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私募夢想創業營即將結束報名,該項目致力于打造私募行業最具影響力的“黃埔軍校”,個人機構賽并行,明星導師助陣,挖掘最牛私募達人!【速速加入】
新浪財經啟動“宏觀經濟形勢大討論”,誠邀經濟學家、知名學者等參與,采用專訪、專稿形式,共同探討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形勢與未來走向。新時代的經濟發展藍圖,需要每一個人的細心耕織,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錙銖必較。新浪誠摯希望每一位經濟學家揮袖舞墨,堅定信心穩中求進。(征稿郵箱:finance_biz@sina.com,聯系電話:18910629946)
如何解釋“生產旺、需求弱”
摘要: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根本來源還是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提高經濟效率。沒有大破大立的勇氣,就很難有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持久動力。這個長期性的重大問題不能也不應該由于短期經濟形勢企穩而被忽視。短期調整不過是給中長期發展提供輾轉騰挪的空間。
作者:鄒蘊涵(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
當前,宏觀經濟里面有個奇特的現象,生產面運行穩中向好,需求側表現持續疲軟,我將其簡單稱為“生產旺、需求弱”。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定,如果需求弱,那么生產者應該及時調整經營計劃,不應該出現大量生產的情況,否則就會出現市場滯銷,影響企業利潤。其實,不是生產者發瘋了,而是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形成了這種看起來不正常的現象。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生產和需求的判斷,主要還是依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公開數據,數據有沒有問題(比如是不是虛假)不在此處討論之列。
第一,本次復蘇的生產“旺”主要集中在上游行業和部分中游行業,下游行業并不沒有明顯改變,傳導“不均”造成了供需對接的時滯。
本輪復蘇的“大調整”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等去產能重點推行的行業,短期內生產被嚴重壓縮(比如煤炭行業的工作日直接被壓縮,其余時間不允許生產),因而即便產能還是嚴重過剩,在即期市場上(比如一周內),還是出現了一定的供需缺口,特別是煤炭行業更是出現了較大即期缺口,不然不會出現“煤超瘋”。與此同時,2013年以來持續的經營困難導致企業庫存(主要是原材料庫存)持續下跌,甚至出現負增長,即便是為了維持正常的經營,企業也有補庫存需要。再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在危機以后經過一段時期供需調整,開始出現價格回漲的跡象,因而企業在現實和預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開始補庫存。這種短期需求與壓減的生產相遇,造成了上游原材料價格飛漲,從而拉動PPI脫離負增區間。
PPI回正給企業生產打了強心針,工業產品價格開始快速上漲給企業經營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上游行業利潤以百分之幾百的速度報復性恢復,部分中游制造業也出現了百分之幾十的增速,但下游行業利潤幾乎沒有明顯變化。因此,統計指標“工業企業利潤”的良好增長態勢主要歸結于上游企業的利潤好轉,與下游企業的經營情況關系不大。
這種產業鏈從上到下的不同表現,給供需之間的相互對接造成了時間滯后。與終端需求關系最為密切的下游行業,比如生活用品制造行業,一方面要承受上游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一方面還要承受并不強勁的居民需求,短期內很難將這種不利狀況傳導回上游行業(因為上中游具有壟斷能力的企業相對于下游行業來說更多,短期內,下游企業較難具有向上成本轉嫁談判的能力)。2017年,有家電企業因為鋁制品漲價太多而開始對空調等產品提價,就是這種被擠壓的表現。
當前,對生產較好、需求疲軟現象的擔心就是因為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時滯是會消失的,下游行業經營壓力重重最終通過一段時期后的調整反饋至中上游行業,這樣全產業鏈將再次面對產無銷路的局面。
第二,在生產端由“冷”轉“旺”的過程中,政府之手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既在短期內迅速緩解了供需矛盾,也在無意中帶來了扭曲效應,各有功過。
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強調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互動關系,這是因為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供需規律實現的,只有供需實現良好對接,經濟才能持續向好。分析總供需的互動,就仿佛將當下的經濟運行情況放到了一個最基本的經濟模型中來考察,總供需是否實現良好互促循環是決定未來經濟走勢的根本力量。
在觀察本輪經濟復蘇時,應看到在去產能等供給側改革政策出臺前我們經濟的運行情況,最集中最尖銳的矛盾是供需嚴重失衡,產能嚴重過剩將經濟循環關系打亂。宏觀調控方向從擴大內需的需求政策轉向調整生產的供給政策本身就說明生產端問題已經嚴重到需求政策幾乎無效的地步。依靠市場經濟自發力量可以調整供需失衡嗎?可以,但是持續時間將較長,并且附帶的后果可能非常苦澀。這才有了政府之手出手(當然供需矛盾激化也與之前政府之手過度出手脫不了關系)。
政府之手調控,優點是短期見效非常快,比如以行政命令強行要求停產整頓,就在短期內顯著壓減產量,有利于解決燃眉之急;缺點也很明顯,企業經營自主權被干涉,市場信號在一段時期內被扭曲,可能在解決當下問題時帶來了資源錯配之害。這也是經濟學界長期爭論“政府與市場邊界究竟該如何劃分”這一問題而無果的原因,各有功過。
政府出手后實際效果如何呢?從2016年四季度到現在,GDP增速觸底回彈、工業品產量明顯下降、生產價格大幅反彈、產能利用率由降轉升、企業效益明顯改善等都顯示出國內總供求矛盾已經明顯緩解,特別是到2017年年底,16個主要行業已經全部脫離產能利用率小于70%的嚴重過剩區間,并有8個行業恢復到產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狀態。可以說,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的經濟發展有了喘息的時間,有了可以騰挪轉換的空間。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政府之手出手以后效果明顯,不代表這樣做就不需要審慎考慮,也不代表這樣做就完全正確。當前“生產旺”而“需求冷”,就是調控扭曲市場的后果,并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考驗我們經濟運行效果。
這樣做,不過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權衡取舍。與經濟持續蕭條、企業大面積虧損、失業增多、發不出工資、居民無力消費等“痛苦”相比(特別是失業增多,這是要了各國政府親命的“殺手锏”),壓減產量這樣的扭曲帶來的福利損失也許更小吧(沒做精準福利研究,不敢輕下妄言)。
必須反復重申的是,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根本來源還是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提高經濟效率。沒有大破大立的勇氣,就很難有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持久動力。這個長期性的重大問題不能也不應該由于短期經濟形勢企穩而被忽視。短期調整不過是給中長期發展提供輾轉騰挪的空間。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