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向"新"而行!銀行保險業做好"五篇大文章"路線明確

加速向"新"而行!銀行保險業做好"五篇大文章"路線明確
2024年05月15日 14:32 市場資訊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國際金融報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從主要目標、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等五個方面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明確要求,進行全面部署,要切實把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實做細,做出成效,讓全民分享金融改革與發展成果。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指導意見在推動金融機構加快完善服務機制,落實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決策部署,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新質生產力體系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銀行業保險業下階段的工作重點明確了方向和目標。

  “指導意見有助于持續強化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進而為民營經濟等市場主體的發展注入‘強心劑’。”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補充道。

  加強頂層部署

  “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五篇大文章”被首次提出。此后,中央金融委員會、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等部門均召開會議或公開發聲將圍繞“做好五篇大文章”開展工作。

  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潘功勝重申“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再到5月9日,指導意見再次明確要求,未來5年,銀行業保險業多層次、廣覆蓋、多樣化、可持續的“五篇大文章”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相關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產品更加豐富,服務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關監管制度和配套機制進一步健全,評價體系更加健全有效,政策協同性不斷增強。

  具體到“五篇大文章”的五個板塊,各金融監管部門均在強化部署。例如,2024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明確提出推動銀行業保險業進一步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同樣在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順應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國內外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均較大,隨著我國技術變革、人口結構變化、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發展,經濟對金融領域提出新的要求,做好“五篇大文章”將是金融領域的核心工作。

  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科技金融居于五篇大文章之首,與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導向相呼應,足見其重要性。

  指導意見對科技金融制定了主要目標:針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增強,對研發活動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資金和保險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持續優化,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金融機構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傾斜同時平衡好風險,需要圍繞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特點與融資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周茂華強調,例如創新供應鏈金融,探索知識產權質押,加強與其他部門和市場機構合作、減少信息不對稱,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等。

  聚焦到保險業,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補充稱,保險市場競爭激烈,隨著經濟、科技和環境的變化,風險形勢日益復雜,還面臨著嚴格的法規和合規要求。

  他建議保險機構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水平,不斷優化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應對能力,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來確保其產品和服務符合法規要求,并管理好潛在的合規風險,面對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需要及時調整業務策略,以適應政策環境的變化。

  指導意見同時要求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助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為國有大型金融機構,中國人壽聚焦科技金融,持續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穩定性高的優勢,助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建設,促進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人壽資產公司副總裁趙峻透露,截至2023年年末,中國人壽全集團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險保費收入近85億元,同比增長43.4%;科技保險保費收入超33億元,同比增長27.1%;保險資金投資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存量規模超過3300億元,同比增長6.6%;廣發銀行科技企業貸款余額近1890億元,同比增長30.3%。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金融標準和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不斷加強,綠色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銀行保險機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表現持續提升。”這是指導意見中對綠色金融提出的目標要求。

  在優化產品和服務方面,指導意見強調,綠色金融要乘勢而上、先立后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并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支持重點行業和領域節能、減污、降碳、增綠、防災,促進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建設和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等。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要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應該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力推進轉型金融和構建可持續信息披露體系這兩個重點領域。”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過去八年,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一個支持“純綠”或接近“純綠”經濟活動的綠色金融體系,但對金融如何支持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還沒有明確的框架,目前可以被視為“轉型金融”的融資量不到綠色金融融資量的百分之一。

  對此,馬駿提出,下一步,應盡快改變對“兩高一剩”行業“一刀切”壓降貸款的做法,建立對金融支持轉型活動的明確標準,引導企業編制科學與可行的轉型計劃,對轉型金融提供激勵機制。此外,應該加快建立以ISSB(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為基礎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準則,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大型銀行率先披露氣候相關信息,為防范“洗綠”“假轉型”風險,引導金融資源更加精準地向低碳經濟活動的配置提供基礎。

  基本建成高質量普惠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的核心聚焦痛點、難點,要雪中送炭、服務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按照指導意見要求,要基本建成高質量普惠金融體系,助力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優化,普惠信貸體系鞏固完善,普惠保險體系逐步健全。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粟芳教授表示,從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標可以看出來,國家對普惠金融各個體系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分別為“持續優化”“鞏固完善”“逐步健全”,這也說明普惠保險體系的發展仍相對較落后,不夠全面,這就要求普惠保險從廣度上要做到進一步覆蓋,比如從服務對象上覆蓋到農村和農業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業收入保險,其可以保證農民不因受災而影響收入,從而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

  清華五道口保險中心原研究負責人朱俊生表示,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進鄉村治理、保障農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助力共同富裕的內生機制,具有很強的普惠保險屬性。

  “但相對于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對于農業保險的新要求而言,目前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尚存在一些挑戰,包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地方農特產品保險發展不足,承保理賠質效有待提升。”朱俊生直言。因此,在本次指導意見和此前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都提出,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

  朱俊生建議,為了建設高質量服務體系,可加強政策協同,完善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體制與機制,包括進一步明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定位與相應的政策支持,明晰政府與市場邊界,完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健全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優化保費補貼結算方式;鼓勵探索風險減量管理等,夯實農業保險提質增效的制度基礎。

  健全養老金融體系

  養老金融要健全體系、增進福祉,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要求。主要目標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規范發展,養老金融產品更加豐富,對銀發經濟、健康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更好地滿足養老金融需求。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金融實驗室成員、亞洲養老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包虹劍認為,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養老金融將“五篇大文章”都串聯起來了。她說,養老問題與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變化直接相關,這背后是經濟主體結構的重大變化、產業的變遷、技術的革新等,也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共同背景和不可忽視的重要基礎。

  她直言,養老金融作為一項長期的國家戰略,金融機構更應平衡好短期效益和中長期效益,并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一個合理的績效導向。同時,要對如何發展養老金融做好深入的研究,并要切實理解老齡群體的需求,或者是中青年群體未來可能產生的養老需求。此外,還要提高自身的養老資產配置和管理能力、養老服務整合能力、養老規劃咨詢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有真正的獲得感,才能對金融機構產生信任,愿意把下半輩子的財富都交給機構管理,達成雙贏”。

  朱俊生認為,當前發展養老金融的關鍵是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提升個人養老金參與率。

  “與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獨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屬性,理論上可覆蓋所有人群。”他建議,為了拓寬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面,可取消參加范圍限制,為新經濟、新就業形態中大量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創造條件,從而使其成為養老金體系中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個人養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啟動,在36個城市和地區率先實施,試點期間開戶人數持續增長。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已經突破5000萬。另據透露,個人養老金制度有望今年在全國推廣,預計開戶人數會進一步增加。

  把握數字金融發展大機遇

  關于數字金融,指導意見強調,要把握機遇、重視安全,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力。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指導意見對數字金融的目標是要對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同時也明確數字金融要推動數字化監管架構流程基本形成,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表明未來數字金融在促進監管科技創新,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監管方面要發揮重要作用,也說明數字金融在促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高效服務C端和B端客戶基礎上,要將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也是未來數字金融發展的重要領域。

  在優化產品和服務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聚焦效能和安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以后,數字金融的發展要考慮平衡效率和風險之間的關系,發展數字金融既要穩步推進金融科技應用,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同時也要關注新技術應用產生的風險。“這將是下一步發展數字金融必須高度關注的話題。”劉斌說。

  “未來數字金融的發展還要注重數字金融的普惠,大型金融機構要輸出成熟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提升中小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能力。”劉斌補充稱,數字金融要鞏固數字經濟發展優勢,表明數字金融不僅是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占GDP比重達到41.5%。預計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56.1萬億元。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數字金融的應用場景及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度也不斷提高,其業務模式和業態正在不斷進化,并已滲透到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目前主要包括數字銀行、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證券、數字保險、數字理財等金融業態。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曹睿潼

保險業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4-29 瑞迪智驅 301596 25.92
  • 04-25 歐萊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燦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無錫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