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背后的投資心理:人性貪婪還是經濟理性?

“炒鞋”背后的投資心理:人性貪婪還是經濟理性?
2019年10月31日 03:10 新浪財經綜合

  原標題:“炒鞋”背后的投資心理和認識誤區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林燕 馬海峰

  第一次聽聞“炒鞋”現象時,筆者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鞋子怎么可能炒作呢?然而,事情的后續發展卻超出了預期,鞋子不僅“炒作”得熱火朝天,交易金額和參與人數也日益擴大,甚至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炒作系統。目前有超過10個以上的交易平臺能夠提供買賣、檢驗、倉儲等服務,反映鞋子價格漲跌的K線指標體系也應運而生,而且交易者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得場外杠桿資金,儼然形成了一個新的“金融”交易品種。據報道,2019年初以來,中國二手球鞋轉售市場規模將超過10億美元。鑒于以上原因,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于10月18日發布《警惕“炒鞋”熱潮防范金融風險》(下稱簡報)一文,對“炒鞋”行為進行了風險預警。

  其實,從“炒幣”熱潮開始,筆者始終困擾于一個問題:根據傳統投資理論,鞋子作為易耗、個體性較強的日用品,不具備投資價值,“炒鞋”顯然存在極大風險,但是為什么那么多人還要“飛蛾撲火”?冷靜思考一下,這些炒作大軍絕不是能用“貪婪”或者其他概念可以解釋的,人們可能對此類交易活動存在著認識上的一些誤區。

  一、鞋子是投資或者投機標的嗎?

  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基礎和承擔者,而固定股息和分紅則是投資價值的物質基礎和承擔者。按巴菲特的說法,炒作的鞋子就是只“不會下蛋的母雞”,不具備投資價值。當然,如果從投機角度來看,標的只要能夠產生市場價差就可以投了,因此,鞋子是具有投機價值的。因為并不具有固定股息和紅利等價值基礎,買入鞋子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價賣出,沒有人會愿意長期持有,即便有也是為了更高的價格預期。《簡報》中把炒鞋定義為“擊鼓傳花”的游戲,就是這個道理。

  二、選擇“一夜暴富”還是點滴積累式的財富增長?

  根據前景理論,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往往賦予小概率事件更高的決策權重,對小概率事件的過高估計使得人們對偶然性獲利報以更大的期望。類似炒鞋暴富、比特幣暴富的新聞使得“炒鞋”者過高地估計了“炒鞋”致富的概率。此外,人們對點滴積累式的財富增長模式,或者說對復利積累模式,存在認識上的盲區,無法準確判斷復利增長后期階段的數額到底會有多大。點滴積累式的財富增長模式,雖然看上去增長很少,但是實際上每日積累起來的最終數額非常可觀。最后,“一夜暴富”式的投機如此深入人心,還在于“過度自信”的炒作者有差別地看待投機成功的概率,即認為自己成功的概率要遠大于其他人,下一個通過“炒鞋”“一夜暴富”的最大可能就是自己,對于那些大量虧錢失敗的分母人群卻選擇性忽視。

  三、人性貪婪還是經濟理性?

  理性人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人在經濟生活中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行動指南,在決策之前總會平衡長期和短期收益等,最終做出合理決定。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經濟行為是有限理性的,也常常會發生非理性行為。例如,即時滿足效應使得決策者在短期更低的期望收益和長期更高的期望收益中,更愿意選擇前者。投資者構建投資組合時,存在一種“熟悉偏好”,傾向于投資他所知道熟悉的公司、本地股票;發行人傾向于在地理位置、經濟文化、行業等方面有較高“相似性”、“熟悉性”的國家上市。缺乏金融常識的普通投資者輕易不會進行期貨、期權、互換等金融交易,但是對于鞋子——這種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高度“熟悉”的交易對象,炒作者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具有投資眼光和技術能力的,是能夠洞悉特定“鞋子”的內在價值和價格走勢的。即使在投入大量資源、客觀信息表明投資收益與風險無法有效平衡時,仍然選擇繼續投入資源,甚至不惜動用杠桿資金進行炒作,即“惡性增資”。一方面,“熟悉偏好”和“惡性增資”加劇了“炒鞋”盛行;另一方面,欲望與貪婪、好逸惡勞的人性弱點也對“炒鞋”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當看到網絡上別人“一面(擺滿鞋子的)墻可買一套房”,投機者的欲望往往會膨脹并失去理性,從而匆忙加入炒作大軍;投機炒作總是比日常工作要輕松容易些,至少是有博弈的樂趣在里面。很多炒作者可能只看到了輕松快樂的一面,對背后的潛在風險卻視而不見。

  回顧人類的投機史,如著名的“郁金香熱”,再如前幾年的炒房、炒股、炒黃金等,人們總是熱衷于這些投機活動,似乎如果不參與到這種炒作中去,別人賺的錢就是自己損失的一樣,心態很容易失衡,其實這就是貪婪和欲望的疊加效應。

  綜上,“炒鞋”帶給人們的暴富幻覺是非理性認知與貪婪欲望的疊加效應。因為不能帶來定期的股息和紅利,炒作的鞋子不具備投資價值,只有成功概率極低的投機價值。炒作者應保持理性,在愛好的基礎上適度購買。根據《簡報》的要求,各義務機構要加強對涉及“炒鞋”平臺的資金交易監測,強化對“炒鞋”平臺風險特征的識別,發現或有合理理由懷疑平臺參與洗錢等犯罪活動的,應及時提交可疑交易報告。印象中,央行對此類投機活動發出風險預警簡報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這體現了央行監管方式和監管理念的一種進步,把“炒鞋”的風險控制在初發階段,顯然要比風險醞釀、爆發后再去處置要好很多。

責任編輯:潘翹楚

股息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06 指南針 300803 --
  • 11-06 三達膜 688101 --
  • 11-05 聯瑞新材 688300 --
  • 11-05 貝斯美 300796 14.25
  • 11-05 矩子科技 300802 --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