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來了?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來源:金融八卦女頻道
問,什么職業能十天賺一萬?
答:現在炒股。
十天前的數據顯示,今年A股股民已人均賺5萬元。
而昨天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A股股民已人均賺6萬元。
也就是說二月開戶的“大媽”們已經賺了一萬元能買一個iPhone XS了,而你還徘徊在點外賣絞盡腦汁湊滿減的地步,就問你服不服?
就在大家接連創造出“N連板”時,有些研究員不服了,這不昨天,中信證券邵子欽團隊給了十天八漲的中國人保賣出評級:
老弟們,走吧!
為什么這兩份研報備受關注,可以“綠了”中國人保和中信建投呢?
就用中信這份研報來說吧,除了罕見的賣出評級外,這三位研究員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業內的精英級人物。
按研報的順序來說,執筆是童成墩,第二是首席邵子欽,第三順位是田良。
鐵馬翻閱了證券業協會的網站發現邵子欽、童成墩、田良三人在十年前平安證券時期,就已經一起共事了,其中,童成墩和田良算是邵子欽的晚輩,邵子欽跳槽到哪,童成墩和田良就跟到哪。
雖然券商的分析師跳槽往往一走就是一個團隊,但是十多年內忠心耿耿跟一個老大跳了三回確實也算罕見,而童成墩和田良其實已經完全有做首席的資歷了。
我們再來復盤一下邵子欽的履歷,她是正統的財務類科班出身,而后從實業一步一步進入券商做到了首席:
1992.7—2001.7 哈藥集團財務經理;
2001.7—2009.12 平安證券金融首席分析師;
2009.12—2013.10 國信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
2013.11至今中信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
邵子欽團隊主要研究的是保險方向,并連續五年都在新財富榜上有名。
2011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非銀行金融”第2名;
2010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非銀行金融”第1名;
2009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非銀行金融”第2名;
2008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非銀行金融”第4名;
2007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非銀行金融”第1名。
新財富的評選也讓邵子欽成為了業內明星,不過和現在敢硬剛“賣出”不同的是,十年前邵子欽研報的獨立性也被資本“裹挾”過。2011年時,有報道稱邵子欽的研報“有毒”:
中國平安從2010年10月末開始持續下跌,至最點跌幅遠超指數,但非銀行金融行業最佳分析師第一名,國信證券分析師邵子欽在此期間卻持續給予強烈推薦評級,并且不理會中國平安種種利空,持續看好的力度不減,稱得上是“屢推屢敗、屢敗屢推”。
這是和老東家達成什么協議了嗎?
邵子欽為此曾經被中國經濟網評為十位“最大誤判分析師”:
不過到了現在,中信穩居券商一哥,邵子欽團隊敢看空中國人保當然比之前有底氣多了。
被“綁架”的分析師
一位小券商的研究員對鐵馬說,還是人家中信牛啊,敢發“賣出”評級的報告,我要是寫個“賣出”評級,不僅我們內部合規都過不了,可能給到我老大手里直接就給我打回來。
有人曾經數過,A股個股的研報千千萬,分析師給予“賣出”評級的研報迄今為止僅有幾十份,甚至連“減持”的評級都很少。
而研究員對于“賣出、減持”集體失語的原因是,這個群體面對的是上市公司、基金分倉和業內分析師三方的聯合“綁架”。
研究員的日常工作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去上市公司調研、撰寫研究報告以及與基金等買方機構進行溝通。
上海一位券商研究員無奈地表示:
我要是給了賣出或者減持,怎么好意思再去見人家上市公司啦?幾家董秘一聯合,我們連飯碗可能都要掉的呀。
該研究員還說了一個故事:
幾年前,我們同年入行的一個研究員給了一家公司“減持”的報告,在一次飯局上直接被上市公司的人迎面潑了一杯酒,場面好不尷尬。
所以除了一些太辣雞的公司和人人喊打的公司我們隨大流地給個減持和賣出外,其他的公司真的不好得罪啊!
除了上市公司,券商的賣方研究員還要討好基金公司。因為基金公司不僅關系著排行榜上的排名,還有利益糾葛。
按照基金分倉的操作,基金公司要從券商租用交易席位,基金按照交易額向券商繳納千分之一左右的傭金。
“一般我們券商會拿出一部分傭金返還給基金,這不是交易得越多雙方獲利都越多嗎?研究員就只能被迫唱多了唄。”
最后的最后,在五類評級中,“中性”成為了分析師提獨立性的最后陣地。
“我們是小券商,沒有人家中信有底氣,如果實在看空的話,就給予中性的評級。”
北京的一位券商研究員無奈地說。
讓“賣出”成為常態
如果一個分析師經常對個股給予“中性”評級,那么在業內將很難形成影響力。
因為市場看研報最為需要的是你給出的買入或賣出的理由,而不是模棱兩可的中性評價,否則你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不論是機構還是散戶,都指著看研報掙錢或者止損,沒人愿意在研報里看故事。
曾經有位券商人士說:
“雖然取悅基金的研究取向,會為研究機構帶來不菲的報告銷售收入,但長此以往,喪失了獨立性的研究機構的市場價值將逐步喪失。”
這也說出了賣方機構的無奈:在日常的考核壓力下,研報出來資金就要進場,獨立性成了一句空話。
而今天早上,證券時報頭版評論:讓“賣出”評級研報成為常態。文中提出:
A股價格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這有賴于市場形成更有效的內在制衡,研究報告則是這種制衡局面能否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市場上“賣出”評級報告像“買入”報告一樣成為常態,市場一定會健康得多。
同樣,市場上券商、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的獨立、客觀都非常重要,一旦這些機構不能秉持公正客觀的立場,就易引發失衡,威脅市場健康運行。
以后,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估值過高、建議賣出”嗎?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