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謝加悅
網絡征信很容易讓一個人通過有意識地修正自己的網絡行為來達到騙取高額度征信值的目的,從而大大增加了網絡征信爆表的幾率,最終的結果要不就是不良很高,要不就是不斷調整網絡征信算法,直到沒有空(jia)子(zhi)。
校友群里新來了一位校友,名字偏女性,個人信息里性別欄寫的也是“女”,于是大家都客氣說“歡迎師姐(妹)”,結果人家說其實是“師兄”,個人信息欄里信息是嫂子改的。于是大家調侃說肯定是嫂子為了保護師兄免受騷擾才這樣做的,然后師兄說自從性別換成“女”后好多美女頭像要求加他好友,這下大家又分析開了:
1、嫂子考驗師兄,找閨蜜試探;
2、其實這些美女頭像也是被夫人改信息后找錯人的。
于是又想到網上這張著名的微信截屏上的對話:“我們以后別聯系了,我老公開始懷疑我們兩個了。”“臥槽,美女!咱倆微信加了兩年多了,從來沒聊過啊!”“那就好!我是她老公,你沒事了,我找下一個試試。”
以上再聯想起當前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絡征信的應用,就特別地有意思。
如果我們假設每一個人都存在一個客觀征信,這里用最高安全貸款額度作為量化指標,注意這是一個理想指標:給一個流浪漢借100萬是不理智的,但1塊錢可能就沒問題,這中間有一個數字就是這個流浪漢的客觀征信,當然即使富如馬云也會有一個上限值。那么我們現在征信的作用就是去盡量接近這個客觀征信額度,而且保證不超過上限(爆表意味著風險,因此這也就注定征信的風險算法的謹慎保守傾向)。
所以信貸調查(多維取得數據)就顯得很重要,而網絡征信更直觀地告訴我們刷臉就行了,因為數據全在網絡上了,會自動給出一個征信值(企鵝銀行好像就是這么宣傳的)。
但是,如前所述,我們已經知道了網絡有多么不靠譜。就拿這位師兄來說,如果他自己不說明,大家都會認為他是女的,當然,也有可能他真是女的,這不過是他和我們開玩笑而已。這里面的身份確認問題甚至利用線下調查也無法確認,就像第二個例子里一樣,說不定就是嫂子利用師兄身份注冊的呢?所以網絡征信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身份的確認。
網絡征信存在的前提是它能將你在網絡上的行為數據化,包括行為的過程和行為的結果都會被客觀記錄,從而通過對這些行為數據的分析判斷出個人的征信,這是線下做不到的。但我們如何能確保網絡行為與線下行為的一致性呢(假設我們已經得到身份確認)?
畢竟征信最終不是針對虛擬社會的。就比如我網名“賣話為生”,在網上也確實話挺多的,但日常生活中我其實是一個挺悶的一個人,如果不開會不培訓真不怎么愛說話。這是不同環境下不同角色定位必然會出現的人格偏差,嚴重點說是人格分裂。
另外還由于網絡記錄了你的全部數據,且是不帶情感的(至少目前的網絡是無法分辨情感的),它很難剔除你的非典型性行為。比如微信對話中,被詢問的那個家伙突然意興索然、百無聊賴,回了個“好的,隨便”,那接下來的事態會如何發展呢?
啰里八嗦講這么多表達的意思就是網絡征信很容易讓一個人通過有意識地修正自己的網絡行為來達到騙取高額度征信值的目的,從而大大增加了網絡征信爆表的幾率,最終的結果要不就是不良很高,要不就是不斷調整網絡征信算法,直到沒有空(jia)子(zhi)。
我想有人肯定會說這也就是個別壞人(別有用心)的現象,多數好人的行為還是能夠分辨的。這里就出現了一個認識偏差,甚至悖論。征信是為好人準備的嗎?恰恰不是!
好人(或者表述為君子)是會自我約束的,即使沒有征信存在也不會影響到他的行為,反而是一旦有了這樣的征信規則的存在,并且存在明顯空子的情況下,你就很難保證好人不會利用規則、利用空子,更何況說是壞人啦。這種悖論不是說線下就沒有,但畢竟線下的成本高,容易識破。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個人認為,現階段網絡征信還必須要和線下調查配合,甚至只能作為線下調查的一個補充,如果一味夸大網絡征信的作用,后果可能會很嚴重。就目前而言,我接觸過的網絡征信模式中“熟信”的思路很值得借鑒,通過社交網絡將傳統“熟人借貸搬上網,“做借貸的活,干征信的事”,有興趣可以自行網上關注。
(本文作者介紹:正經金融機構培養出來的不正經思考者。草根視野,草根觀點,全是野路子講道理。)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鄒楓 SF168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