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體: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重磅信號,如何理解“兩個把握”

央行主管媒體: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重磅信號,如何理解“兩個把握”
2024年02月09日 08:58 華爾街見聞

央行主管媒體: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重磅信號,如何理解“兩個把握”

金融時報 02-09 08:58

本次《報告》特別強調要保持融資和貨幣總量合理增長,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主要金融總量指標關注的側重點出現變化,融資支持并不僅僅局限于信貸,較之于間接融資,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實際上更有效率,兩者也都體現了金融體系對實體部門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

2月8日,人民銀行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系統回顧一年來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基礎上,闡釋了下階段政策取向及重點,釋放了積極信號,未來人民銀行對經濟回升向好依然有望保持較強政策支持力度。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3年,宏觀政策組合拳有效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我國GDP同比增長5.2%,轉型升級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其中,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適時強化逆周期調節,統籌把握總量與結構、數量與價格、內部與外部均衡,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人民銀行2次降準、2次降息,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和M2增速分別為9.5%和9.7%,明顯高于經濟增速。”業內專家表示,2024年伊始,貨幣政策及時出手,繼續穩好市場、穩住預期,2月5日降準0.5個百分點,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步下行。《金融時報》記者從主要銀行了解到,開年1月信貸需求旺盛,各地大項目開工意愿較強,金融支持力度持續穩固。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報告》提出,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究竟該如何理解“兩個把握”?

合理把握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

對下階段貨幣政策,《報告》的表述沿用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將有力支持實現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對于如何理解“相匹配”,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表述明確將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都體現進來,同時還考慮了預期因素,有利于統籌經濟和物價兩方面目標,匹配的錨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導和穩定預期。

具體來看,“相匹配”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合理把握。有專家解釋稱,“相匹配”不意味著“完全相等”。社會融資規模和M2增速取決于宏觀形勢和調控需要,在經濟動能趨弱時比名義經濟增速適當高一些,在經濟過熱時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這是逆周期調節的需要。同時,專家提示,“相匹配”要拉長時間、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長期概念,不是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要匹配。近兩年金融數據持續領先于經濟數據,未來隨著宏觀經濟恢復向好,經濟與金融增速間的缺口有望逐步彌合。此外,要更多從貸款累積增量評判金融支持力度。個別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數、季節規律、考核監管等多重因素擾動,累積增量能更客觀全面反映一段時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報告》特別強調要保持融資和貨幣總量合理增長,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這意味著主要金融總量指標關注的側重點出現變化。”一位業內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解釋,融資支持并不僅僅局限于信貸,較之于間接融資,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實際上更有效率,兩者也都體現了金融體系對實體部門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

而且,該業內人士談到,在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導向下,當前財政、產業等宏觀政策效果會體現到政府債券、企業債券、股權等融資中,直接融資發展也與科技創新、新動能等更為適配,對貨幣信貸需求產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對貨幣金融條件的誤讀。

具體到如何做,《報告》指出,貨幣政策要加強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保障政府債券順利發行;按照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繼續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和金融債券市場發展。信貸方面,支持金融機構圍繞九大重點任務,積極挖掘信貸需求和項目儲備,保持貸款合理增長。

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在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提出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本次《報告》以專欄形式對于如何理解新規律新特點、未來如何應對進行了解讀。

業內人士總結,對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可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隨著經濟結構轉型。過去比重較高的傳統貸款動能趨勢性轉弱,房地產市場從過去的總量供不應求轉向供求總體平衡,商品房銷售中樞放緩,相應房地產貸款需求也會下降;地方債務化解穩步推進,低效的政府投資項目減少,融資平臺貸款也會減少。普惠小微貸款、“三農”等的信貸投放則依然較多,金融需要支持的領域力度未減。

二是信貸供需方強弱關系轉換。“以前項目缺貸款,現在銀行缺項目,很多銀行都面臨資產荒,信貸有效需求不足。”有專家告訴記者,近年來,先進制造、綠色低碳等新動能貸款快速增長,較好填補了部分傳統動能貸款走弱留下的空間,優化了信貸結構,提升了服務質效。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目前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穩固、有效,尤其是信貸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貸款持續較快增長。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中長期、綠色貸款余額保持著20%—30%的較高增速,均明顯高于貸款整體增速。

三是加快直接融資發展也會不斷優化融資結構。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特點,與直接融資更相適配。未來隨著資本市場穩步發展、直接融資占比上升,對貸款會產生良性替代效應。2023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中政府債券、企業債券、股票合計占比已超三成。

“總體看,經濟結構轉型給信貸增長和信貸結構帶來深刻變化。未來要合理把握金融發展規律,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受訪專家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根據《報告》,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著力提升貸款使用效率,合理評價金融支持的力度。

對于下一步如何做,《報告》也提出要優化增量,盤活存量。“要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投向重點領域,挖掘信貸需求和項目儲備。同時,要重視盤活存量,推動必要的市場化出清,盤活被低效占用的信貸資源,此外還要提升效率,部分貸款到期收回后可以再利用,投向更高效率的經營主體。”專家建議。

此外,考察金融支持力度也要解決好“看什么”的問題。《報告》將此總結為三個多看,即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多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和多看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因為利率由信貸供需關系決定,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說明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是被合理滿足的。而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融資需求需要優化有效滿足。”該業內人士分析。

本文作者:馬梅若,來源:金融時報,原文標題:《這些提法如何理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重磅信號!》

大家都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開戶!智能定投、條件單、個股雷達……送給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2-21 龍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19.43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30 諾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29 成都華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