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姜兆華
從P2P行業監管趨勢看,落實“三降“、良性退出、風險出清仍是2019年P2P監管重點。P2P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遲早而已。
2018年是P2P九死一生的特殊年份。這一年,在金融強監管和經濟下行的雙重擠壓下,P2P茍延殘喘。短短一年時間,數以千計P2P平臺“爆雷”坍塌,數以萬計投資者血本無歸。P2P商業模式遭到社會各界廣泛質疑。血洗之后的P2P,究竟還能撐多久?
一、P2P經營邏輯之變
P2P全稱Person to Person,原意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小額借貸交易行為,其交易通常需要第三方網絡平臺撮合達成。
從經營邏輯上看,P2P平臺屬于從事個人對個人借貸業務的金融信息中介。借款人在P2P平臺發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額、利息、還款方式和時間;借出者根據借款人發布信息,通過平臺自主決定借出金額。P2P平臺作為委托管理方收取手續費傭金。
理論上叫得叮當響的P2P信息中介,歷經數年野蠻生長,逐漸異化為金融信用中介。P2P平臺以借貸項目為標的,利用小額高息吸引客戶投資;再由P2P平臺將募集資金投資相關項目。P2P平臺一手吸收存款,一手發放貸款;P2P搖身一變,由委托借貸信息中介變成網路借貸信用中介。“信息”與“信用”一字之差,經營邏輯卻天壤之別。
二、P2P究竟靠不靠譜
有人將P2P戲稱為“騙(P)了又騙(P)”。一定程度反映出社會公眾對P2P行業的風險認知。P2P行業風險高發的主要原因:
(一)行業準入不嚴。P2P之所以泛濫成災,很大程度源于地方金融監管空白。由于監管主體責任不明,大部分地區P2P行業準入把關不嚴,造成P2P行業魚龍混雜。什么平臺都可以放貸,什么機構都可以理財。以金融科技之名,行高利貸之實,嚴重擾亂社會金融秩序。
(二)風控能力不強。P2P貸款客戶大多為銀行渠道無法滿足的社會低收入群體,普遍缺少抵押,沒有穩定收入。而P2P風控審批游離人行征信系統之外,缺乏官方權威征信支持;只能靠采購外部數據,簡單邏輯畫像判斷,其中:不乏虛構交易場景,虛假包裝借款人信息、違規自融等違規情形,有的甚至異化為龐氏騙局。
(三)標的監管不實。P2P平臺掛牌標的資產多為房貸、車貸、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票據抵押業務等低風險項目,資金借貸理論上是一一對應,全程監管。而實際上,P2P項目融資信息并不透明,資金監管帳戶形同虛設,自融和變相自融的現象相當普遍。
野蠻生長和粗放經營為P2P平臺爆雷、跑路埋下風險隱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1月,全國共有1168家問題平臺,90%以上P2P平臺將面臨清盤退出壓力。
三、2019,P2P還能撐多久
P2P平臺跑路、爆雷事件頻發,一定程度引發社會信用危機。P2P發展態勢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2019年,P2P究竟還能撐多久,需根據多方因素,綜合判斷。
(一)監管備案延期。2018年4月監管部門明確表態P2P備案延期;7月央行潘功勝副行長提出“再用1-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預示P2P備案再次推延。P2P備案一而再,再而三拖延,說明P2P備案時機還不成熟。相信,99%的P2P或將等不到監管備案的到來。
(二)行業監管導向。2019年1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實P2P網絡借貸合規檢查及后續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完成行政核查P2P平臺,需逐步完成實時數據接入。對于不配合P2P平臺,將逐步予以清退。《通知》還明確提出兩個“三降”確保目標:一是確保轄區P2P平臺總數、業務總規模、投資人數實現“三降”;二是確保每家P2P平臺投資者數量、業務規模以及借款人數實現“三降”。行業監管導向已經明確,P2P行業退出已是大勢所趨。
(三)外部市場環境。受經濟下滑和監管趨緊影響,2019年P2P平臺經營將更加艱難。一方面越來越多社會投資者遠離P2P;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監管切斷信托、保險、基金、銀行等融資外援,P2P平臺陷入進退兩難窘境。
2019年,P2P還能撐多久?從P2P行業監管趨勢看,落實“三降“、良性退出、風險出清仍是2019年P2P監管重點。P2P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遲早而已。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海洋大學MBA、EFP金融理財管理師,現任某全國股份制銀行總行零售部門負責人。)
責任編輯:楊希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