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經濟,快變革
歐陽曉紅
907
2019-02-11
歐陽曉紅
經濟慢了,變革卻在提速——這大概是金融領域的一種自我應對與調整方式。
所謂大寒不寒,政策暖人。趕在春節前,一波接一波的政策利好接踵而至。但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反應似乎不及政策意愿表現的那樣熱烈。這未必不是好事——特定時期,市場需要冷靜下來,投資者需要理解這個經濟世界到底在發生什么?
數據“折射”出經濟的真相。無論是近期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還是統計局披露的CPI,PPI,包括外貿出口數據,均指向經濟增速放緩,有的數據甚至觸及歷史底部。以往經驗中,經濟每次探底,政策“托底”都托住了也是事實。雖然有的政策是相機決策,是短期之策。
我們也看到,始于2017年的金融嚴監管,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等是如何重塑金融業態的,有學者甚至認為,去年開始的經濟下滑,是降杠桿降得太猛,問題出在“去杠桿”一刀切上。而經濟下行壓力下,2018年三季度之后,宏觀政策開始調整。截至目前,諸如開年降準、“特麻辣粉”(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落地、科創板要來、創投CBS(央行票據互換工具)、“險資松綁”等,頻頻吹送的“政策暖風”讓市場感受到監管“穩增長”訴求之迫切。
以保險資金為例,1月28日,中國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肖遠企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鼓勵保險公司使用長久期賬戶資金,增持優質上市公司股票和債券;為更好發揮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作用,維護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三個月前,監管也明確表態,鼓勵保險機構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更積極地參與解決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流動性風險。
監管在殷切呼喚長期資金的入市。而“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培育機構投資者”其實也是證監會新任主席易會滿的工作挑戰之一。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我們曾經因為一個“快”字跑偏,正如易會滿在2017年所言,從金融風險來看,應該關注過度金融化的問題。從全國來看,出現了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和趨勢。諸如金融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等。
過度金融化并不意味著金融發展的質量就高。中國金融體系有“重規模、輕機制”的特點。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歷經40年的金融改革,中國金融抑制現象依然非常嚴重。原因在于要素市場扭曲,其在金融部門的具體體現,就是壓低正規部門的利率,同時在資金配置上偏好國企。抑制性金融政策已不能適應今天經濟發展的需要。
那么,經濟慢增長之下,理應加快推動——類似“減少行政性思路,推進市場化定價與配置”的金融政策。比如利率軌制改革,對國企、民企的金融市場利率一視同仁。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由廣發銀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表的《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家庭總資產配置中,房產占比高達77.7%。金融資產配置僅占11.8%;其中,股票占比不到1%。周期影響因素之外,這也佐證了金融服務的滯后。某種程度上,昭示出我們金融體系市場化機制和好的金融產品的缺位。
“快”的是外在規模,“慢”的是內在機制的完善。而快慢之間,已進入消費型經濟社會的我們,亦站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拐點上??梢詤⒖嫉氖牵绹昶趪鴤找媛实拿恳淮物j升都對應了一場全球市場危機。據此,有人預測,我們的經濟短周期或在2019年上半年出現,屆時經濟可能會有一個明顯的放緩。
此時,尤其需要抓住“痛點”,洞悉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需厘清貨幣金融與資本金融的邏輯內涵,前者是銀行思維,后者是投行證券思維,發展資本市場更多需要投行證券市場化思維;也需要區別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厘清“政策托市”與“政策干預”的邊界,遵循事物發展規律。
金融或資本市場的基石在于經濟“增質”而非“增速”,“減速增質”才是發展正道,“穩質”是“穩增長”的內在需要。但這可能需要時間,需避免政策意愿的欲速則不達。由此,在減速過程中,把握好“快與慢”的分寸,甄別“減速”與“增質”的本質,助推利于經濟“增質”的金融政策或金融變革,且輔以短中長期配套政策,如此方可助力我們穿越金融周期。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