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原標題:滬市首只面值退市股來了!這家公司終結23年上市之旅,10月28日進入退市整理期
*ST大控(維權)(600747)在A股23年的上市之旅即將畫上句號。
10月18日晚間,上交所對*ST大控股票作出終止上市決定。此前,公司股票因8月22日至9月19日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均低于面值,觸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終止上市情形,股票從9月20日起停牌,上交所啟動對其股票的終止上市程序。本次上交所正式作出終止上市決定,意味著*ST大控成為滬市首家因股價連續低于面值而被強制終止上市的公司,也是繼中弘股份、雛鷹農牧、華信國際、印紀傳媒之后A股市場第5家面值退市公司。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ST大控終止上市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體現了退市制度市場化、常態化、法治化的方向。上交所將繼續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堅決落實退市主體責任,把好出口關,努力培育優勝劣汰機制,夯實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的基礎。
近四年股價縮水逾九成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了解,*ST大控的全稱為大連大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大宗商品貿易。其前身為大連顯像管廠,始建于1975年。1993年8月,大連顯像管廠改制為定向募集公司,并更名為大連大顯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公司登陸上交所。2016年6月,公司名稱變更為現名稱。
作為老牌的電子器件制造企業,*ST大控曾于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東芝引進黑白顯像管和電子槍生產線。公司生產的電子槍和精密軸曾被譽為亞洲“第一槍”和“第一軸”。
之后*ST大控由原有電子加工等業務向大宗商品貿易轉型。但近年來公司主營業務不振,經營業績虧損,公司治理失序,信息披露多次違規;最終,已在A股上市23年的*ST大控走上了退市之路。
具體來看,公司近年來以貿易業務為主,主營業務基本空心化,業績長期微利或虧損,2018年虧損高達15.65億元,曾多次跨界收購供應鏈、酒店、建筑公司等資產,卻都以終止收場。此外,公司財務狀況惡化,逾期短期借款2.3億元,并涉及多起借款擔保訴訟、中小投資者證券虛假陳述訴訟,主要資產及銀行賬戶被查封凍結。綜合而言,公司已淪為“殼公司”,基本喪失持續經營能力。
從公司治理來看,2016年至今,實際控制人代威通過未履行的貿易合同占用公司17.46億元資金,公司還發生多起違規擔保,內部控制形同虛設,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內部控制審計被出具否定意見。從信息披露來看,2015年、2017年因多項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公司、實際控制人等2次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上交所對相關方采取公開譴責等紀律處分。近期,因資金占用問題長期未解決,公司被大連證監局責令改正,上交所對公司相關信息披露違規問題采取公開譴責等紀律處分。2019年5月30日,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違法,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目前仍處于被調查中。此外,因連續兩年虧、審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ST大控于2017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17年公司實現扭虧,審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2018年公司巨額虧損,且由于資金占用未解決等問題,審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在2018年年報披露后,股票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從二級市場表現看,2015年高點算起,四年來,主業不振、業績低迷的*ST大控市值由130億元開始一路走低。直至今年8月22日至9月19日,*ST大控股票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股票面值,觸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第14.3.1條規定的第5項終止上市情形,應予退市。依據《股票上市規則》第14.3.8條的規定,公司股票于9月20日起停牌;停牌前最后一個交易日(9月19日),公司股價報收于0.64元,對應市值僅剩余9.34億元,距離2015年高點縮水達92.82%。
眼看退市風險臨近,停牌前的*ST大控也曾試圖一搏,9月11日晚,在*ST大控連續15個交易日股價低于1元、報0.83元之際,董事長林大光準備賣掉位于深圳前海的多套房產及采用抵押貸款方式籌集資金增持公司股票,增持金額5000萬元至2億元。
但賣房回款難以短期內能得以完成,此次林大光賣房增持的舉動被投資者認為幾無實際價值并“缺乏誠意”。資深財經評論人皮海洲亦發文指出,9月12日算起,留給*ST大控的交易時間只有34個交易日。根據規定,投資者當日通過競價交易和大宗交易累計買入的單只風險警示股票數量不得超過50萬股。這意味著即便在未來34個交易日每天都全額買入也只能買1700萬股,按照退市股一般的走勢估算,已很難達到承諾的5000萬元最低增持限額。
最后,該計劃遭遇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9月12日,股價繼續下跌4.82%,之后直至停牌前的四個交易日,*ST大控股票均以跌停報收。面值退市程序公開公正
目前,上交所公司退市工作已實現市場化、常態化、法治化。在9月20日*ST大控股票停牌后,根據規定,上交所需在15個交易日內作出終止上市決定。9月19日上交所向*ST大控發出擬終止股票上市的通知,并告知其有權申請聽證,9月26日公司提出聽證申請。10月11日,上交所上市委員會召開*ST大控終止上市聽證會,聽取公司現場陳述及申辯意見,保障公司的申辯權利。同日,上交所上市委員會召開了審核工作會議,對*ST大控終止上市事項進行審議。根據上市委員會的審核意見,10月18日上交所作出終止*ST大控股票上市的決定。
資深業內人士認為,*ST大控股票觸及終止上市情形,客觀事實清晰,規則依據明確,應該被終止上市。交易所面對的是整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而不僅僅是*ST大控一家公司的股東,應嚴格遵守、執行、維護退市規則,對觸及退市條件的公司應依法依規堅決予以退市,這是對廣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維護優勝劣汰、進退有序的股票市場秩序的必然要求。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觀察,本次*ST大控退市及相關風險前期已充分向市場揭示。梳理*ST大控的公告發現,上交所依法依規履行一線監管職責,多次就年報披露、收購資產、對外投資等重大事項向公司發出問詢函、監管工作函等,嚴格信息披露,充分揭示風險,讓投資者對*ST大控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識。例如,2019年6月13日、9月6日,公司披露相關收購資產公告,擬分別收購梓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租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相關收購資金均來源于尚未歸還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收購真實性、可行性等不確定性較高,上交所均于當天向公司發出問詢函,要求就收購目的、資金來源、評估作價等補充說明相關信息,以便中小投資者準確進行投資決策。
對于退市風險,根據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有關規定,公司已多次向投資者提示。8月22日*ST大控股價跌破面值,公司于8月23日披露重大事項提示性公告,提示終止上市風險。9月4日公司股票連續1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面值,公司于9月5日披露終止上市第一次風險提示公告。9月19日,公司股票因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面值觸及終止上市條件,至9月20日股票停牌,公司共發布11次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充分向市場揭示了股票終止上市風險。
10月28日起進入30天退市整理期
10月9日*ST大控股東大會表決通過,公司股票在被上交所決定終止上市后,將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ST大控股票將自2019年10月28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為30個交易日,證券簡稱將變更為“退市大控”,股票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為10%。退市整理期屆滿后5個交易日內,上交所將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根據上交所有關規定,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間,*ST大控將不得籌劃或者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對于持有*ST大控的投資者而言,在退市整理期內將決定手中股票的去留;公司2019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末公司普通股股東總數為6.29萬人。
上交所提示,退市整理期是為退市公司投資者在公司股票摘牌前提供的最后交易機會,目的是釋放風險,廣大投資者要認真閱讀公司發布的相關公告和上交所有關規定,高度關注終止上市公司的投資風險,理性投資,不要火中取栗。
退市整理期交易結束后,根據《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ST大控股票將在摘牌之日起45個交易日內,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股轉系統)進行掛牌轉讓。上交所將督促公司充分披露股票終止上市后投資者辦理股份確權、登記和托管的安排、聯系方式和了解公司信息的途徑,以保障投資者權益。股票終止上市后,*ST大控仍然屬于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還需遵守《公司法》等規定,繼續履行公眾公司的相關義務并承擔社會責任,確保公司股東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不因公司股票上市地位發生變化而有所改變。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面值退市”似乎已屢見不鮮。自2018年年底A股“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退出現以來,已相繼有5家上市公司已經或即將因此退市。優勝劣汰、進退有據,是成熟的資本市場特征之一,也是A股市場改革的方向。對“僵尸企業”“空殼公司”及時出清,暢通“出口”,既可形成巨大的監管威懾力,又可推動形成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