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真正受到傷害的,永遠是懷揣著一顆投機致富夢想的韭菜們,哪里有投機,哪里便能看到他們的身影。ICO被監管消息傳出后,很多代幣價格出現暴跌,他們是真正的受害者。
近期,火爆且混亂的ICO市場如期迎來監管大棒。8月31日,互聯網金融協會專門提示ICO風險,稱“近期,各類以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名義進行籌資的項目在國內迅速增長,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并形成了較大風險隱患”;另據財新報道,一場原本于9月2日舉行的區塊鏈盛會被監管(北京銀監局)叫停,據稱監管對ICO已經有了判斷,相關文件擬于近期下發。
筆者之前談過,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哪里有風險,哪里便會有監管。ICO的泡沫蘊藏著巨大的風險,被納入監管的框架并不令人意外,在本文中便不再詳談。我們換個角度,不妨展望下,ICO被監管本身,對區塊鏈生態各方會有著怎樣的影響?誰最受傷?尤其是比特幣,價格會大跌嗎?
區塊鏈商用化進程,影響有限,因為巨頭早已參與其中
ICO的最初功能,是為區塊鏈相關初創企業募集資金,以太坊是最成功的例子。2014年7月份,以太坊團隊創建以太坊基金會,進行了為期42天的創世紀預售,共發行7200萬以太幣,累計募集31,531個比特幣,以當時比特幣市價計算,約合人民幣1.14億元。
在以太坊基金會的支撐下,以太坊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生態愈來愈龐大,成為區塊鏈2.0的經典代表。在以太坊圖靈完備的虛擬機EVM的加持下,基于以太坊的區塊鏈應用創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以太坊從誕生到2017年5月,短短3年半時間,全球已有200多個以太坊應用誕生。
如果說以太坊對區塊鏈的商用化進程功不可沒,那軍功章上有一半可能便要歸功于ICO。在這個意義上,ICO被納入監管,對區塊鏈的商用化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就當前的行業現狀看,推動區塊鏈商用化的主力早已由創業型小團隊變成了全球的金融巨頭和互聯網巨頭,后者不需要借助ICO手段募集資金,且當前真正的區塊鏈創業企業也主要通過服務于B端的巨頭獲取收益,不必通過ICO進行資金募集。因此,當前環境下,ICO的受監管甚至全面暫停并不會對區塊鏈的商用化進程帶來大的影響。
以金融業為例簡要說明。金融業是典型的中心化業態,也是大家公認最先被區塊鏈技術改變甚至顛覆的行業,不過,金融業的巨頭們并沒有坐以待斃,反而最先積極行動起來。早在2015年9月,R3區塊鏈聯盟便成立了,其初創會員為巴克萊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澳洲聯邦銀行、瑞士信貸銀行、高盛、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道富銀行、瑞銀,清一色的金融巨頭,之后,富國銀行、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巨頭先后加入,中國也有5家金融機構加入其中。2015年12月,Linux基金會牽頭聯合30家初始成員(包括IBM、Accenture、Intel、J.P.Morgan、R3、DAH、DTCC、Fujitsu、Hitachi、SWIFT、Cisco等)成立超級賬本聯盟。2016年以來,國內金融機構先后成立了金鏈盟、ChinaLedger聯盟、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等,加強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研究。
隨著巨頭的加速入場,除了早已取得巨大成功的區塊鏈社區或初創企業,如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Ripple等,新興的創業機構在區塊鏈商用化進程中的先鋒者角色逐步褪色,金融巨頭接棒前行,成為主導性力量。此時,新的初創企業也多定位于B端服務機構,通過與巨頭的合作實現自身的價值,區塊鏈初創企業的數量,也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
資料來源:《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實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同時,ICO之于區塊鏈商用化落地的意義,便越來越小了,自身也走上了“脫實向虛”的投機化、泡沫化之路,最終迎來監管大棒,實在與人無尤。
虛擬貨幣或大概率迎來監管信號,比特幣短期回調概率增大
筆者在《比特幣在暴漲,以太幣、萊特幣為何不漲反跌?》一文中分析比特幣價格大漲原因時曾提到:
“ICO的火爆,放大了對比特幣的需求。在ICO項目中,比特幣和以太幣是主要的支付手段,投資者為了參與ICO項目,不得不先買入比特幣和以太幣,從8月份以來,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同步走勢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前有美國和澳大利亞監管機構提示ICO風險,現在ICO在中國也將被納入監管,可以預期,全球范圍內ICO交易額將出現較大的萎縮,由此帶來對比特幣和以太幣需求的下降又會怎樣影響兩種加密數字資產的短期走勢呢?
一方面,ICO引致的新增需求在比特幣和以太幣交易中占比很低,影響有限。Coindesk ICO跟蹤工具顯示,進入2017年4月份以來,全球ICO融資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進入7月份,單月融資金額達到5.74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而比特幣和以太幣的交易規模有多大呢?Coinmarketcap最新數據顯示,比特幣24小時交易規模約為30億美元,以太幣約為11億美元,合計約40億美元。
以月度為單位,意味著ICO融資規模在比特幣和以太幣的月度成交量中占比僅為0.47%,既便考慮到T+0機制下的反復成交帶來的交易規模虛增因素,ICO融資對比特幣和以太幣成交量的影響也非常有限。站在這個角度看,因監管帶來的ICO萎縮并不會對比特幣和以太幣走勢帶來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ICO監管或開啟虛擬貨幣監管的序幕,針對虛擬貨幣交易本身的監管才是影響后市表現的殺手锏。ICO的監管,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虛擬貨幣(投機性)交易的監管,為ICO帶上監管的枷鎖,沒有理由不把虛擬貨幣交易本身納入監管框架之中。
投機性市場,市場預期是影響價格走勢的最重要因素。以股市為例,很多時候,央媽要干預市場并不需要投入真金白銀,只需要發個通知進行下窗口指導或窗口暗示來引導市場預期,便能顯著影響指數走勢。虛擬貨幣市場也是如此,當前的比特幣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市場對各種利好或利空信息愈發敏感。ICO監管之后,無論是對虛擬貨幣交易的監管還是窗口性指導,都會顯著影響市場預期,短期回調概率增大。
不過,另一個角度看,虛擬貨幣交易被納入監管意味著受到官方承認,中長期看,也算利好因素。
ICO富豪們,盛宴結束,或迎來秋后算賬
講來講去,真正受損的,也許是形形色色的ICO富豪們,這些人靠ICO致富,反過來以自身為例子影響更多的人投入到這場投機大潮之中。ICO納入監管,某些案例甚至會被界定為非法集資,首當其沖的,也是這些ICO富豪們。畢竟,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沒有什么好可惜的。
至于什么樣的項目會被界定為非法集資,監管辦法未出臺之前不好猜測。不過,近兩年的ICO項目之中,絕大多數在ICO之后,便是買通虛擬貨幣交易所“上市”交易,之后創始團隊套現走人,沒有后續的項目跟進落地,代幣本身的漲跌也無人關心。對于此類項目,說是非法集資可能并不為過。
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已完成的ICO項目共計65個,累計融資規模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這些項目中,哪些會被當成非法集資的典型呢?又有哪些人會被牽扯其中呢?我們拭目以待。
最后說一句,真正受到傷害的,永遠是懷揣著一顆投機致富夢想的韭菜們,哪里有投機,哪里便能看到他們的身影。ICO被監管消息傳出后,很多代幣價格出現暴跌,他們是真正的受害者,只是這次事件之后,他們是會吸取教訓嗎?估計不會。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