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梁海明
我相信這個6.9%的增速,仍維持在比較合理的增長空間內,相信中央政府未來仍會傳遞出這么一個信號:經濟減速,可以有;大力刺激經濟,沒有。民眾實在無須斤斤計較經濟增長速度比同比多零點幾個百分點,或者少零點幾個百分點。
今天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是2009年二季度以來GDP增速首次破七,有不少媒體、學者因此憂心忡忡地建議政府要刺激經濟。我相信這個6.9%的增速,仍維持在比較合理的增長空間內,相信中央政府未來仍會傳遞出這么一個信號:經濟減速,可以有;大力刺激經濟,沒有。
而且,在中國現今的環境下,普通民眾無須太過在乎GDP增速的快慢。中國GDP增速快慢與普通民眾實際沒多大關系。
GDP這個統計法是1930年才在美國問世的,當時主要是為了幫助美國羅斯福政府,了解"新政計劃"(New Deal)能否成功改善造成美國股市下跌將近90%,25%的勞動力失業、數千家銀行關門和生產力急跌的體系問題。GDP從一開始問世,就決定了和普通民眾關系不大。
而且,由于GDP這個數據是由政府繪制、統計的,政府繪制、統計這個數據時,主要是為了決定開支、評估各項計劃的成效和系統的安定性,并不是為了要告訴普通民眾跟他們個人財產相關的大事。
美國的GDP統計法在1930年創立后,不少國家紛紛跟隨,將GDP作為一國經濟健全與否的最佳指標。但是,在這里需要提醒民眾留意的是,當時大部分國家,都屬于以勞動力為主的產業型或農業型經濟,而不是現在的服務導向型經濟。這就導致了傳統的GDP統計方法,已經無法掌握新的勞動生產力、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加上沒有一個統計法是在計算機問世后發展出來的,因此在計算機和網絡高速發展使效率大為提升后,這種變化并沒有反映在GDP的統計數字上。
很多歐美發達國家,很早以前就沒有將加快GDP的增速作為政府工作重點。而且,現代GDP估算系統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早就在1971年就已經指出,GDP不能完全衡量一個國家的整體效益。如果一個國家刻意追求狹義的、物質的經濟福利最大化作為目標,并不利于該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因此,民眾實在無須斤斤計較經濟增長速度比同比多零點幾個百分點,或者少零點幾個百分點。
(本文作者介紹:香港經濟學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著有《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后的世界》、《中國經濟新政策與我們》。)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