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也能轉讓?"撿漏"高收益產品的機會來了

銀行理財也能轉讓?"撿漏"高收益產品的機會來了
2019年01月14日 00:59 國際金融報

  “手里有‘閑錢’,雖然平時很少用到,但一旦買了長期產品,就會擔心遇到急需用錢的時候。”臨近年關,有投資者開始為資金流動性煩惱。

  理財產品沒到期,有辦法“套現”嗎?

  對于這一問題,不少銀行給出了答案:“二手”銀行理財,請了解一下。

  近期,記者通過多方采訪了解到,二手銀行理財市場悄然走俏。

  “銀行推出此服務主要是基于客戶需求:應急的客戶可以出讓部分收益,換取流動性,偏好高收益的客戶可以采用接收轉讓的方式,獲得一個較高收益理財的機會。”對于“二手”銀行理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研究員游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如此評價。

  “轉讓”受青睞

  理財產品如何實現轉讓?

  招商銀行上海某支行客戶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理財產品轉讓,就是持有人在產品尚未到期時,可以通過銀行線上撮合的模式,將產品提前轉讓提現。在銀行APP界面可直接操作,銀行會對理財產品給予一個估值區間,出讓價格由轉讓者自行決定,銀行會自動完成后續的資金清算和理財份額登記。”

  據中信銀行某支行網點理財客戶經理小張介紹,其所在銀行近一兩年剛推出理財產品轉讓服務。

  小張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這就像銀行提供了一個二手交易平臺。如果急需資金周轉,將轉讓價格掛低一點,就會被‘秒殺’,幾乎不需要客戶自己去尋找受讓人。”

  另一銀行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舉例稱,假設某客戶購買了一份20萬元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預期收益率為4.5%。如果半年后需要錢急用,就可以用較高一點的預期收益率(假設為4.7%)轉讓。據估算,扣除手續費0.05%后,客戶當天就能收到204103元。折算下來,客戶的收益率約為4.1%,損失也不多。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理財產品都能夠轉讓。

  小張告訴記者:“目前我行能開展理財轉讓業務的產品,均是中信銀行自己發行的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凈值型產品及代銷的產品是不能轉讓的。”

  上述招商銀行客戶經理表示,該行在去年剛推出此項業務,并不是所有產品均能轉讓,“目前產品類型較多,暫時還無法歸納具體哪類可以轉,但是具有轉讓功能的理財產品均會有標識注明,客戶在購買時可自行查閱”。

  據了解,可轉讓理財產品類型因各家銀行的不同規定而異,有些銀行僅支持該行的部分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以及大額存單轉讓,有些銀行則支持全部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轉讓,有些銀行甚至已全面支持凈值類理財產品轉讓。

  理財質押“失寵”?

  《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多方采訪了解到,盡管銀行理財產品轉讓服務不是新事物,但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股份制銀行(如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及部分城商行的業務條線內,并未被廣大投資者熟知。

  在推出轉讓服務之前,為了幫助客戶緩解臨時資金流動性壓力,部分銀行會推出理財產品質押業務。

  消費者鄭磊(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早幾年,他曾在某大型銀行辦理過理財質押業務,那時購買1年期以上產品的收益率接近6%,急需用錢就將其質押給銀行,獲得貸款,這種質押業務的手續審批非常快,5至10分鐘就能知道結果。

  鄭磊稱,當時理財產品收益普遍較高,而有些銀行貸款利率低廉,有投機者因此將理財產品反復質押“套利”。不過,銀行后期也對此有所反應。

  而這種“套利”方式目前已無操作空間。鄭磊表示,目前理財產品收益率已比幾年前明顯下降,很少有產品的收益率能超過4.5%,且當前貸款利率較高,質押時可能還要貼些錢和手續費,不賺反虧。

  上述招商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目前理財產品質押的審批相對較長,與貸款及信用卡審批一樣,銀行會嚴格審查質押人的征信等相關資質。如果僅是出于流動性考量,不如直接購買銀行APP平臺上具有轉讓功能的理財產品,需要錢的時候直接掛在二手理財區轉讓即可,操作更便捷。”

  “撿漏”需謹慎

  銀行理財轉讓業務在解決部分消費者資金流動性“煩惱”同時,也給另一些投資者帶來了“撿漏”機會。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稱,他平時很喜歡在銀行二手理財平臺“撿漏”,相對而言,收益率較市面上更高,有時還能秒殺到一些收益率在5%以上的產品,多為轉讓者急用錢的情況。

  那么,接手二手理財產品,是否有潛在風險呢?

  有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撿漏”需保持謹慎。比如,購買前需認真閱讀銀行的相關協議細則,反復確認轉讓手續費、剩余期限、產品風險等級等關鍵信息。

  小張則告訴記者,“理財轉讓的價格在估值區間內有上限。假設客戶當前購買了一款4%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而未來理財市場收益率逐漸走高,普遍達到了5%以上,但客戶會受到轉讓價格的上限限制,轉讓就會出現難度。不過,在當前環境下,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較低。隨著央行逐漸釋放流動性,市場上資金越來越寬裕,理財收益只會不斷下降。”

  那么,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銀行跟進此項服務?

  “有可能。”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黃志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要在監管規則、法律允許范圍之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提升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同時,也將關注理財業務的用戶體驗。

  黃志龍進一步指出,“這一趨勢也有利于進一步吸引普通投資者進入理財市場,特別是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普通投資者理財門檻大幅下降,在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兼得的情況下,無疑對普通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國際金融報見習記者 馬嘉辛)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17 華致酒行 300755 16.79
  • 01-17 七彩化學 300758 --
  • 01-16 威爾藥業 603351 35.5
  • 01-16 新乳業 002946 --
  • 01-15 康龍化成 300759 7.66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