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15起“變賣” 中小銀行股權被嫌棄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宋亦桐
雖進入了競買“門檻”低、處置相對容易的“變賣”階段,但中小銀行股權無人問津的情況依舊在持續。9月12日,北京商報記者以“銀行股權”為關鍵詞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搜索發現,開年至今,已有115起中小銀行股權因多次拍賣未果進入“變賣”階段,在已結束“變賣”的72起標的中,僅有24筆股權成功交易,另有48筆股權因無人問津而“變賣”失敗。
從時間跨度來看,1月1日-2月28日,共有26起銀行股權進入“變賣”階段;3月1日-4月30日,共有32起銀行股權進入“變賣”階段;5月1日-6月30日,共有13起銀行股權進入“變賣”階段;7月1日-8月31日,進入“變賣”階段的銀行股權筆數最多,共有38起。
9月至今,又產生了6起銀行股權“變賣”事件。標的信息方面,這些銀行以中小銀行居多,都以地方性城、農商行為主,標的金額大多在15萬-2000萬元不等。“變賣”標的的主體既有企業也有自然人。
針對中小銀行股權頻上“變賣”臺這一現象,資深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輝分析認為,拍賣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狀。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增強,幾年前各路資本紛紛想涌入銀行的狀況已不復存在,符合監管要求的股東數量有限。從上述案例來看,“變賣”已經是銀行進入拍賣流程的第三個階段,頻繁拍賣背后反映了中小銀行股東的各類問題較多,以及中小銀行股權結構的不穩定性較強。
通常情況下,拍賣標的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上共有三次公開拍賣轉讓的機會,分別為首次拍賣、第二次拍賣和“變賣”,首次拍賣失敗后轉入二次拍賣,如果二次拍賣仍失敗,則該標的會轉入“變賣”階段。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變賣”與首次拍賣、第二次拍賣的周期有較大差距,首次拍賣和第二次拍賣的競價周期大多為一天,而“變賣”的周期則長達60天。如有競買人在60天內變賣期中的任一時間出價,則“變賣”自動進入到24小時競價倒計時。
進入周期更長的“變賣”程序后,銀行股權標的價格通常會大幅縮水,較評估價打近半折的標的不在少數。例如正在進行“變賣”的99起銀行股權中,一自然人持有的山東諸城農商行約321.15萬股股權,當前“變賣”價為341.7萬元,較評估價610.18萬元縮減了268.48萬元,打了近半折。
標的較小的銀行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狀況,另一自然人持有的廣東順德農商行3萬股股權,評估價為84.15萬元,變賣起拍價為48萬元,起拍價較評估價打了近6折。
近年來,中小銀行股權一直處于“遇冷”的狀態,即使到了“變賣”階段折價出售,還是有越來越多的銀行股權難逃流拍的命運。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已結束“變賣”的72起標的中,僅有24筆股權成功交易,另有48筆股權因無人問津而“變賣”失敗。
這其中不乏有數千人圍觀也“變賣”失敗的案例,例如9月9日剛剛結束“變賣”的一筆河南長葛農商行約11.61萬股股權,起拍價為15.79萬元,較評估價19.74萬元大幅“跳水”,“變賣”途中雖經歷了2356人次圍觀、21人設置提醒,但最終依舊慘遭流拍。
更早之前的7月23日,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農商行宏德支行的約101.83萬股股權同樣經歷了這一狀況,該筆股權共有14人設置提醒、3005人次圍觀,最終卻因無人報名而“變賣”失敗。
“銀行板塊目前整體上都承受著估值壓力,估值難以上升是整體銀行板塊的現實狀況,市場更多的是在觀望。從經營角度來看,股權多次被拍賣不利于銀行形成穩定的治理架構,對其聲譽也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未來,銀行股權頻頻流拍的現狀或將延續。”王劍輝說道。
責任編輯:陳嘉輝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