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如何出實效見長效
建立“扶智、扶志、扶制”長效機制,幫助當地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馮羽
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幫扶對象得到進一步細化,實施方式也日趨完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國精準扶貧工作仍然存在扶貧長效機制建立難、“輸血”容易“造血”難等諸多挑戰。
為確保攻克貧困堡壘,針對當前扶貧工作難點、集思廣益多元化解決方案,近期,新華社瞭望智庫和《財經國家周刊》聯合主辦“深剖扶貧樣本案例 讓扶貧更具實效長效”研討會,來自政府、機構、企業等的多位與會代表,就精準扶貧現狀及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
產業扶貧難題
多位與會人員均表示,精準扶貧工作難點之一是只知“輸血”,不懂“造血”。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認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難以吸引高端人才和新興產業,而傳統產業又往往存在過剩問題,不尊重市場規律發力產業扶貧,可能會導致“拉郎配”現象。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巡視員楊槧表示,產業扶貧存在市場風險——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即便部分貧困地區已經形成規模優勢,但抗風險能力仍然較弱,容易出現“養得出、種得出,但賣不出”的情況。
電商渠道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一環,如何通過電商平臺最大化產品銷售、打造產品品牌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不過當前,電商扶貧時常會出現產品“下行容易、上行難”的窘境。
在蘇寧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蘇寧零售集團副總裁王哲看來,當前電商扶貧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品牌化和農人專業化。
他進一步補充道,部分貧困地區農業生產仍停留在刀耕火種時代,農產品質量不可控,可能導致售后差評不斷,企業蒙受損失;農產品缺乏品牌,大力推廣后用戶留存率低,相當于拿真金白銀做了無用功;人才方面,傳統務工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在調研過程中,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執行副主編、扶貧工作委員會委員林彬發現,為防止自身利益受損,部分民營企業傾向于將銀行貸款資金用于理財產品購買,最終貸款資金并未真正落地。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也表示,金融扶貧容易出現不良貸款,甚至存在“戶貸企用”亂象——貧困戶并未實際參與生產經營,而是坐享分紅,發放的小額扶貧貸款并未起到“造血”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幫扶并非長久之計。國研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認為,外部幫扶是第一推動力,但長期依靠外部力量,會導致當地陷入貧困陷阱——扶貧只是表象,關鍵在于后期“扶智”和“扶制”。
在建立扶貧長效機制方面,民營企業本應該發揮關鍵性作用,不過林彬提出,當前民營企業扶貧產業結構和層次偏低,不僅規模小,還缺乏高端創新型項目,且扶貧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融合度不夠。
同時,支持民營企業的配套政策仍有待加強,比如在協調工商、財政、發改、社會保障等多部門方面,有待進一步理順機制。
真扶貧,扶真貧
針對當前精準扶貧存在的諸多問題,以蘇寧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試圖從市場化角度出發,助力產業扶貧。
王哲表示,蘇寧通過建立專項基金、在當地投資成立獨立公司,推出扶貧實訓店模式,逐步落實精準扶貧目標。
截至目前,蘇寧扶貧實訓店已經探索出“四扶合一”的扶貧實施路徑——教育扶貧(對建檔立卡及低收入家庭進行定點定向實訓)、就業扶貧(按時給付實訓報酬)、產業扶貧(利用線上線下資源推動貧困縣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捐資扶貧(將實訓店盈利的七成捐獻給當地扶貧事業),充分發揮電商扶貧優勢。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勇作為地方代表,介紹了當地蘇寧扶貧實訓店的運營情況。
共和縣以蘇寧實訓店為紐帶和載體,一方面,當地農特產品可以上線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幫助農產品上行;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合作社經營戶等群體的電商培訓,可以增強地區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其中,實訓店投資在當地、納稅在當地、就業在當地、服務在當地、造富在當地的特點,也能夠解決貧困地區長期無法扶“真貧”的問題。
除此之外,針對民營企業扶貧貸款資金是否使用得當問題,杜曉山說,首先應確定貧困群體能否真正受益,如推出“企業+農戶”模式,保證貧困戶獲益,并取消“戶貸企用”做法。
為持續發揮民營企業對精準扶貧的推動作用,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振世提出,可以基金為紐帶,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對貧困地區的支持政策,大力挖掘貧困地區具有上市潛力的企業,通過全方位增值服務提升企業競爭力,支持其登陸資本市場。
同時,他建議探索建立貧困地區創業板,將社會資本的活水引入貧困地區的優質企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
事實上,民營企業對點幫扶工作早已啟動。2015年10月,全國工商聯就舉行了“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即引導一萬家民營企業和一萬個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林彬認為,在引導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過程中,應注意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市場機制,依托民營企業優勢和市場優勢,制定符合當地發展情況的扶貧策略,將產業扶貧納入整個企業的戰略體系中,實現雙贏。
在民營企業進行外部幫扶之余,葉興慶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扶“制”長效機制,在外部力量退出前,幫助當地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確保內部“發電機”具備自發點火能力。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