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確在經歷一個消費降級的過程。對于很多日本人來說,使用二手產品就很好;穿衣服優衣庫足矣,吃飯小菜米飯就行……跟80年代日本人炫耀型消費比起來,今天的日本人確實收斂了很多——他們甚至連結婚生孩子都覺得麻煩,不如一個人茍且。
中國也有類似的消費現象,這個群體有多大尚不好說,但他們已經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佛系。
我們今天回顧日本這個消費變化的過程非常耐人尋味,中國未來會不會也走向低欲望懶得消費的階段呢?
從“水晶一族”到素簡生活
80年代開始,即使是日本高中生都開始追求名牌服裝,作家田中康夫,給這批人下了個定義,叫水晶一族。意思就是追求高品質的名牌產品,拒絕批量生產。
除了服裝,人們也開始追求其他產品的高品質。比如1981年,日本出現了明星方便面產品中華三味,價格比其他方便面高出兩倍。雀巢咖啡也力圖擺脫大批量生產的乏味嘴臉,推出了高級產品,還吹噓說,連比利時皇室成員都喝我們的咖啡。一時間,有上百家媒體進行了報道。
汽車行業也是如此,豐田推出了娜樂速,日產推出了西爾維婭,這些都是高端車型。
我們再舉一例來說明。在60年代,日本基本上一個家里只有一臺電視,條件好的,有音箱等電器。1969年,每1000戶只有86戶有電冰箱,到了1979年,有630戶人家有電冰箱。
80年代之后,單身狗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擁有全部家電已經稀松平常了。這標志著,家電產品從家庭用走向個性化的趨勢。
最顯著的是,在這個時代,索尼的隨身聽橫空出世,當時日本年輕人幾乎人手一個。隨身聽就是一個你隨時攜帶的音樂神器,享受一個人的音樂是隨身聽誕生的初衷。
消費個性化時代的到來,還體現在便利店的崛起。日本學者三浦展認為,百貨店是家庭消費的產物,便利店是個性化消費的場所。例如,7-eleven現在銷售額早就超過了日本最大的百貨店三越百貨,在日本有8萬多家店鋪,規模龐大。
總之,這一時期日本人的消費特征是,拒絕大規模生產,追求奢侈品與個性化產品。
然而,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人的消費觀念又發生了變化,那就是追求素簡的生活方式,提倡共享經濟。
我們先來看看素簡的消費趨勢,日本人對于簡單、休閑的迷戀。泡沫經濟崩潰之后,日本人的消費不再追求炫耀性的消費。人們對于物質的欲望在不斷減少。
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優衣庫和無印良品的崛起。這倆品牌都強調“這樣就好”的理念,不追求奢華、時尚的調性,而是強調環保、素簡的生活方式。三浦展有一本書叫《簡約一族的叛亂》這本書就提到,在90年代之后,消費者不再追求更大的產品,不再追求更高級、更時尚、更高檔,而是倡導環保、簡約、溫和的生活方式。
這一點非常有意思。設計大師原研哉曾經說,很多人喜歡無印良品,但外國人其實難以了解無印良品的真實內涵。
雖然現在很多外國人,包括中國人也都追求斷舍離,追求素簡的生活方式,但日本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就是追求簡約日本本來就有自己的傳統,只不過經過了二戰之后經濟的騰飛,人們消費力的提升,開始追求更大更高檔的消費,所以日本人追求簡約應該說回到了日本傳統本身的存在方式。
其實無論是美國、法國還是中國,在生活方式層面,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特別強調過環保節約的理念,強調這些理念也是在大工業時代之后,自然被無情破壞之后的事兒了。
但日本不是,在日本人的價值觀當中,和自然共生共存一直非常重要。歷史學家黃仁宇就曾經說:日本并非是一個只會效仿的國家,與自然共同存在才是這個國家的獨特之處。
值得分享的信息時代
從日本媒體的報道我們能看到,當中國的GDP超越日本之后,日本人好像也沒有特別傷心。這是因為,日本人經過了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之后,體會到了經濟大國發展帶來的紅利,但是他們更深刻的意識到,經濟發展常常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反而是那些簡美的,傳統的東西開始進入日本人的視野。
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調查也顯示,對于環境的關注度每年都在提升,對環境很關注的日本人中,非常喜歡日本的人占到40%以上,什么意思?就是越關注環境的人就越喜歡日本。
這個調查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越喜歡日本的人,就越關注日本的傳統文化,這40%的人都迷戀日本的櫻花和各種日本傳統的祭祀節日。
我們再來說說共享經濟。這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大家知道,信息跟物質不一樣,需要分享。你說你買個包兒,帶出去顯擺顯擺就完了,可是信息不一樣,你急迫的想分享出去,因為你留著信息沒啥用處,跟人家吹牛才有意義。
于是,在信息時代,人們以分享信息為樂趣,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信息的分享又推升了人們對分享、利他精神的不斷膨脹。80年代,日本內閣做了一個調查,《關于社會意識的輿論調查》顯示了,1986年開始,有為社會作貢獻的意識的人數在持續增加。到了2005年,有一半的調查參與者擁有“今后應當注重國民和社會的意識”。
那么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日本人在消費方面,也開始走向共享化。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斷舍離,雖然日本一直有這樣的傳統,摒棄浮華的內容,留下素簡的東西。但在311大地震之后,斷舍離的風潮再次崛起。
這是因為日本人感受到,一場大地震就能讓豐富的物質,讓豪宅、豪車、高爾夫球場迅速灰飛煙滅,那對于物質的渴求還有什么意義呢?當時,《日經新聞》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年輕人對于身外之物的興趣在不斷減少,甚至預測在2050年,日本私家車保有量將減少到240萬臺。
追求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就催生了共享經濟的發展。一物多人共用成為目前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征。在21世紀初期,日本的二手交易同比90年代有了大概四五倍的增長,古著店,也就是二手服裝店也在成倍增加。三浦展提供了一個數據,很有意思。他說,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如果有人在推特或者臉書上發一條文章:明天三點在淺草附近有一個二手交易活動,那么當天平均會有30人來參加,很多地方這樣的二手市場會吸引3000多人來參加。
還有一個特征是,共享公寓開始興起。2010年,日本一家咨詢公司,對居住在東京附近的20歲到39歲的單身女性做了一個調查,顯示,有將近30%的女子想嘗試與人合租公寓。理由是,更便于交流和分享。另外就是,隨著不婚族增加、少子化傾向,買房的渴望沒有那么強烈,年輕人寧愿選擇與志同道合者住在一起,分享物質和精神。
你能體會到日本消費趨勢的變化了嗎?在數十年間,日本人的消費觀念經歷了從奢華到極簡的過程。當然,這只是大體的情況,每個人、每個家庭各有特色,無法詳盡分析。
總之,到了追求素簡、共享經濟的消費階段,我們能發現日本的產品、設計、服務都走向了成熟化,幻化成了一種洗盡鉛華之美,讓人稱道。
時至今日,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消費趨勢的變化與日本多少有些類似,甚至,在歐洲、美國也經歷過類似的航道。而中國諸多產品開始模仿素簡的設計風格,回歸到產品該有的形態。
那么,日本作為一個低欲望社會,到底是因為經歷波瀾后回歸平靜,還是對現世不再期待茍活就好呢?可能都有吧。
責任編輯:孟然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