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夏斌
由于中國經濟的改革是不會停止的,所以作為理性思考,誰都明白,已經對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30% 貢獻率的大國經濟體,其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一種歷史趨勢,誰也擋不住。是否加入SDR,只是個時間問題,根本不用擔心。
中國從1979年改革開放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從未正式想到人民幣要成為世界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盡管在上世紀末官方機構曾提出過未來要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但那只是相對于實現資本項下開放這一改革目標而言。
最早在中國學術界開始熱議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實事求是地說,是從2008年美國爆發“百年一遇”大危機開始。是美國危機給了我們重新思考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機遇。我曾在2008年底反復宣傳,中國從1949年以來的金融史可以說有3個30年。
第一個30年是1949-1978年,中國沒有市場意義上的真正的金融,中國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個幾乎被人遺棄的孤兒。第二個30年是1979-2008年,經過30年改革,可以說中國的金融好容易成了世界金融棋盤中的一枚棋子,但是是在被動地、不自覺地下棋。從2008年截至的下一個30年,“路怎么走”?原來并不清楚,基本限于“華盛頓共識”的內容范圍。是2008年的危機讓我們看清了當今世界經濟不太平的重要根源之一,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有缺陷。
當時正值中國GDP實力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又正在趕超日本要成為世界第二。趕超中中國經濟崛起的邏輯決定了,人民幣不僅要追求普通小國金融開放一般意義上的本幣可自由兌換,同樣還要追求不管是出自中國利益還是世界經濟穩定利益的大國貨幣的國際化目標。因為東南亞、亞太國家以至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為與中國這一大國的貿易需要相適應,穩定發展本國的經濟,同樣需要人民幣能逐步承擔起修補國際貨幣體系缺陷的更多的責任。
簡而言之,其實是21世紀后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和國際貨幣體系固有的矛盾,決定了人民幣要國際化,要承擔起主要儲備貨幣的責任。
但是,我們同樣也清楚,和歐元可以在一夜之內宣布在某年某月某日實行流通并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不同,人民幣要成為主要儲備貨幣必然是一個歷史過程。在時間的漫長性這一點上可比像美元。美元發揮主要的國際儲備的功能其真正發跡的時間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而美元國際化地位的確立是在1944年。
決定人民幣成為主要儲備貨幣這一歷史過程的長短,主要是由中國整個經濟改革的漸進特征所決定。因為人民幣要成為主要儲備貨幣,必須基于在國際范圍內的貨幣計價與交易的功能。在當今全球范圍主要為浮動匯率的制度下,這一切又要求人民幣必須浮動,資本管制必須取消。
長期以來,中國匯率與資本管理的改革步子較慢,是與中國國內的企業改革等其他改革直接相關。特別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美國生病,中國吃藥過多”(寬松財政政策中4萬億人民幣約600-億美元的刺激),遺留的系統性風險問題更是拖了匯率與資本管理改革之后腿。所以,21世紀中只要不發生大的意外事件,我們在看到人民幣必然成為下一個主要國際儲備貨幣這一歷史趨勢的同時,又必須看到,人民幣成為主要儲備貨幣又是一個歷史過程。
歷史過程的簡要回顧與依據
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功能的培育,對當今中國政府而言,在金融領域,重點在匯率和資本管理的改革。中國在繼續幾年來匯率漸進改革基礎上,今年8月間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確定制度又進行改革的同時,資本管理的改革可以說是馬不停蹄。
從QFII、QDII到RQFII、RQDII,從“滬港通”到放寬境外央行[微博]等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銀行間市場,從上海自貿區等人民幣離岸市場改革到允許境內自然人開辦境外PE投資試點,從允許香港銀行業在中國深圳發放人民幣貸款到前不久剛剛宣布財政部以后按周滾動發行三月期國債,以培育儲備資產功能等等。這一切表明,中國政府在匯率與資本管理改革的態度上始終是堅定不移的。
正是這樣一種堅定不移的態度,使得一個被有些人認為不積極改革的國家及其貨幣,經過2009年以來短短六年的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人民幣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世界第四大支付貨幣,世界第六大交易貨幣。
目前,已有超過100個國家的1000多家商業銀行在使用人民幣支付。有30多個國家的央行機構將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金額達6700億元。中國的央行也已與35個國家的央行建立了貨幣互換協議,金額高達3.1萬億元。前不久,中國又宣布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正式開始運營。如果外匯交易時間延長至晚上11:30,可復盤歐洲交易時段。正如Swift的朋友所說,“我們每個月都能目睹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的進步。”
盡管如此,現在有人仍擔心人民幣的“自由使用”問題,無非是擔心持有人民幣后不能自由進出中國境內,無非是嫌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市場“池子”太小。就前者而言,近幾年事實表明,人民幣進出的“池子”的通道是在不斷地加寬。就后者而言,一系列數據表明,此擔憂根本不必存在。
目前,中國境內股市市值總額一直徘徊在全球第2和第3名之間,今年5月占全球市值的10.8%。中國債券市場未償余額44萬億元,排美日之后,為全球第三。信用債余額排美國之后,為全球第二。中國的貨幣市場交易規模2015年8月達到45.1萬億元。全球官方儲備2014年底11.59萬億美元,按現有貨幣市場份額格局,如果拿出全球官方儲備的10%投入中國市場,折人民幣僅7.1萬億元。
如果分三份,等額分別投資中國的三個市場,如以上所述,則相當于中國今年9月底股票流通市值的6.9%,債券市場規模的5.4%。貨幣市場交易規模的5.3%。盡管此例子不盡貼切,但是起碼可以說,正在不斷擴大的中國金融市場規模,是能夠適應各國對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所需的各種功能。
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國際影響
人民幣作為主要儲備貨幣地位的逐漸確立,既然是適應了中國經濟的崛起,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以及修補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是歷史性趨勢,自然,適應這一變化而出現的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結構的變化,肯定也是有利于國際間各貨幣匯率的穩定和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是對國際貨幣體系改善與修補的現實選擇。
我們是寄希望一個超主權貨幣的出現,但是在當代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現實下,我也認為,更多的是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在這點上我同意蒙代爾的觀點:從整個貨幣史看,金融大國從來是拒絕國際貨幣的改革。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我2009年在中國國內說過,“一極多元”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今后20年、3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基本格局。即以美元為主,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等多國貨幣的競爭與合作體系。
對于國際社會在以往以及今后就SDR作為超主權貨幣作出的各種努力,我們理所當然,應該給予積極的支持,因為畢竟這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善是有利的。但是,對于SDR能否來完全替代現實國際貨幣體系的想法,我認為現在是過于理想化的。
所以,上述中國政府對于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和儲備貨幣功能培育的歷程表明,對人民幣加入SDR的態度一向是積極的。同時,基于對現實國際貨幣體系的清醒認識提出下述的觀點,我認為同樣也是需要的:即人民幣加入SDR肯定有利于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儲備貨幣,但是人民幣最終能否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不主要取決于是否加入SDR(這是結果),而是取決于中國自身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金融改革也不會因人民幣不能加入SDR而停頓下來。
從長期看,如果人民幣加入SDR后,中國央行的貨幣與利率政策,會通過SDR的貨幣籃子利率,影響美元利率,從而會縮小“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美前財長約翰?导{利)這一負面的國際溢出效益影響。從短期看,在當下中國與美歐日利率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國際主要貨幣國家央行的利率決策和中國央行自身的利率決策。如果世界上188個國家中有更多的國家外匯儲備中持有人民幣。使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有助于克服當今國際貨幣體系對美元過度依賴的缺陷。
作為小結語,由于中國經濟的改革是不會停止的,所以作為理性思考,誰都明白,已經對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30% 貢獻率的大國經濟體,其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一種歷史趨勢,誰也擋不住。是否加入SDR,只是個時間問題,根本不用擔心。面對近6年快速發展的人民幣國際化現實進程以及人民幣已初步國際化的事實,有些人對人民幣加入SDR仍在提出各種額外的高門檻,無非說明了只是在充當國際金融市場上商業利益和投機利益需要代言人的角色。
進而對此我恰恰建議,中國政府,應在堅持金融開放不動搖的同時,在進一步開放上,應不設時間表。金融開放必須兼顧與中國境內各項改革的協調與配套。確保中國經濟的穩定運行,恰恰是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貢獻。
(本文作者介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