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市成交屢過萬億、散戶狂奔入場、牛市呼聲不絕于耳……你還在等什么?還不上車?點擊立即開戶,3分鐘極速響應,直通“牛市”!
原標題:謹防信貸資金悄然入市
證券時報記者 王君暉
A股市場近期表現可謂火爆,投資者情緒也隨之升溫。一段時間以來成長股風光獨秀的盤面有所改變,金融、地產等權重股紛紛起舞,兩市成交額連續5天突破1.5萬億元,上證綜指連破壓力位攀升至3400點附近,個股也呈現普漲態勢,更有爆款基金單日吸金1300億。炎炎夏日,投資者跑步入場激情滿滿。
每當股市的財富效應顯現,投資者最掛在心上的一是交易,另一個就是倉位。沒上車的翹首以盼著入場,在車上的則仔細掂量著倉位。保守的和那些經歷過市場大風浪的人總是留著一手,激進者則懷著“博一博”的心態加起了杠桿。從兩融業務的火爆來看,后者為數不少。與看得見的兩融相比,另一種加杠桿的方式要引起警惕,即轉移信貸資金進行股票交易。
信貸資金入市主要通過個人和企業兩種渠道。個人方面,如果申請額度較大,可通過房抵貸獲得信用貸款。目前諸多銀行推出的消費貸,利率較低,對資金流向要求較為寬松。此外,網絡帶來了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務,通過螞蟻借唄、微粒貸等方式也可以輕松獲得上萬資金,且到款極快,更不用提信用卡套現這些“常規操作”。懷揣發財夢,小散們將獲得的信貸資金投入股市,對風險卻很漠視,對合規與否更是漠然。
企業要想將信貸資金投入股市在合規上是行不通的,監管層對此明文禁止且保持嚴厲打擊。但在“造富效應”引力下,很容易出現膽大妄為者,通過分散賬戶、關聯企業交易等障眼法進行違規操作,這在行情火爆時尤其需要注意。疫情暴發以來,為紓困中小微企業,銀行發放了大量相關貸款,對不良率的容忍也有所提高。加之今年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壓力,一些企業將獲得的貸款用于購買理財、固收等產品進行投資,已經有類似的事件發生。若原本用于紓困和經營的資金被用于投資高風險資產,會將企業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也會導致銀行不良率增加。
監管雖然對信貸資金入市一直保持打擊,但禁而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法規方面的空子,如企業雖不能用信貸資金炒股,但并未禁止企業自有資金投資股市。通常這兩者很難區分,且信貸和股市分屬兩部門監管,數據共享不暢。盡管對貸款資金流向有監控,但很難面面俱到,尤其是互聯網平臺對消費貸的要求更是寬松。悄然入市的信貸資金,在股市未必能掀起多大浪花,但對授信銀行,對不當運用信貸資金的企業和個人,卻醞釀了不小的風險,需要警惕和嚴防。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