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一起網絡侵權糾紛案件中,原、被告經法院主持調解,達成調解協議。法院在談話中告知原、被告雙方,如被告在履行期內未履行義務,將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實行自動執行。記者日前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此案首次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實現自動執行,不僅標志著司法區塊鏈智能合約應用的切實落地,更意味著鏈上數據與鏈下司法信息系統的深度融合利用,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島,進一步釋放司法紅利,鞏固并深化“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
調解書生效后,該案的當事人端、法官端均出現 “智能合約”字樣以區別于普通案件。如果被告仍有賠償金未履行,原告只需點擊“未履行完畢”按鍵,該案件便直接進入北京互聯網法院立案庭執行立案中。通過立案庭審核后,立案成功進入執行系統。
傳統執行立案步驟包括:確認是否按期履行,核對申請執行期限,申請執行,填寫、上傳當事人信息、執行申請書、執行依據等信息材料。而在區塊鏈智能合約嵌入調解書案件中,作為當事人需要進行的操作只有一步:點擊“未履行完畢”按鈕。
“一鍵點擊”,當事人僅需要確認案件未履行情況,即可跳過后續繁復程序直接完成執行立案,而上述立案信息均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自動抓取。
本案中即通過調解書中約定的履行條件,部署線上合約節點,并通過當事人確認履行情形,觸發不同的執行動作。如雙方確認履行完畢,即觸發生成履行情況報告,履行結果上天平鏈存證。如雙方確認未履行完畢,則觸發生成未履行報告、自動生成執行申請書、自動抓取當事人信息、自動抓取執行依據、自動執行立案、自動生成執行通知書、報告財產令。
什么是區塊鏈?什么是智能合約?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防止抵賴的記賬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8年至今,北京互聯網法院全面調研互聯網審判模式的特點與需求,構建主動存證與跨鏈接入相結合的天平鏈電子證據存證平臺,著力解決電子證據存證、上鏈證據在線勘驗問題。“天平鏈”的設立,意味著北京互聯網法院在區塊鏈技術服務司法審判、與司法業務深度融合、提高審判質效中邁出了第一步,完成了區塊鏈司法1.0的構建與應用。
目前,“天平鏈”已完成跨鏈接入區塊鏈節點18個,已完成版權、著作權、互聯網金融等9類25個應用節點數據對接,上鏈電子數據超過900萬條,跨鏈存證數據量已達上億條。
據了解,智能合約則是運行在區塊鏈上模塊化、自動執行的腳本,能夠實現數據處理、價值轉移、資產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這個術語至少可以追溯到1995年,是由多產的跨領域法律學者尼克·薩博(NICK SZABO)提出來的。一個智能合約是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PROMISES),包括合約參與方可以在上面執行這些承諾的協議。
因為缺乏能夠支持可編程合約的數字系統和技術,智能合約理論遲遲未被實現,直到區塊鏈技術誕生。其不僅可以支持可編程合約,而且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過程透明可追蹤等優點,天然適合于智能合約。
北京互聯網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智能合約在司法區塊鏈的融合與應用,一是突破語言局限性,避免語言漏洞造成的雙方誤解,作為計算機語言的代碼具有精準和唯一指向性;二是促進執行智能化,通過發布智能合約,減少人工干預,推動司法執行更加智能化、公開透明化;三是為辦案減負增效,進一步促進簡案快執、難案精執,運用技術手段實現立案,智能化抓取必要信息,減輕司法資源壓力;四是促進司法便民,當事人僅需確認案件履行結果,無需按照傳統程序完成確認是否按期履行,核對申請執行期限,申請執行,填寫、上傳當事人信息、執行申請書、執行依據等信息材料等反復步驟,上述信息均通過智能合約達成條件后,自動觸發抓取。
據悉,北京互聯網法院將抓住區塊鏈技術融合、功能拓展、產業細分的契機,發揮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繼續探索司法區塊鏈的更多具體應用場景,助力審執工作。
責任編輯:唐婧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