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千億市場 有些玩家輕松年賺2億 有些血本無歸
來源:一本財經
文 | 米格
在農村金融領域,有一個賭局。
若是贏,小玩家也可以一年收入2億;若是輸,大玩家則可能頃刻間,滿盤皆輸。
該領域,就是未曾顯山露水的農業保險。
在這個千億市場中,一直不缺悶聲賺大錢者。
而最近,這個壟斷趨勢正在被改變。
大批互聯網玩家開始加入這個“賭局”,他們能開墾這片特殊的土地嗎?
01 悶聲賺兩億
“2017年,我們農險保費收入,超過了2億元。”農險機構的一位離職員工周成,透露了這一驚人數據。
而這家公司,只是某省一個地級市的農險分公司,員工剛足百人。
他們竟在一年內,悶聲賺了2億元,幾乎達到了泰康在線,全年原保費的1/8。
農險市場,實在是一片特殊而吊詭的土地,這里實在不缺悶聲賺大錢者。
農業保險,這片市場有多大?
保監會數據顯示,自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增長了7倍。
“未來,農業保險的市場,預計可達到千億元級別。”多位業內人士預測。
但是要賺到這個錢,卻十分不易。
“每個農險機構都有自己的地盤。”某農村金融公司的CEO余曄稱,大家分而治之,界限明顯。
這個行業的潛規則是:政府一般會將機會,給本省的農險機構,地盤意識極為明顯。
周成也直言不諱:“我們公司跟地方政府的關系很強。”
農業保險在我國,都是政府補貼,具有公益性。
這其中,有肥肉,也有硬骨頭。
有時候,一些地區政府就公開招標,將一些肥肉送到當地的農保公司的嘴里。
周成說:“政府招一次標,通常會綁定2~3年的合同”。
“前幾年,我們公司在當地就是一家獨大。”周成透露,其市場占有率,高達90%。
可見,農業保險是一片需要強大靠山的市場。
光有靠山還不夠,還需要地域優勢。
周成介紹,他們公司險種以水果、家畜為主,如荔枝、豬等。
而當地是豬養殖與水果生產的大市,“農業年產值約380億元。”
當地的農險意識很強,因此市場巨大。
除此之外,還有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天氣。
“這里是臺風高發區”,周成認為,“一旦有臺風,公司一夜之間,就可能賠穿。”
行業從業者們稱,農業保險猶如一場“豪賭”。
在這個賭局里,需要拜天拜地,求風調雨順。
“天時地利人和”,農業保險就是這樣的一片市場,當同時具有這三個要素時,這片傳統、公益的市場,將產生巨額利潤。
一個小小的地方農險公司,就可年利潤2億。
不曾顯山露水的農業保險,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利益漩渦,正在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玩家入局……
02 一場博弈
面對這么一片多金,但尚未開墾的土地,很多互聯網玩家正在嘗試入場,試圖打破“豪賭”的困局。
今年2月,中國平安推出了“農險+科技”的服務模式,嘗試通過科技,去提高承保、賠付等環節的精準程度。
除了巨頭之外,不少初創公司開始涉足這個領域。
這些信號,都說明農險的商業化,在不斷推進。
科技真的可以撬動農業保險這片特殊的土地嗎?
“恐怕困難重重,難以撬動。”多位行業從業者都如此認為,因為這片市場實在太過復雜。
早在1982年,中國就開始出現了農業保險項目。
過去的36年間,我國農業保險機構,并沒因為政府支持一路平坦,反而困難重重,寸步難行。
這首先要歸因于,農險數據缺失,收集難度極高。
就連現在國家統計出的,18億畝耕地數據,可能都存在一些誤差。
“這是因為,很多農民并不知道,只要能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就算耕地,如后院的小菜園。”樂錢的CEO王煒稱。
這就導致,一些農戶可能會少報耕地面積。
當然,也會存在一些農戶為了得到更多的補貼,而多報耕地面積。
而耕地數據,還是最可勘測的一項數據,在農業領域,還有大量難以收集的數據,比如天氣、收成等。
而所謂的保險,本質就是建立在“大數法則”上的一項概率游戲。
沒有數據,如何計算概率?
擺在農險面前,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
除了數據缺失,我國農業市場也頗為復雜。
我國實在是地大物博,跨一個省,就像跨一個國家一樣,其地理特征、農業生產,都是天壤之別。
分散的農業,就像賭局里亂丟的棋子,不僅雜亂,還沒有章法可循。
“在中國,同一農作物,在不同地域,所承受的風險是不一樣的。”王煒表示。
比如東北,就可以大面值種植單一農作物,天然災害少,保險就相對好做。
不同地區的險種產品,迥然不同。
比如,針對海南香蕉的產品,更多是防范臺風風險;而同樣的香蕉保險產品,到了云南,就變成了防發霉風險。
同一農作物的保險產品,在不同地方,需要重新進行數據勘測、重新創造險種。
而險種,還得隨時調整。
比如一段時期內,吉林某地區種植藍莓火熱,保險機構著手針對藍莓創造險種。
可是,當險種經過勘測、審核、報批等層層手段下來后,這個地區已經不再“藍莓熱”了,“大家都開始砍藍莓樹了。”
這還不是最鬧心的部分,農村市場的“封閉和落后”,也拖慢了他們的腳步。
“我們的業務員去銷售農業保險的時候,簡直比登天還難。”某農村保險推廣員趙志河稱。
很多農業保險,國家已經給了補貼,“價格已低得不可想象,很多保險,只要3塊錢每畝,但是農民還不愿意買。”趙志河說,他們都抱有僥幸心理。
他就磨破了嘴皮,去講各種案例,也很難動搖他們。
直到農民遭遇一次自然災害,顆粒無收之后,第二年才對保險有興趣。
“所以,現在農險機構通常會將目光鎖定較大農場,小農戶的生意,實在太不好做了。”周成表示。
而這場豪賭中,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自然災害。
一朝遇天災,滿盤皆輸。
“雖然,現在國家賠率補貼是80%,但就這20%的賠償,也夠保險機構緩幾年的了。”王煒也表示,“每畝地3塊錢,保險機構要賠280多元錢。”
“農險不好做,有的時候真的可能要,拜天地,求風調雨順。”這句話成為行業從業者的共識,短期盈利容易,但長期盈利,卻很困難。
盡管是千億市場,但因為數據不足、產品復雜、再加上農民的保險意識不足,開掘的阻力太大,障礙太多。
03 未來之路
農業保險的壁壘太深。
“這么一片市場,就連傳統的農村保險的玩家,都沒吃透,更何況互聯網玩家?”因此,對于互聯網創業者的突然進攻,傳統從業者毫無在意。
“這個行業確實很難切,但并不是毫無可能。”某農業保險的創業者稱。
盡管數據缺失,但隨著農村金融的步步深入,數據的收集和重構的版圖,已開始點滴建立。
而深入農村的巨頭們,如京東和阿里,也都將農村保險視為他們農村戰略的一環。
“一旦數據量上來,用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業保險,是完全有可能的。”該創業者稱。
另一方面,除了技術創新,互聯網玩家還在嘗試產品創新。
譬如,近年火熱的指數保險。
舉個例子,假設給一個農戶設定每畝地產值100元,如果沒達到,就按照一定的比例賠償;
還有一種神奇的“氣溫險”,比如約定一個溫度,如果持續一定的天數,就給賠償。
這些創新的保險,相對來說更好操作,因為理賠的勘察成本要低很多。
另外,王煒還認為,“互助農險”也是一個好的出路。
比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少農戶聚在一起為水產保險,每家出200元,哪家虧了錢,就從200元中出錢,給他賠償。
而互助保險的運營成本,可能要遠低于普通保險公司。
互聯網玩家還有其他野心。
“我們從來沒想過靠農險來賺錢”。某農業保險的創業者稱,他們正在嘗試通過農險,切入農村市場,布局其他金融產品。
比如貸款、融資租賃等。
除了橫切之外,他們還準備豎切。
比如,開拓保險的品類,比如農民的健康險、車險和壽險等
無可否認的是,農村市場正在被點滴喚醒。
而喚醒的工具,就是兩個法寶:金融和科技。
保險是農村金融中重要的一環,盡管看起來,只是剛剛起步,但一旦深切下去,依然可能是富足金礦。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