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浦發等多家銀行叫停 “二手”理財緣何退潮?

廣發、浦發等多家銀行叫停 “二手”理財緣何退潮?
2021年03月25日 00:39 新浪財經綜合

  原標題:多家銀行叫停 “二手”理財緣何退潮

  來源:北京商報

  曾備受銀行熱捧的“二手”理財產品正逐漸降溫。近期,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陸續發布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的公告,更早之前,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也已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服務。“香餑餑”為何遭“拋棄”引發市場關注,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產品存在收益波動風險,對銀行系統凈值披露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此前的理財轉讓存在投資者適當性評估等風險隱患,容易產生糾紛。若要規范開展理財轉讓業務,銀行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信息披露、風險提示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功課。

  多銀行停止理財產品轉讓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發布停止理財產品轉讓的公告。廣發銀行官網日前發布的《關于停止非保本理財產品及結構性存款轉讓服務的公告》顯示,因該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及結構性存款業務規劃調整,該行將于2021年3月26日起,停止非保本理財產品及結構性存款的轉讓掛單交易。

  對此,廣發銀行工作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該行2月22日之后,新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及結構性存款就不再開通轉讓業務了,3月26日起,系統將不再受理存量相關產品的轉讓掛單交易。

  此前,浦發銀行也發布《關于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的公告》稱,因系統升級改造,該行將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該行電子渠道(App、網銀)原理財轉讓相關入口界面將同步關閉。該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因為業務規則調整,這項業務暫時不做了,還不清楚之后是否會恢復。

  而今年早些時候,民生銀行公告表示,民生銀行決定自2021年1月4日起,停止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含增利、翠竹等)轉讓業務。對于停止原因,該行表示,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需不斷壓降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綜合評估業務開展的必要性停止轉讓。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多家銀行App發現,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早在2019年10月、2020年8月就已暫停了理財產品線上轉讓服務,原因均為對系統升級改造,至今相關業務仍未恢復。

  對于停止理財產品轉讓的具體原因,有消息稱,從2019年至今,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被監管要求下架理財轉讓功能,原因在于此種業務模式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北京商報記者向多家國有銀行、股份行內部人士咨詢是否是政策原因,多位銀行人士表示,沒有接到相關停止轉讓的監管通知。

  雙重隱患

  理財產品轉讓服務即銀行客戶之間自由轉讓/受讓理財產品,讓長期封閉的理財產品具有流動性,這一服務曾在2019年一度風靡市場,彼時北京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十余家銀行曾推出了理財產品轉讓功能。投資者可通過各銀行線下營業網點和線上手機銀行App的理財專區辦理理財轉讓業務。

  就兩種交易方式看,線上轉讓由出讓人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掛單,投資者根據自身需求挑選購買;線下轉讓則由轉讓者自行聯系“下家”或請理財經理協助發出信息,雙方約定好轉讓價格后前往銀行網點辦理轉讓。

  值得關注的是,理財產品轉讓不僅能滿足投資者對于一些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偏好,同時從收益率來看,很多客戶因著急用錢想提前轉讓出產品,使得“二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超過“一手”,不少投資人開始“撿漏”。

  但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去剛兌趨勢下,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理財產品轉讓業務存在的隱患也受到關注。

  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理財產品轉讓背后主要涉及兩方面的風險:第一是收益率的波動風險。目前產品逐漸向凈值化方向轉型,所以收益不再像過去一成不變,不僅會出現波動甚至可能還會不保證本金,因此在轉讓過程中,如何向客戶做好充分的風險揭示很重要;第二是客戶適當性評估的法律風險。產品轉讓雖然是客戶單方向發起的,但是在撮合過程中,銀行仍然要向另一方履行適當性義務。客戶是否符合被轉讓產品的適當性評估要求,評估過程中一旦出現風險錯配,并且收益也沒有達到客戶的預期,比較容易產生投訴和糾紛。

  “多家銀行紛紛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或也是為了落實資管新規,此前理財轉讓標的中很多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本身面臨整改需求,目前過渡期剩下一年不到的時間,銀行考慮將轉讓功能下架,也可以理解。”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補充道。

  就上述停止轉讓理財產品的銀行紛紛提出的“系統升級”一說,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型轉型,而不是之前預期收益型那種固定的收益率,產品轉讓收益率不好核算,銀行還涉及到每天凈值披露、轉讓數據的真實性問題,對于銀行系統信息披露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目前資管新規的轉型過程中,新老產品混發,理財子公司和銀行資管部并存,理財子公司成立時間不長,各項工作千頭萬緒,要在短期內打造規范的理財產品轉讓系統并非易事。與其推出這一目前仍不成熟的轉讓系統,還不如暫時先下架以避免后續可能出現更多的理財糾紛。”周毅欽如是說。

  做好消費者保護工作

  雖然理財產品轉讓業務迎來“降溫”,但也有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轉讓仍在正常開展,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銀行暫停轉讓,這對于銀行和投資者有何影響,面對市場需求銀行該如何更規范地開展業務也值得關注。

  “有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的現在可能都不太好做,除了監管要求順應資管新規要求,還有自身信息披露能力的問題。”上述國有行理財經理如是說。周茂華進一步指出,目前看到的理財產品轉讓業務明顯呈萎縮趨勢,不排除后續銀行暫停這一業務。

  談及停止轉讓理財產品服務會對銀行、投資者有什么影響,周茂華表示,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不能自由轉讓,意味著產品流動性下降,投資者無法“套利”。周毅欽指出,暫停轉讓后,將可能會影響銀行長期限比如兩年期以上的理財產品發售。對于已經購買了長期限產品的客戶,后續無法轉讓,流動性確實受到了影響。周毅欽表示,目前開放型的產品在銀行理財產品中占比較高,不過,開放式產品是按約定周期開放,客觀上投資者也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期流動性需求,理財產品轉讓有其存在價值。

  而面對目前的市場需求,若要規范開展理財產品轉讓業務,在業內看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工作。上述國有行人士表示,銀行還需要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周毅欽建議,銀行規范開展理財產品轉讓業務一是客戶評級須符合“產品要求”,二是客戶需清楚“產品有風險”,三是客戶需知曉“收益會波動”。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北京商報 理財產品 銀行 二手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26 中洲特材 300963 12.13
  • 03-25 真愛美家 003041 18
  • 03-25 華亞智能 003043 19.81
  • 03-25 中金輻照 300962 3.4
  • 03-25 中農聯合 003042 21.56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