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周知問答
拋開各種晦澀的名詞術語,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資產證券化使原本無法取得貸款的購房人,取得了貸款。而后又有“兩房”對次貸進行了隱性擔保,從而普遍降低了貸款利率。
有朋友在公眾號上問,資產證券化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是不是一樣的,中國也要搞信貸資產證券化,是不是也要爆發一樣的危機?
資產證券化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運用到了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注意,“次級”(sub-prime)指的是借款人信用,低于“主級”(prime),也就是FICO信用評分不足640的借款人。
首先,資產證券化運作是一種杠桿操作,通常實施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從抵押貸款公司到投資銀行及其他相關金融機構)都有著較高的杠桿率(總資產/凈資產),特別是發行抵押債務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和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金融機構,通過這些來達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杠桿效應在盈利的時候,收益會成倍放大,但是在虧損時也是恐怖之極。這種風險由抵押貸款市場傳遞到證券產品市場,并且在衍生產品形成的過程中不斷放大。當它傳遞到次級債券衍生品時,已經被放大到一種不可想象的程度。
與此同時,那些次級貸款證券化的產品由于基礎資產質量低劣,本身就存在和巨大的風險:首先,貸款對象是信用記錄偏差且無法出具收入證明的借款人,這導致在還款來源上存在隱患;其次,在貸款的擔保設定上,不重視借款人信用,只考慮將所購房屋作為抵押,這其實是將貸款收益建立在了房價“只漲不跌”的錯誤假設之上。
最后,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設計和定價存在著嚴重缺陷。機構在對次級抵押貸款實施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因為技術難度、市場和人文因素,造就出了沒人看得懂的、晦澀、不透明的衍生品“怪胎”。危機爆發后,當時的美聯儲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說,“Nobody knows who owes whom what”(沒人知道誰到底欠了誰多少錢)。可想而知,當信心崩潰,市場是何其恐慌。
拋開各種晦澀的名詞術語,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資產證券化使原本無法取得貸款的購房人,取得了貸款。而后又有“兩房”對次貸進行了隱性擔保,從而普遍降低了貸款利率。廣義政府(國會)對“居者有其屋”的狂熱追求,使全體納稅人更輕易地圓了“美國夢”,而最終泡沫破裂,又由全體納稅人共同埋單。
對中國來說,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前車之鑒,在理解其成因和過程之后,可將這些風險前置,少走一些彎路。因噎廢食不可取,因為沒人能避免金融危機,能做到的是當它到來的時候,多一層保護,少一分傷害。
(本文作者介紹:有趣、有用的財經資訊,不晦澀、不胡說的理財咨詢。)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調查:1980后的城市中堅,你壓力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