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山,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思想富礦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張玉榮
2021年,一個不平凡的年份,“第一個一百年”——中國共產黨迎來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小康》雜志“廣東百年黨史”專題報道欄目應運而生,作為雜志社年度重大新聞報道項目為建黨100年獻禮。
這個欄目的第一期推出譚平山的人物報道。譚平山,是在中國現代革命史、廣東黨史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民主革命家。為了做好這個報道,我便開始了多方資料收集、走訪工作。來到廣州市圖書館,我搜尋發現譚平山的資料主要存檔在7樓文史館。館內藏書不允許外借,都是由檀木書柜裝置并上銅鎖,要看書都需要遞交圖書索引由工作人員開鎖取出。在館藏中,譚平山的資料也不多,主要是人物傳記和個人文集。
除了案頭工作,實地走訪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譚平山故居位于高明區明城鎮七社村。青少年時期,譚平山在此居住十多年,深入了解底層生活境況,對他后來走上革命道路產生深遠影響。投身革命活動后,譚平山很少返回家鄉,也從未對其故居進行修繕,這也是他一生廉潔從政的寫照。在故居附近墻面上,就鐫刻有“愛國、為公、奮斗”的譚氏家風。在走訪中,我了解到近年來當地政府部門對譚平山故居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保護。
通過一座架在池塘上的水泥橋,便是譚平山生平展。高明區博物館副館長楊麗東告訴記者,近年來高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和武漢大學合作對譚平山紀念館進行了設計和布置。生平展分為8個篇章以時間為脈絡對譚平山的一生進行了回顧及相關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雖然譚平山個人的用品不多,主要是幾件衣服和花瓶,但是可以看到館中展覽的與他相關的文獻資料相當豐富。
隨同參觀的還有譚平山的后人譚超雄,今年68歲,他給我們講述了他所了解的譚平山的故事。講他爺爺供譚平山念書、譚平山后代回來、故居修繕的事情等。在一張譚平山的近照前,我特地給譚超雄拍了張照片。他們倆還是有幾番神似,都是濃眉大眼睛,如果留上胡子可能更為相像。
在參觀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高明當地政府非常注重挖掘以譚平山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廉潔文化。比如對譚平山故居進行保護性修繕、打造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舉辦譚平山文化節、編纂譚平山文集等,還將其故事通俗化作為中小學鄉土教材。
雖然,在他的家鄉,因故居多次遭受洪水,譚平山遺物所見無幾,但是他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非常豐富的,也有待深入挖掘。
讀者觀點
《小康》雜志2020年12月中旬刊報道了全國最后52個縣脫貧的故事,其中有的文章特別提到消費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確實,消費扶貧能夠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銜接不對稱、農民增收等難題。但是據我所知,有的幫扶單位以高于市場價格的方式購買農副產品。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調動貧困人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真正的消費扶貧,還要教會別人認識市場、適應市場。
——廣西 韋長林
責任編輯:李思陽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