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著作者馬伯庸談《長安十二時辰》的“前世今生”“在歷史的夾縫中,找到一些小人物”
晨報記者?徐?穎 由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等主演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開播后口碑迅速炸裂。這部制作精良、劇情精彩的優質古裝作品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它“背后的男人”馬伯庸又是何許人也?作為原著小說作者,他對該劇最得意的又是什么?日前,馬伯庸接受了記者采訪。 馬伯庸(人稱“馬親王”),其實火了已有十多年,最初嘗試創作,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時他還在上海讀大學。在一個名叫“銀河英雄傳說”的同人論壇上,他和網友們自娛自樂開始了原創之路。他的出道作品是以三國為背景的諜戰小說《風起隴西》,此后又推出《風雨》、《三國機密》等代表作,這些作品被網友們稱為“考據型懸疑文學”。2012年,馬伯庸新作《古董局中局》問世。這部以古董文物鑒別收藏為切入點,講述一個家族一千多年來守護國寶歷程的小說,迅速俘獲了讀者的心。 寫作之外,馬伯庸不僅是個微博紅人,還是個知乎活躍分子,而《長安十二時辰》的最初構想竟然源自知乎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當被問及對電視劇最滿意的地方是什么時,馬伯庸回答:“我對這部劇最滿意的地方,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維度。比如,看這部劇,喜歡甲胄的人,可以去探討甲胄的造型;喜歡服飾的人,可以去了解、研究服飾;喜歡長安城建筑造型的人,可以去討論哪座建筑屬于哪段歷史,像不像……每一個人都能找到一個點,然后去做深入探討。這對一個劇來說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對話馬伯庸 “給長安寫一部傳記一直是我的夢想” 問:原作的誕生有何故事?你的創作初衷是什么?為何將年代設定在大唐? 答:這本小說最早的靈感是有人在知乎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刺客信條發生在中國會是怎么樣?”當時我就開了個腦洞,如果是發生在唐朝的長安城會是怎么樣。寫完之后覺得這個光寫一個短篇有點可惜了,就開始往下擴成一個小說,越寫越長,最后變成目前這么一個東西。 創作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寫我心目中夢想的長安城。因為唐代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代,尤其是盛唐的長安城,全世界的不同種族、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習慣和習俗,同時具體到一個城市里來,是一個非常壯觀、讓人覺得美好的地方。所以說長安城實際上超越了時代,是一個會存在于中國人心目中的永恒之城,給它寫一部傳記也一直是我的夢想。 問:小說和劇最大的看點是“死囚”張小敬保護長安城百姓。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你如何運用真實歷史人物和歷史? 答:張小敬這個人物就是歷史人物,在《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中就有記載,但是就一筆:“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我寫東西從來不去改變真實的歷史,而是在歷史的夾縫中,找到一些小人物,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努力,我只能讓小說的橋段和人物去迎合這些真正的歷史。唯有如此,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質感。所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小說放到歷史中去,我覺得一定要尊重歷史本身的規律和事實,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說服力。 “我確實是一個通俗化的歷史寫作者” 問: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畫面感非常強,是否做了貼近影視化的嘗試?對你影響最大的影視作品是什么? 答:小說沒有做影視化的嘗試,而是把影視作品的很多技巧應用在文字寫作中,所以,才會有很多讀者在閱讀《長安十二時辰》時,感覺好像在看影視畫面。對我影響最大的影視作品太多了,看好萊塢電影以及歐美電視劇會發現,很多導演都做到了一點,就是足夠簡單足夠好看,那么,簡單和好看之間到底該怎么結合好才精彩呢?這是我從這些作品身上學到的東西。 問:有評論說《長安十二時辰》在密集的反轉和緊張節奏書寫中,犧牲了對人物的深度挖掘,你認同嗎? 答:密集反轉和緊張節奏下,人物深度還是可以再做挖掘的。我覺得,一個高明的作者,他可能用幾句話、幾個小橋段,整個人物就立住了。至于《長安十二時辰》有沒有做到這一點,原著作者沒法評論,交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就可以了。 問:寫三國故事、大唐故事、古董探秘,這些作品的特點都是知識點豐富。你是不是寫一部就深鉆進去研究哪一塊歷史? 答:其實我并不是特別精通歷史知識。在寫作之前,我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查資料,然后再把這些資料消化,化為己用,放到故事情節里去。對于每一段歷史,我也沒有那么內行,真正需要做的事,是虛心一點,多去請教專業人士。 問:有人說你是將歷史通俗化的一個寫作者,你認同嗎?合格的通俗小說作家的作品應具備什么特色? 答:我確實就是一個通俗化的歷史寫作者。我希望把學術界高深的歷史知識,通過輕松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大眾,讓大眾對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對于寫作者來說,并沒有什么通俗小說與嚴肅小說的區別,寫作者只是誠實地把自己所想寫的東西表達出來,至于閱讀起來是什么感覺,這是讀者的判斷。 問:怎么看你的《三國機密》《長安十二時辰》與歷史的關系? 答:我的小說只是把歷史知識點用更好、更有意思的方式傳達給大眾,這是關鍵,我覺得,沒必要端著架子說。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他們一定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載體,去了解歷史,要么是一本精彩的小說,要么是一部好看的劇,讓大家對某個時代產生興趣,愿意往更深處去了解的人,可以借這個契機去學習。文藝作品就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歷史入門的鑰匙。 “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要‘內外兼修’” 問:小說的最后圍攏在“守護長安”這樣一個命題,尤其是里面的人性價值觀讓人記憶深刻。對此,你有何考量呢? 答:任何一個小說最早考慮的絕不是情節或者人物,最早考慮到的一定是它的主題或是情懷。從情懷生出人物,從人物再展開情節,這是小說創作的規律。寫《長安十二時辰》,首先面對的就是我想表達什么思想,其實有很多選擇。最終,我覺得這個故事一定是現代化的故事,它講的一定是現代人所關心的,也就是守護,而且守護的是平民,不是那些高官貴族。主題我最后定下來就是——守護這座城市,守護城市里這些普通人。根據這個主題,我衍生出相關的人物,讓這些人物自己走起來,人物走起來衍生出相關的故事。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 問:《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傳統故事。你覺得應該如何講好中國傳統故事,并讓這些走出去? 答:講好一個中國傳統故事,除了要注重技術上的內涵,也要注意外在的包裝。(過去)中國茅臺雖然非常好,但叫草包金,讓人覺得好像不值錢。中國文化也是這樣,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自己的體系。我們在推廣這些內涵給我們下一代,給國境之外的人,就不能簡單地只去考慮它多符合歷史,文化內涵有多深。因為這很難打動別人,真正打動別人的始終是一個好的故事,我們通過好的故事,通過這種外在的表達方式創新,把中國傳統文化表達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個正確的推廣傳統文化的方式。 問:《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更多人知道了你,但最近看到有篇文章說你不想太火,是這樣嗎? 答:作為一個普通人,當然很關心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但是,對一個寫作者來說,外界的影響很小。寫作不會因為外界評價而改變,也不會因為外界流行寫言情,就去寫言情,外界流行寫權謀,就去寫權謀。這是不對的,而且也做不到,寫作者能做的就是寫自己擅長的東西。 |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