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企“定心丸”更有效
關鍵在于將中央精神貫徹到位,將一系列致力于民營企業“輕裝前進”的務實舉措落到實處。
文/萬喆
一年一度,舉國再次進入“兩會時間”。今年經濟領域有一類特別的話題備受關注,那就是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
過去的一年,為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最高決策層專門召開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給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也恰是這一年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給中國經濟帶來外部挑戰。
宏觀經濟實際面臨的境況如何?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是否樂觀?政策執行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春江水暖鴨先知,民營企業家們作為這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富創新精神的群體,對上述問題無疑更為敏感。
無須諱言,當前在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階段,一些地區和領域,一些民營企業經營確曾遇到困難,有的企業家表現出不少焦慮。應該看到,這些困難和問題,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既有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有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帶來的轉型升級壓力,還有一些政策互不協調,政策效應同向疊加,或政策執行方式過于簡單片面等因素。
如今,迷霧撥開,方針已定,關鍵在于將中央精神貫徹到位,將一系列致力于民營企業“輕裝前進”的務實舉措落到實處。在政策執行落實的過程中,尤要防止出現“過渡執行”和“過度執行”兩種偏差。
所謂“過渡執行”,可以理解為缺乏擔當,以不出錯、明哲保身為圭臬,不愿意動腦、動手解決問題。表現在改革的具體事務上,大的方針和方向都很明確,但是在細節推進上不易落地,以至于出現一些審批機制層層推諉,部分程序建設比較遲緩,導致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群體對一些改革舉措缺乏獲得感。
所謂“過度執行”,則緣于調查研究和學習不足,沒有細致考慮如何分解宏觀政策任務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形成政策支撐框架,并積極回應市場的反映和反饋。其具體表現為政策執行簡單粗放、一刀切,容易引起行業或市場震動,超出了市場主體的承受能力,甚至可能將防范化解風險演變為處置風險的風險。
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因此,如何讓民企“定心丸”更有效,還是應該回到本源,深刻理解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服務于市場,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市場主體在政府保障下充分競爭,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完成資源高效配置。
在這個過程中,各級干部的擔當精神、系統性分析和科學施策,是各項改革成功的精神共性和細節關鍵。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中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比如,如何保護基層公務員的積極性,如何破除“過度留痕工作”的低效性等,對于經濟、金融領域一些簡單粗放的行政舉措也進行了糾偏。
相關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推進。一方面,立法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法治的制度體系和實施依據,確保改革進程有法治來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各級干部還需要進一步轉變思路,立足服務導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迎接對外、對內的改革再出發。
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的進程,改革往往是以開放為基礎、為目標、為先導的。對外開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對內的進一步推動思想解放、人的解放和市場解放,也是同等重要的成功因素。對外開放讓中國與世界相互擁抱;對內開放充分釋放內生活力和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會更加堅定而從容。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