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錢軍
在完全了解光大證券烏龍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前,我們應該先對高頻交易的發展及在市場中的作用有一些基本認識。
跟絕大多數全球金融創新一樣,高頻交易最早出現在美國。其原理并不復雜,主要基于兩個重要因素。
一是速度,現在能比競爭對手快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秒就是勝利;第二,盡管每一筆交易的利潤只有萬分之一厘錢,賺錢靠的是高頻的大交易量。
大交易量也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大數據,比如說美國最近二十年所有股票在每一刻的成交價格和成交量,以及本交易日的所有股票的數據。第二,基于大量的歷史和第一時間更新的數據,可以建立一個統計模型,預測每一只股票在下面時刻(比如一秒鐘內)升降的概率,收到新數據后程序自動調整,進行買賣。
大部分的美國高頻交易公司用自有資本扮演做市商的角色。
在2008和2009年中,美國市場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波動。在此環境下,高頻交易靠的不是對股票內生價值的正確估計,而是快速的買賣。到2009年末,整個美國股市的交易量中高頻交易占60%。由于門檻低,越來越多公司的進入導致競爭加劇,而大數據和計算機系統等設備的成本上升導致利潤下降。2012年,高頻交易公司的利潤下降很多。今年是行業內的第一年公司凈退出。
與高頻交易有關的大事件
第一個是發生在2010年5月6日的 “Flash Crash”(閃電式的崩盤),第二個發生在2012年8月1日。
2010年事件起因是某基金及跟進的交易商大量拋售E-mini S&P(標普)期貨,引起連鎖反應;股價大跌后很多高頻交易退出,購買訂單減少使流動性劇減,五分鐘內道瓊指數跌了600點。
去年出事的是Knight Capital(騎士資本),是發生事故前最大的一個高頻公司。由于程序調整出了問題,在一系列的交易中高買低售,一天虧損4.4億美元,相當于一年的交易凈收入。幾個月后這個公司被收購了。
高頻交易對市場利弊
首先說利,高頻交易把每一筆交易的成交時間和買賣價差縮小了,從而降低了整個市場平均的交易成本。 弊端有兩個。
第一,幾家高頻交易公司可能在短時間內操縱市場(front running)。他們速度比普通投資者快,也會利用大量取消訂單誤導投資者。 比如發出10000個買單,在成交其中一筆錢取消所有其他訂單,造成一時間很多人在買的假象。
第二,可能會增加市場波動性。高頻交易靠波動性最能賺錢,而更多的高頻交易可能會引起更大的波動。高頻交易對于市場流動性而言是把雙刃劍,正常情況下高頻交易可以增加市場流動性,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大量的高頻交易退出就會使流動性急劇消失。
高頻交易的監管經驗
很多高頻交易公司對整個市場的觀察面是美國證監會[微博]SEC無法比擬的。高頻交易公司的數據比證監會大很多,而證監會只是站在一個角落,看不到整個市場的全盤運作。
在專家的提議下,最近SEC花重金買了一個公司的高頻交易系統,利用這個系統基本可以監測到全美13個交易所內的所有訂單和交易,哪些是高頻類的,哪些不是。這樣,證監會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異常現象,對保障系統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針對上述弊端,SEC目前考慮了兩種處理方案:一個是對被取消的訂單收費(征稅); 到現在為止許多國家(美國,中國等)對大量取消訂單沒有任何懲罰,但這對市場波動性影響很大。第二,對交易量征稅。比如說一分鐘內如果交易量超過百萬開始收稅,然后每增10萬稅率可以上調。 以上就是美國的基本情況。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上海EMBA項目主任。波士頓學院卡羅爾管理學院金融系終身教授。)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