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秦朔
互聯網金融1.0時代,是搭建跨地交易平臺、實現不同地域客戶間的投融資需求相連接互聯網。互聯網金融2.0,是搭建跨業開放平臺,以滿足投資人對不同行業產品的需求,建立不同行業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市場。互聯網金融3.0,是搭建跨境國際平臺,實現國內國外投資市場互聯,吸引海外投資人。
深圳有“三馬”,按年齡是1949年出生的馬蔚華、1955年出生的馬明哲和1971年出生的馬化騰。而中國互聯網金融有“三馬”,除了馬云[微博]、馬化騰這兩大世界級互聯網公司掌門人,另一位也是中國平安的馬明哲。
一個永遠的提問者
差不多20年前,我第一次去平安保險采訪,在深圳八卦嶺的八卦三路。印象最深的是大廳里的塑像,一邊是孔子,一邊是愛因斯坦。不過當時見不到馬明哲,他和任正非被認為是深圳最低調的企業領導人。即使平安上市之后(2004年中國平安[微博]在香港上市,2007年回歸A股),媒體似乎也只是在業績發布會上能見到他。
我到上海創辦《第一財經日報》幾年之后,有機會和馬明哲交流。他和我約定“只交流不報道”,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我們事先定題目,他介紹,再溝通。
馬明哲因為“文革”的影響,學歷不高。改革開放后他從湛江到深圳蛇口,先在勞動人事處負責干部調配,后來到工業區社保公司當經理助理。當時蛇口的工人經常發生工傷事故,他建議每人每月交一定數量的錢作為基金,為工傷或離職人員提供保障。他的保險夢就是在蛇口放飛的。
在我心目中,馬明哲的形象是一個永遠的提問者。他經常想各種問題,然后發出深刻或天真的提問。有一次他問我:“平安和一些房地產企業有合作,你說他們計算一個項目的利潤為什么那么準?特別是民營老板,算賬怎么那么厲害?”我心里回答,“善于調節唄!”
一旦馬明哲覺得想清楚了,他進行變革的勇氣是超乎旁人想象的,同時他把大計劃變成能具體執行的策劃、流程、模型的能力也是超強的。據說,為了做未來5年的規劃模型,馬明哲召開過187次會議,非常具體細致。
在保險乃至整個金融業,很多大咖對馬明哲都非常敬重。一家總部在上海的壽險公司的負責人對我說,“我們去保監會開會,項俊波做報告,馬明哲坐第一排,拿著一個iPad邊聽邊拍,還發郵件給下屬讓注意這個、注意那個。你說多可怕?任匯川也在場,我看他也立即拍起來。”
清楚地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和馬明哲聊互聯網,他舉了個例子: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巴諾(Barnes & Noble,NYSE:BKS)市值從40億美元跌到8億美元,亞馬遜[微博](NASDAQ:AMZN)網上賣書,市值150億美元。兩者的差異不僅在于線上線下,還有商業模式,“巴諾是養牛喝牛奶,亞馬遜則是做牛奶市場,為所有愿意在市場里經營銷售的人服務”。我寫這篇文章時,巴諾的市值9.79億美元,亞馬遜市值3036.67億美元(2015年11月16日收盤價),相差310倍。
2013年內部新春講話時,馬明哲提醒說,科技對金融業舊模式的顛覆勢不可當,平安未來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傳統金融企業,而是現代科技行業。
三年過去了。互聯網金融“三馬”于2013年合辦了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最近又將再次聯手,設立互聯網壽險公司——眾安在線人壽保險。三年間,像余額寶[微博]、P2P、網上紅包等已經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不少“大而不能倒”的銀行發現“躺著賺錢”的日子逐漸遠去,眼睜睜看著互聯網金融正在分食自己的蛋糕。其實不只銀行,證券、券商、信托等高高在上的傳統金融機構都開始迫切地發展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
從1.0到3.0,從跨地到跨境
從8年前落字布局,到目前為止平安綜合金融集團已經成為傳統金融企業轉型互聯網金融的樣本。那么平安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有哪些最新思考,下一步是什么?馬明哲接受了秦朔朋友圈的訪問。
秦朔:你在2013年“三馬”復旦[微博]對話會上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未來10年內金融業會出現四大趨勢:一是60%以上的現金、信用卡消失;二是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前臺由互聯網企業代替;三是大型金融機構的前臺向“小型化、社區化、智能化、多元化”發展;四是90%以上的個人金融業務在線上服務。現在看都應驗了,甚至是更快實現了。
馬明哲:當時我覺得互聯網金融是風口。現在我認為,這個風口沒有消失,而是在擴大和深化之中。互聯網金融過去幾年變化很快,整個業務模式一直在變,我覺得可以把它分成三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大概是在4年前,互聯網金融1.0時代,是搭建跨地交易平臺、實現不同地域客戶間的投融資需求相連接。剛開始它是一個跨地域的平臺,把缺錢的人和有錢的人在線上進行撮合。剛開始做陸金所時我們發現,有錢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80%投資者都在這里。需要錢的人大部分在二三線城市。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把有資源的和沒資源的結合在一起。
第二個時代,互聯網金融2.0,是搭建跨業開放平臺,以滿足投資人對不同行業產品的需求,建立不同行業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市場。過去兩三年,我發現國內分業經營很清晰,證券可以做什么,信托可以做什么,分得很清楚。看互聯網能夠做什么?需要借鑒境外的經驗。在美國或歐洲,混業經營已非常成熟,例如保險和銀行已形成了交易體系。在中國,混業可讓互聯網金融形成兩個維度:第一,可把投資人對不同行業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第二,面對投資人,互聯網金融2.0會用一個平臺把資源提供方結合到一起。
第三個時代,互聯網金融3.0,是搭建跨境國際平臺,實現國內國外投資市場互聯,吸引海外投資人。當下正是3.0階段。互聯網金融的3.0,就是跨境。近期中國股票市場相對低沉,國內投資者希望發現更多的投資市場。可目前在境內投資境外,清算、結算等技術問題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海外很多機構投資者還是愿意進行人民幣資產投資,國內還是有好資產供海外機構投資者選擇。未來兩年,互聯網金融大的發展趨勢,是要搭建跨境金融交易平臺。
以陸金所為例,剛好就是從三個階段走過來的。先用“線上+線下”模式解決跨地的1.0問題,之后搭建平臺化、標準化和非標金融產品的交易市場,滿足2.0時代對跨業的需求,今年9月LU.COM成立后,“人民公社”P2P平臺、基金平臺等都已上線。最近我們在3.0層面也做了布局,陸金所的跨境業務已跟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UBS、摩根史丹利等合作。它們擁有很多全球資產項目,而陸金所會經過國內基金公司將資產拿下來,打包成適合國內投資者購買的產品。我們發現這個模式可以發展得很好,國內需求非常非常大。
3.0時代:
社交化、移動化、專業化和場景化
秦朔:聽君一席話,大勢挺清楚的,具體平臺和產品設計又會是怎樣的?
馬明哲:我認為,3.0時代的互聯網金融會朝著社交化、移動化、專業化和場景化方向發展。
第一是社交化。其實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出現了一些新的業態,它從社交出發,最終發展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比如說“雪球”就是一群投資人做自己的投資經驗分享以及自己的投資組合分享,在分享的基礎上,再把投資組合變成一個可交易產品,然后鏈接到證券公司的交易平臺。
第二是移動化。互聯網金融平臺從PC端向移動端發展,比如陸金所用戶通過移動端進行的交易占比已經超過60%。
第三是專業化。前一段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而《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出臺后,互聯網金融的各個業態被納入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的監管體系里,有更嚴格的監管,產品安全成為監管和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因此專業化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最后是場景化。平安努力營造的互聯網場景,比如“好醫生”、“好房”、“好車”等等,都是在營造場景,讓原來很嚴肅、有距離感、甚至冰冷的金融產品,變成更低門檻、更豐富、更易參與的應用。場景化、娛樂化、大眾化,這是我們下一個階段的努力方向。
貓和老鼠的比喻:
創新有底線,監管有包容
秦朔:剛才你提到監管,我覺得互聯網金融還是存在“跑路”等亂象,魚龍混雜,可是又怕“一管就死”。作為業界代表,你覺得應該如何平衡?
馬明哲:不少人問我對今年7月出臺的《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的看法,我非常坦率地說,制定這一政策時監管拿捏的尺度很好。我之前也呼吁市場要做到:創新有底線,監管有包容。
《指導意見》出臺前,金融監管部門廣泛調查走訪,也曾聽取我們的意見和建議,非常深入、務實,我覺得是對新生事物的呵護包容。這個文件規劃未來互聯網金融的規則、方向和頂層設計框架,從國家層面充分肯定和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很重要也很及時。對整個行業是利好。
為什么說監管的包容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就像貓和老鼠的游戲,貓不能一開始就大搖大擺出來抓老鼠,那樣的話老鼠被趕盡殺絕或者嚇得不敢出來了,整個生態體系就難以建立。應該先讓老鼠出來,貓觀察一陣再出來抓,將那些不良的、存在問題的個體清除,整個行業生態才能達到平衡。同樣道理,我覺得,中國金融監管是深刻理解“大眾創新”意義的,這樣就避免了一開始管得太死、市場參與者沒有創新空間的問題。
在監管開放的同時,從業者的創新也要有底線。比如,《指導意見》將P2P、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定性為金融業的中介,就是做平臺。這就劃了一條紅線,即不得進行自營業務,不得非法集資、搞資金池,不能提供增信,客戶資金必須在商業銀行存管,我習慣簡稱為“三不一管”。監管既給創新以包容,又設定了底線。這些定位、紅線的影響是巨大、深遠的,對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有序、規范發展大有益處。
秦朔:業內不少人說互聯網金融公司會有一輪洗牌,你覺得能有多少公司在這種“生態”中活下來?
馬明哲:我的看法是,“基本法”規劃的邊界很清晰,互聯網金融是中介,有“三不一管”的限制,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金融業全然不同,按這個標準,現在市場上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都需要對自己的業務模式做調整。所以我曾說過,市場、行業對互聯網金融的期望值過高了,99%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恐怕都是“皇帝的新衣”。我現在依然是這個看法。
其實,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DNA不一樣,要做好互聯網金融,對兩個行業的基因要求都很高。做好互聯網金融一定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讓平臺上的客戶體驗流程簡單化;一是要把風控做好,這需要擁有多年金融從業背景的團隊來支撐,否則風險比較容易蔓延開來。
但要做好這兩件事情談何容易?我認為,未來只有三類公司能做好:一是金融行業的先行者;二是有牌照、有流量的互聯網企業;三是金融業和互聯網企業的緊密合作者。
從我們自己的探索看,陸金所是一個例子。它依托平安,我們有全金融牌照和線下優勢,同時對互聯網有戰略、有系統性布局、有團隊,還有行動。所以,你可以看到陸金所平臺上的風控依托的是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整套風險評估模型,目前已實現了以精準分析為驅動、類似“外科手術式”的風險管理。與此同時,陸金所也有互聯網元素,正進行“平臺化”改革,最終目標是形成完備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一站式滿足用戶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財富管理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多投資選擇、更豐富的投資功能,以及更便捷的用戶體驗。
做企業永遠都是在創業
秦朔:我一直覺得,持續創新和組織紀律性這兩種特質是有些沖突的,要互聯網人天天西裝領帶上班很難。平安的管理怎樣的?
馬明哲:平安也不都是西裝領帶的。平安的發展一向溝坎不斷,這倒讓我們一直能保持較好的心態,從不敢奢望沒有困難的進步。我們一路走來,絕大部分是別人沒走過的路。因為創新、因為競爭,平安肯定會被“螃蟹”咬,被“槍打出頭鳥”,被看作異類,比別的企業遇到更多的困難。
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隨著家業變大,創業熱情退下去,從進攻變成防守,這是很多企業壯大后都會面對的問題。守業被淘汰是必然的,因此,我們與其做被動的防守,不如選擇永遠做一個創業者。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進攻的勇氣,失去了挑戰困難的決心,這個平安就不平安了。這是我對員工說的話。
在鼓勵不斷創新的同時,平安10年前制定的戰略規劃也一直在堅持執行;此外,平安的制度是建立在流程上的,而流程是設置在系統上的,系統的執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一直說,講在嘴上的制度是給人聽的,寫在紙上的制度是給人看的,落實在流程上的制度才是可靠的。制度的執行不能都依賴個人的自覺性。
不創業不創新,你不會真平安。無流程無系統,你也不會真太平。平安的流程化改革,從觀念萌芽到平安后援中心的落成運營,足足用了10年。很多參觀過平安位于上海張江的后援中心的人,都說這像一個“金融工廠”。我們借鑒了匯豐、花旗等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得到麥肯錫等優秀專家團隊的支持協助,通過對金融業的流程分析和規范,將保險、銀行、資產管理、信托、證券等各個子公司進行前、中、后臺分離和后臺集中,運用工廠化、標準化和流程化的作業模式,將后臺的龐雜工作進行科學的隔離和分工。這樣可使每個崗位的工作更細、更專業和更嚴格,也有效減少了個人意志和主觀性的影響,使制度更加嚴格地深入到每個崗位和每個流程之中。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只就互聯網而互聯網,平安不可能在互聯網金融方面走出一條路。
曾任平安銀行行長的理查德·杰克遜曾說,"馬明哲總能看到遠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世界。"曾任招商局董事長的秦曉則說,"馬明哲會想,更會做。"
2013年“三馬”一起為眾安財險站臺時,馬明哲說,"我剛見過紐約來的幾家投行,我們討論中國的經濟,我給他們說了一句話,請相信我,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一定會為全世界金融做出重大的貢獻。"
今天想起這句從馬明哲口中說出的話,還是覺得那么擲地有聲。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