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編自馮侖新書《行在寬處》
想交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尋找,不能等著人家主動送上門來,我現在的很多朋友都是我自己去找的。我和王石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了,當時他的公司上市了,我們只是一家剛創業的小公司,于是我們去深圳找他。還有柳傳志、馬云,都是這樣。
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人一生中所交朋友的極限大概是10個、30個和60個。什么意思?所謂10個,就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去找別人借錢,把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都算上,能借給你錢的人不會超過10個。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線。
30個是什么?就是時不時有聯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學畢業以后還保持聯系的同學,有事沒事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彼此還想念著、惦記著,這樣的朋友大概在30個以內。60個就是關系最淡的朋友。你抄起電話,看到這人的名字,一想,知道他是誰,但好久不聯系了,比如十年沒見的同學。
也就是說,朋友這個概念再寬泛,你一生中交到的朋友也不會超過100個。這100個人里,有60個人是經常換的。有的人因為某件事和你認識了,互相換了張名片,聊過兩次,偶爾打起電話來還記得,但沒什么事就不再聯系了。
慢慢地,他們就從這60個人里消失了。所以,這部分人是流動的。前10個人是最穩定的,剩下的30個人處于中間狀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別看我手機的電話簿里有3000多人,常用的也就百十來人,剩下的那些,時間長了都想不起來是誰了。也就是說,經常和你的生活、工作有關系的朋友,也就百十來人。
那么,你應該怎樣維護和這百十來個朋友的關系呢?
有句話叫作人走茶涼,我覺得,對那60個人來說,人走茶涼是對的,為什么?人走了茶還不涼,這桌子上的茶就太多了,就招呼不過來了。為了不讓茶涼,雙方都是刻意的,你很累,他也很累。所以,這60個人,人走茶涼,涼了就涼了吧,沒必要太在意。
但是,對待最親密的10個人,即便沒茶,你也要熱。剩下的30個人,最好是人走了,就把他的茶收起來,時不時地熱一下,沒必要每天都熱著。
一個人需要什么樣的朋友,和他的年齡與經歷有關。在20多歲的時候,可能比較需要指路型或默契型的朋友。比如,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年輕女孩來說,默契型的朋友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彼此有很多小秘密可以互相傾訴。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在社會上打拼,可能更需要互助型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做事,彼此切磋交流,共同去尋找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找到未來的方向。我現在的朋友很多都是互相型的。
想交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尋找,不能等著人家主動送上門來,我現在的很多朋友都是我自己去找的。我和王石[微博]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了,關系非常好。當時他的公司已經上市了,而我們還只是一家剛剛創辦的公司。我們聽說有一家公司,也是一幫讀書人搞的,做得很規范,于是我們就到深圳去找他。
見到他以后,他和我們聊了整整一下午,給我們講理想主義的企業為什么堅持不下去、要經受利益的挑戰,等等。后來,我們和萬科逐步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我們跟萬科并沒有任何生意上的往來,萬科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種精神上的指引,是指路型的朋友。另外,也有一點兒互助的性質,這個互助是大范圍的,比如做公益。
我在紐約做中國中心,王石一開始不太理解,說我為什么一定要做這件事。但是,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又說你必須做,而且一定要做成,這時候他就成了我精神上的支持力量。再比如,我們請泰達來做萬通的戰略投資人,當時我沒想明白這事兒,跑去問王石。他說你一定要這樣做,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結果這些年做下來, 我們和泰達的確合作得非常好。
還有柳傳志柳總,我們公司剛發展的時候,我主動去找柳總,向他請教、學習,慢慢地,我們也變成了朋友。當然,還有馬云[微博]等很多這樣的朋友,我們經常在一起探討交流。
(本文作者介紹:與出版社合作,定期推出名人傳記類圖書連載,合作建議請發郵件至zhuanlan@staff.sina.com.cn)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