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報告:金融科技監管劃剛性底線,底線基礎上包容合理創新
“面對國內外經濟金融運行的復雜局面,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沒有變。”11月6日,《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下稱《報告》)重磅發布。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短板弱項,受疫情沖擊,部分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加大,可能傳導至金融體系,金融領域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增多。
《報告》指出,經過治理,中國金融體系重點領域的增量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風險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序處置、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得到妥善應對、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風險得到全面治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
金融科技監管劃定剛性底線
《報告》對2019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并指出,針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新形勢,我國金融管理部門積極探索符合新事物內在發展規律、高度適配我國國情的金融科技監管路徑,全面提升監管效能。
具體而言,一是劃定剛性底線。以現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基礎性標準規則等為準繩,明確創新紅線;二是設置柔性邊界。平衡好安全與效率的關系,運用信息披露、公眾監督等方式,讓人民群眾參與金融科技治理,為金融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預留創新空間。在固守安全底線基礎上包容合理創新,使持牌金融機構享有平等參與創新的機會。
近年來,有序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2019年12月,北京市率先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2020年,在上海市、成渝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河北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等地擴大試點。截至2020年8月末,已推出60個試點項目,既有商業銀行、清算機構等持牌金融機構牽頭申請,也有電信運營商、金融科技公司等科技企業直接申報。試點項目呈現出金融科技多元融合、多向賦能的特點。
《報告》強調,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門將做好統籌與協同,強化監管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加快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一是以創新監管工具為基礎,在總結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經驗基礎上,完善風險監控體系,適時發布白皮書,盡早推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
二是以監管規則為核心,及時出臺針對性的監管規則,確保金融科技業務在業務合規、技術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有章可循,解決因規則滯后帶來的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等問題。
三是以數字化為手段,建設數字監管報告平臺,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監管規則形式化、數字化和程序化,加快數字監管能力建設,提升監管穿透性和專業性。
數字人民幣尚無正式推出時間表
近年來,國際社會主要經濟體高度關注央行數字貨幣(CBDC,通常指作為央行負債發行的、用于支付結算的數字化工具)研發。
從類型看,CBDC可分為零售型和批發型,前者面向全體公眾、用于日常交易,后者面向特定機構、用于大額結算;從運營方式看,CBDC可分為單層運營和雙層運營,前者由央行直接對公眾發行,后者則先由央行把CBDC兌換給銀行等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從系統設計看,CBDC可分為基于賬戶或基于代幣,前者指通過開立在央行或者商業銀行的數字貨幣賬戶進行交易,后者則是指在數字錢包間通過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結算系統使用代幣進行交易;從計息規則看,CBDC可分為計息型和不計息型。
《報告》指出,總體看,采用單層運營模式或計付利息的零售型CBDC對貨幣政策傳導、金融脫媒的影響較大,批發型CBDC和采用雙層運營模式且不計付利息的零售型CBDC則對金融體系影響較小。我國數字人民幣定位于M0,屬于零售型CBDC,采用雙層運營模式、不計付利息。
目前,少數經濟體已開始試點運營CBDC,部分經濟體正在進行研發試驗,一些經濟體正在積極論證CBDC可行性但尚無具體研發計劃。人民銀行自2014年起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并于2017年末組織部分商業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
《報告》稱,目前,數字人民幣體系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正在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
《報告》強調,人民銀行注重從宏觀經濟、貨幣政策、金融發展、金融穩定等方面評估數字人民幣的可能影響,確保相關設計不會對現有貨幣金融體系和貨幣政策傳導產生大的沖擊。數字人民幣體系尚無正式推出的時間表,人民銀行將繼續穩妥有序推進數字人民幣體系研發工作,做好試點測試,加強相關政策和影響研究,不斷優化和完善研發設計。
農合機構風險較高
《報告》宏觀審慎管理部分內容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央行評級范圍涵蓋了440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型銀行24家、中小銀行4005家、非銀行金融機構371家。其中,評級結果為1-5級的2106家,占比47.9%;6-7級的1749家,占比39.8%;8-D級的高風險金融機構545家,占比12.4%,主要集中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
從機構類型看,大型銀行評級結果最好,農合機構風險較高。中小銀行中,外資法人銀行和民營銀行的評級結果最好,分別有36%、28%的機構分布于2-3級,資產占中小銀行總資產分別為1.39%、0.58%;村鎮銀行和城商行的評級結果次之,分別有89%、73%的機構分布于4-7級,資產占中小銀行總資產分別為2.11%、27.65%;農合機構(農商行、農信社、農合行)風險最高,高風險機構數量分別為178家、189家、11家,數量占本類型機構比例分別為12.1%、27.5%、39.3%,資產占中小銀行總資產分別為3.05%、1.83%、0.14%。
《報告》指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經營穩健,風險總體可控。2019年第四季度高風險金融機構數量環比大幅減少104家,較上年同期減少42家,風險有所收斂,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45家金融機構通過早期糾正措施退出高風險機構名單。
《報告》強調,人民銀行采取“一對一”通報、約談高管、下發風險提示函和評級意見書等多種早期糾正措施,并推動部分地區省聯社將評級結果納入對地方農村法人金融機構績效考核,以此增強金融機構風險防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
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和嚴峻的內外部挑戰,接下來要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報告》表示,要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繼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報告》強調,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適度提高財政赤字率,較大幅度增加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保障重點領域支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報告》稱,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繼續對外開放,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開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責任編輯:王進和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