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政赤字貨幣化應適度 數量限制與規則制約是關鍵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有專家撰文表示,在(中國經濟受到疫情嚴重沖擊)這種新的條件下,是否可以考慮財政赤字適度貨幣化?比如,如果由央行直接購買特別國債,不但可以避免國債向市場發行產生的擠出效應,而且可以產生和央行擴大貨幣供應不同的效果。
他認為,沒有必要擔心赤字貨幣化引起通脹問題,因為現在整個貨幣運行狀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通脹的機理也發生了改變,導致通脹的可能性非常小,幾乎為零。國外十多年來的量寬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且,適度地實現赤字的貨幣化,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合成一種新的組合,緩解當前財政的困難,也可以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比貨幣政策僅在再貸款、降準降息方面采取措施更有效。
財政赤字貨幣化現象已經存在于一些發達國家,央行通過量化寬松政策購入國債和其他資產,在當前應對疫情沖擊的時候,進一步變成了無上限寬松。比如,英國政府宣布,將財政部在央行的透支賬戶規模暫時擴大到不受限制的數額。由于日本、美國等國家在實施大規模量化寬松后并未引發通脹,近些年現代貨幣理論(MMT)開始大行其道。這個理論認為,對能夠以本國貨幣借貸的國家來說,財政赤字并不可怕,因為赤字可以貨幣化。2016年,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也提出了“貨幣融資的財政計劃(MFFP)”,認為可以通過永久性地增加一國貨幣存量,為財政支出直接提供融資。
我們應該看到,美日等國之所以存在赤字貨幣化現象,主要原因是長期依賴貨幣政策,而沒有對經濟結構進行有效調整,在其政治體制下,無法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從而陷入對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這種依賴會越來越大,以至于上癮,當到一定規模后,就沒有了回頭路,直到最后陷入長期零利率或負利率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與這些發達國家經濟長期停滯不同,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經濟體,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結構性改革會釋放更多空間。作為轉型經濟體,中國不需要過度依賴貨幣政策,甚至要引以為戒,避免重蹈美日的覆轍。
首先,赤字貨幣化在這些國家沒有引起通脹不等于在中國不會導致通脹。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每一次貨幣寬松政策都會帶來房價暴漲以及包括人工、服務業、農產品等價格上漲。每次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出都會對制造業產生擠出效應,迫使資本流入房地產與金融領域,從而惡化經濟結構與收入分配。事實上,美國自啟動量化寬松之后,過剩資本都流入了股市,進一步加劇了其貧富差距。
其次,財政赤字貨幣化后會導致難以解決的分配問題。財政支出如何確保效率和公平是最大的挑戰。目前,地方政府和一些企業聲音更大,也存在夸大困難希望得到援助的心理,數萬億的資金如果沒有分配規則的約束,很容易按照影響力分配而得不到合理使用,從而影響投資質量,惡化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比如,美國此次財政政策主要用于普惠性的個人救助、減稅等,而此前對華爾街的救助則引發了人們的抗議。
我們并不反對適度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但必須有數量的限制與規則的制約,避免形成另類“大水漫灌”,對中國當前的改革事業產生沖擊,不但不能化危為機,反而會制造更大危機。那種過于夸大風險并以此提高大規模經濟刺激的迫切性與重要性的做法,是不理性的,我們必須把當前挑戰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尋求合理的方案。
對于央行能否直接購買特別國債的問題,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反對,因為這會違反了中國人民銀行法中關于“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的規定。另有專家則建議,由中央財政向商業銀行發行特別國債,中央銀行允許商業銀行將此類國債用于存款準備金繳納。應當說,央行直接購買國債面臨一些法律障礙,同時,大規模的財政支出會弱化結構性改革的動力,因此,必須謹慎對待這一問題。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