D 打印、無人機等前沿科技,設置為各專業的必修課。此外,學校也注意為學生提供通識教育和文史教育,將職業精神培養、刻苦耐勞品格錘煉、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在教學方式和過程方面,學校則根據企業崗位標準強化專業實踐教學,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例如,計算機軟件學院將實踐教學融入軟件園,農學院將教學課堂搬進蔬菜大棚,各二級學院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研、產一體化育人模式。
▍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仍存在發展模式趨同、“千校一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等弊端。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基礎薄弱,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處于不利地位。但它們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秉持應用型、地方性、特色化的發展定位,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服務和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探索出了學校發展和地方發展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呈現出蓬勃生機和鮮明特色。
根據筆者的研究,這類本科院校的發展模式如果想具有頑強的內在生命力, 需要具備如下條件。
學校發展的差異化和特色化。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處在資源分配等級的底層,發展基礎薄弱,其服務對象往往是地方社會,這些特征決定了它不能采用我國公辦本科高校傳統的一般發展模式。與濰坊科技學院一樣,它們的發展理念強調的是服務導向,而不是學術導向。這些學校普遍注重從自身基礎和地方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奉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實用主義,絕不貪大求全,絕不照抄照搬。它們的發展模式與自身實力很相符,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很吻合。更重要的是,它們善于將自身的后發優勢與地方的稟賦優勢融為一體,放大特長,借力發力,獨樹一幟,從而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是“求用”,而不是“求真”。它們不像研究型大學那樣致力于培養探索真理的學術型人才,而是著力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它們人才培養的目標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服務,著眼于滿足當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技能以及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們善于將利益相關者的質量訴求納入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中,改變了傳統的單純以考核教師和評價學生為導向的結果性教學質量評價,構建起了以培養學生勝任能力為核心的過程性評價模式。
科學研究的技術性和推廣性。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科學研究的價值取向是“立地”而不是“頂天”,是“改進技術”而不是“發現理論”。它們的科研目標不是去追求基礎研究的探索與突破,而是努力實現既有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及實用技術的創新和先進技術的推廣。這些院校注重培育成果實用為導向、技術推廣為目標的新型科研質量文化。它們對待科研項目的策略不是全面出擊,而是重點突破;對待科研人才的策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它們圍繞地方產業發展和技術需求,確定科研攻關方向,整合校內外資源,開展應用研究攻關,實現了學校科研與地方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已成為科研成果的轉化器、地方實用新技術的孵化器及先進技術推廣的策源地。
社會服務的地方性和融合性。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地方,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其首要職責。它們在所在市、縣具有唯一性,即一個市、縣往往僅舉辦一所本科院校。這種唯一性決定了這些院校與所在地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之間關系的緊密性以及相互依存性。它們的大部分教職工來自當地,在校生中當地學生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這種人員的地緣性特點,強化了學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自覺性和使命感。事實上,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往往能夠自覺融入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及城市發展和鄉村振興等發展任務中。同時,它們也擅長主動加強與當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形成三方相互支持、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局面。
現代化和市場化往往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諸資源向大型城市集中這一過程,中國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時代被中央政府刻意拉平的區域發展態勢,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城市化的推進,使得獲得自由流動可能的諸多經濟要素,大規模地流向少數一二線城市;而小城市、縣域和鄉鎮,則面臨著人才流失和經濟社會發展乏力的困境。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代表的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是為應對這樣的局面出現的。這一類學校,在以往的教育體系與教育研究中不受重視,但是,它們一方面具備解決本地大量適齡人口的教育和就業問題的潛能,可以成為社會的穩定器;另一方面,它們也能夠推動當地的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可以成為當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器。
這批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正在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探索一條能夠回應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獨特道路。中國的教育政策界和教育研究界,應該更多重視對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投入和研究。
責任編輯:李昂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