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公募基金開年爆紅 銀行理財人“壓力山大”
基金的火爆銷售和投資者高漲的風險情緒,令銀行理財子黯然失色,“量跌價增”成了近期理財子產品的關鍵詞
作者: 周艾琳
“銀行理財人在瑟瑟發抖啊。”某股份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下稱“理財子”)投研人士近期感嘆道。
他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組數據——天風證券研究顯示,1月的前兩周,已有27只偏股基金合計發行規模2085億元。而從上周起至2月初,已排期等待發行的主動偏股類基金共50只,1月下旬總募集規模預計約為2685億~3285億元,意味著整個1月發行規模可能達到4700億~5300億元。
回顧以往,2015年5月的高峰也僅為2800億元,2020年7月則為2700億元。
隨著上證綜指突破3600點,基金銷售走俏。當人們開始擔心A股估值問題時,增配港股則成了公募基金新風潮,這再帶來了一波人氣。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銀行理財子:一方面,理財子產品的收益率捉襟見肘——產品多以固定收益、非標資產為主(整體權益配比低于10%),一般3個月定開和一年期封閉產品的收益率最多也就分別做到近3.5%和4.2%,即使是三年封閉期的產品收益也最高不過6%;另一方面,面臨存量資產過渡壓力的理財子需要不斷發行新產品來做大規模并承接老產品,但基金的火爆銷售和投資者高漲的風險情緒,無疑令銀行理財子黯然失色。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對近20家銀行系理財子的觀察,它們產品更多以現金管理類、“固收+”等PR2(穩健型)、PR3(平衡型)風險等級的品種為主,PR4(進取型)及以上風險等級的產品(權益占比可超80%)寥寥,這也是因為受眾風險偏好較低、主動管理能力仍待提升等根本性原因。即使是權益部分,目前理財子也多是委外給了公募基金管理,“委外”則意味著無法很及時地把控調倉和風控。
未來十年是大資管的黃金時代。即使是如今春風得意的中國公募基金,也需要思考如何在資本市場大發展的背景下向世界一流公募邁進。
新發基金開年破2000億,港股成新寵
2020年是公募基金的大年。隨著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權益類基金產品的發行熱度也隨之升高,去年逾3萬億元新基金火爆發行的背后,是權益類基金市場挑起“大梁”。在超1400只年內新發基金中,共有790只為權益基金,百億元級爆款基金多達40只。進入2021年,火爆勢頭并未停止,新年剛剛過去兩周,基金發行規模就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
公募基金大賣的背后,也得益于一系列結構性變化的推動。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9年中國公募基金僅占個人可投資資產的4%,遠低于美國的22%,預計中國個人金融資產2019~2025年將保持每年10%的增速,在存款搬家、理財替代、潛在三支柱養老金改革的背景下,預計到2025年公募基金的配置占比將上升到8%左右,從而創造約16萬億元的增量資金規模。
同時,早年“基金賺錢、基民虧錢”的問題導致投資者購基熱情不高,但自2020年以來,隨著A股走好、機構抱團核心資產的趨勢愈發明顯,投資者也從購基中嘗到了甜頭。隨著更多新經濟公司上市、商業模式更為復雜,投資者更愿意將資金委托給專業管理人管理。
此外,開年港股行情火爆,南向資金多地配置模式的開啟也進一步增強了公募基金的吸引力。過去的一周,南向資金逼近1000億港元;而2021年至今,南向資金已超2000億港元。要知道,2020年一整年,買入A股的北向資金凈流入僅約2000億元。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內地眾多新發行的基金合同中都寫了可配置港股,而且港股配置比例提到了50%(過去一般在20%左右),于是估值較低的港股成了底倉。”
于是A股的“抱團”繼續在“港股”上演,這也意味著買基金賺錢的概率更大。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統計,四季度偏股型基金最為重倉的港股分別是:騰訊控股、美團、港交所、小米、華潤啤酒、頤海國際、藥明生物、安踏體育、舜宇光學、思摩爾國際、金蝶國際、敏華控股等。
“內地資金更傾向于配置A股稀缺的標的,如今南向資金涌入的勢頭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煜德投資合伙人蔡建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理財產品“量跌價增”,轉型存挑戰
與熱鬧的公募發行相比,同為中國大資管賽道的重要一環的理財子并沒那么風光。
“量跌價增”成了近期理財子產品的關鍵詞。根據普益標準,2020年四季度,315家銀行共發行了1919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減少28家,產品發行量減少2157款。但由于市場利率有所提升,包括債券收益率,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走高。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77%,較上期增加0.01個百分點。
有股份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銀行的個金渠道往往較為強勢,并不會因為是自家銀行的理財子產品就會力薦,相比之下近期代銷基金的熱情更高;普益標準研究員張坤指出,短期內投資者的非理性追漲心理會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造成壓力。
也有觀點提及,理財子可以提升權益產品的配比,加大主動管理能力,但“知易行難”。據第一財經記者對近20家理財子的觀察,由于繼承了早前母行的大量存量理財資產,其中包括很難進行凈值化轉型的非標資產、PPP、永續債等,因此當前理財子仍面臨較大的整改過渡壓力。
“提高權益比例說來容易,但如果產品波動過大,理財客戶無法承受怎么辦?由于薪酬體系的問題,理財子也很難花高薪招募明星基金經理。”某大行理財子的投資經理告訴第一財經。
事實上,早在去年6月,即便是股票基金銷售尚未開始火爆時,債市因央行邊際收緊流動性而大跌,就有理財子新發產品出現了“破凈”,投資者如何適應打破剛兌后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本身也是一大挑戰。
除此之外,拓展銷售渠道也是理財子需要直面的挑戰。去年底,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限制了互聯網平臺代銷渠道,這也對理財子的渠道布局提出了更大挑戰。
伴隨中國大資管黃金時代的開啟,參照國際經驗,無論是中國的公募基金還是理財子,都有需要提升之處。
對于理財子而言,上述提及的一些問題自然亟待解決。麥肯錫近期也發布了行業報告《中國一流的公募基金離世界一流還有多遠?》,并提出公募基金在商業模式和體系化、機構化、規模化、數字化能力建設和金融科技的應用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也決定了這些機構在未來十年的資管黃金時代的競爭格局。
就中長期而言,中國高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或渠道資源稟賦的模式并不可持續。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馬奔對記者表示:“與全球領先資管機構相比,中國公募基金欠缺的不是發展機遇和發展理念,而是機構化的核心能力。”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領先的公募基金已開始積極行動推動能力建設。麥肯錫認為,未來5~10年,中國有望出現世界前50、前20的頭部公募基金,成為中國資管行業的標桿。
責任編輯:李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