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財收益波瀾不驚 銀行年終攬儲未見“硝煙”
□本報記者 歐陽劍環
“最近我們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調整,也暫未接到年底調升收益率的通知。”北京西城區某股份行網點理財經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該行期限92天、183天、315天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收益率分別為3.9%、3.54%、3.54%;期限364天、745天、1169天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4.0-4.3%、4.3-4.7%、4.45-4.85%。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北京地區多個銀行網點了解到,年末銀行攬儲未見“硝煙”,多家銀行理財收益率尚無調整,高收益理財產品更是難覓蹤影。同時,中小銀行推出了收益較高的存款產品、大額存單。專家認為,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寬松,理財收益率很難出現年末翹尾效應,但在監管趨嚴、理財凈值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銀行負債端承壓是長期趨勢。
理財收益料窄幅調整
某城商行網點理財經理介紹,近期該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略有調升,但幅度不大。該行104天、201天、349天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收益率分別為4.02%、4.06%、4.08%,201天、349天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收益率分別為3.52%和3.54%。
凈值型產品方面,該行99天、196天、371天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4.35%、4.38%和4.41%,另有新客專屬的凈值型產品收益率為4.7%,期限為218天。“預期收益型產品以后將退出市場,凈值型產品的收益率較高,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該理財經理稱。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表示,以往年末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銀行理財收益拉升來增加攬儲的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年末資金面較緊張,另一方面,銀行也可以通過調整預期收益率來增加對客戶的吸引力。但今年隨著凈值型理財產品不斷推出,銀行無法調整凈值型產品的收益,所以呈現出銀行攬儲力度不如以往的情形。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認為,一方面,央行引導利率下行信號強烈,銀行體系流動性寬松;另一方面,銀行理財持續轉型,要不斷消化存量資產,銀行理財收益率很難出現年末翹尾效應,短期內理財收益率預計會在當前水平窄幅調整。
展望未來,專家預計,銀行理財收益會進一步走低。劉銀平表示,銀行理財在轉型過程中要消化大量存量資產,過去存續產品配置了部分高收益的長期資產,隨著部分產品到期,剩余未到期資產要發行新產品銜接。但非標投資受限、資產端利率下降,且監管層引導利率下行意圖明顯,未來銀行理財收益率將會進一步走低。
中小銀行發力存款產品
理財收益率不如以往,并不代表銀行不再攬儲。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不少銀行正在發力存款產品。
某城商行客戶經理坦言,臨近年末,該行正在攬存款,并力薦該行大額存單。該行3年期、20萬起售的大額存單年利率為4.18%,相當于較基準利率上浮52%,且按月付息。
一些互聯網銀行、民營銀行也推出了利率較有競爭力的存款產品。比如,天津金城銀行推出的“金慧存月月盈”存款產品,起存金額為1000元,年化利率為4.3%,每月為一個計息周期,按月派息。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1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分別為1.443%、1.697%、1.989%、2.611%、3.266%、3.218%。其中2年期及以內存款利率均較10月份上調,3個月期、6個月期、1年期、2年期存款平均利率分別環比上漲0.2BP、0.2BP、0.3BP、0.1BP,3年期存款平均利率維持不變,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環比下跌0.6BP。1年期存款平均利率在連續下跌4個月之后,下半年首次迎來上漲。
劉銀平表示,對小型銀行而言,攬儲壓力較大,普通定期存款利率調整約束較大,保本理財逐漸退出,假結構性存款受到強監管,大額存單的攬儲重要性更加凸顯。
對于民營銀行,陳飛旭表示,從負債端來看,民營銀行居民信任度不足,缺少線下網點,高收益是民營銀行吸引存款的重要手段之一;從資產端來看,民營銀行資產收益高于傳統銀行,能夠支持負債端的高利率。
但從監管的角度來說,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預計會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高息攬存行為,進一步降低銀行業整體負債成本,讓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銀行負債端壓力猶存
專家認為,商業銀行負債端壓力持續存在,且不同類型銀行面臨的存款壓力有所分化。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2018年以來,銀行存款增速持續低于貸款增速,長期來看這是銀行體系面臨的一大風險和困難,也是制約銀行債券配置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重要阻礙。在監管發力的環境下,各類貨幣派生業務持續萎縮,也導致了2018年以來的“存款荒”。中國的貨幣派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傳統的銀行信貸,另一種是非信貸貨幣派生(諸如銀信合作、銀證合作等等),非信貸類的貨幣創造能力的下滑,導致銀行存款余額同比增速相較貸款趨于下行。
“銀行存款端壓力持續存在,未來存款競爭壓力會持續加大。”武雯分析,金融嚴監管趨勢依舊、銀行整體風險偏好降低和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對信用擴張形成限制,也對存款增長帶來壓力。同時,居民理財意識逐步增強。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組織的出現,以及投資理財產品多元化,理財產品不斷創新,對居民手頭資金形成了較強的吸引力,大量居民儲蓄存款轉化為理財產品,產生存款搬家現象。民眾對消費升級與超前消費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用于消費支出尤其是高檔消費支出的資金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居民的儲蓄存款。
“在理財產品凈值化、同業負債規范化環境下,銀行面臨的負債端壓力有所增長。”陳飛旭表示,國有行和股份行資金獲取渠道豐富,面臨攬儲壓力相對較小;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本身實力較弱,資金獲取渠道有限,并且在個別城商行信用風險暴露之后,面臨的攬儲壓力更大。同時,由于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期限與資產久期嚴格匹配,因此長期資金募集能力較弱的銀行會面臨更大壓力。
責任編輯:張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