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下滑近兩成,王傳福從藍海駛向紅海
比亞迪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燃油車和新能源并行。
文|朱耘
中國汽車界有兩位“福”人,一位是吉利的李書福,另一位是比亞迪的王傳福。當年,無論是李書福還是王傳福,揚言要做汽車的時候,都被業界當作“瘋子”。如今比亞迪和吉利都已成為中國知名的自主汽車品牌。
兩位“福”人之所以被人稱為“瘋子”,是他們曾說過一些驚人語錄。
還記得2016年王傳福的“喊話”嗎?2016年年初,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002594.SZ)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說:“到2020年,大巴和出租車將全面電動化,到2025年,貨車(物流車)全面電動化,到2030年私家車將全面電動化。”
這就是王傳福的“未來”,現在距2020年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大巴車與出租車全面電動化真的能夠實現嗎?如今很多私家車主選擇新能源車還是“備胎”,全面新能源化,王傳福還要等多久?
壯士難斷腕
在比亞迪的幾大主營板塊中,汽車占據了營收一半左右。2017年中報數據顯示,汽車領域的利潤貢獻超過了70%。
近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7年度業績快報,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度的總收入為1058.95億元,同比增長2.34%,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方面卻不甚樂觀,為40.57億元,同比下滑19.7%。
其在《2017年度業績快報》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說明中指出:年內,集團傳統汽車業務銷量收入有所下滑,給集團盈利增長帶來一定壓力。
比亞迪在公告中透露了這樣一個信號:2017年傳統汽車業務“拖了后腿”,同時指出“新車型宋MAX上市后市場反響強烈、需求強勁,帶領集團傳統汽車業務逐步走出低谷。”
事實上,比亞迪傳統燃油車銷量頹勢并非自2017年開始。2014年比亞迪傳統燃油車銷量為35.6萬輛,同比下滑21%;2015年為32.2萬輛,同比下滑9.6%;2016年,中國車市整體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但比亞迪的傳統燃油車同比僅有1.8%的增長至32.6萬輛。而2017年,傳統燃油車依然未能擺脫頹勢,銷量為29.6萬輛,同比下滑9.2%。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明顯,全年累計銷售達11.37萬輛,同經增長13.4%。
做電池起家的王傳福,對新能源汽車有著更深刻的情感。比亞迪傳統燃油車頹勢突顯之后,一度有傳言說比亞迪要放棄傳統燃油車業務,主攻新能源汽車。但比亞迪在回復《商學院》采訪中提及:“比亞迪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燃油車和新能源并行。如比亞迪全球首創平臺化全擎動力,即一個平臺三種動力,燃油+插混+純電,打造最強燃油車五星安全智聯家族;打造最強新能源矩陣。如2018年推出的全新一代秦唐宋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也會同步推出相應的燃油版。”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亦認為,現階段比亞迪“壯士難斷腕”,不可能完全放棄傳統車業務,盡管傳統車業務在下降,新能源汽車在增長,但占比不大,盈力能力也不是太強,繼續加碼新能源,保持傳統車業務,是當下比亞迪必然的選擇。
從藍海駛入紅海
2018年正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記者在走訪多位企業家時,談到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都談到了“順勢而為”一詞。某知名豪華車品牌CEO認為,在中國做汽車,在某些方面比消費電子業更容易,在其看來,諾基亞被蘋果打敗的根本原因是戰略的失誤,沒有看清未來手機市場觸摸屏、智能化這些趨勢。但汽車產業則不同,戰略決策由國家政策制定了,產業戰略必須符合國家戰略,否則就生產不下去。
新能源汽車肯定是未來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大方向,比亞迪擁有著“先手”優勢。2017年比亞迪再度斬獲了年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但冠軍背后也埋藏著隱憂。
來自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接近80萬輛,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產銷量同比增速分別提高了2.1和0.3個百分點。2017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2.7%,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2017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11.37萬輛,同比增長13.4%,這一增速,沒能跑贏整個新能源汽車增長的“大盤”。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亞軍花落北汽新能源,全年銷量10.32萬輛,銷量同比增長98%,從增速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增速放緩。
由于新能源是國家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2018年雙積分政策也將落地實施,不止是比亞迪、北汽新能源這些有先手優勢的汽車企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少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也將落地,此外還有一大波“新勢力造車”的產品量產。
王傳福、李書福、魏建軍等人決定做汽車的時候,都曾懷揣著振興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夢想,但一度由于資金、技術等問題,自主品牌一度表現欠佳,甚至出現過市場“十二連降”的慘狀。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起步較早,期待著借此“彎道超車”。然而隨著產業政策的落地,合資品牌、進口品牌也陸續發布新能源汽車產品,產品的豐富性要比兩年之前翻了一番,供消費者選擇的車型、品牌越來越多。再加上補貼的退坡,新能源汽車迅速從藍海駛入紅海。
比亞迪判斷,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業依舊是藍海。“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如國補地補、不限行、不限購、免購置稅、雙機分政策、專享綠牌等,推動新能源汽車大眾化普及。”
高顏值、智能網聯、電動化,在產品力和產品性能上顛覆原來的用車體驗,給予用戶超值的駕馭體驗,豐富的產品線,在比亞迪看來,這是其在2018年繼續領先的“底氣”。
同時比亞迪向《商學院》記者透露了一個數字,2017年新能源汽車非限購地區的銷量反超了限購地區。“2018年王朝車型全面迭代,更多全矩陣的產品提供用戶綠色出行。”
然而記者注意到,國家在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更偏向于純電動車,補貼力度較大。以北京為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被“拒之門外”,但是2017年比亞迪銷售的新能源車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為6.6萬輛,將近60%,可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是比亞迪新能源板塊中的重點。王傳福曾在公開場合呼吁,給予插電式混動更多的支持,但目前國家的產業方向依然是純電動,王傳福還要“順勢而為”。
電動化出行還要多久?
用通俗點的語言解讀王傳福的“未來”,即所有路上跑的車全部電動化。近年來比亞迪也在大力推廣公交電動化。
在北京的道路上,很多公交車都從過去的深紅色變為藍綠色,改為EV車型,但車型并非來自比亞迪。比亞迪商用車公關部負責人肖海平說,北京通州將有一批比亞迪的電動公交車交車。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繼續退坡,新能源客車補貼目錄明顯減少,在目錄中比亞迪僅有3款車型進入到補貼列表中,而比亞迪的競品比比亞迪多。肖海平解釋稱,進入到目錄的車型并非越多越好。因電池零部件廠商不同,所報的目錄便不同,而比亞迪電池、電機、電控全產業鏈都在自己做。
2017年3月,新能源補貼出臺了“3萬公里”政策,要求2016年非個人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需累計行駛達3萬公里才能獲得補貼,一般公交車、客車大約要1年左右時間,使得新能源車企獲取補貼的時間推后。今年新政則改為“2萬公里”。
一位不愿具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一輛新能源客車的補貼遠比一輛乘用車的補貼高。一輛車國補50萬元,地方補貼50萬元,對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更愿意把補貼的錢給到本地企業。肖海平說,比亞迪在與各地方公交公司推廣新能源客車的時候也會遇到些問題,隨著補貼退坡,有著產品、技術優勢的比亞迪純電動客車,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解決城市擁堵問題,公共交通優先大力發展。比亞迪在推廣電動公交的同時,也開發了云軌業務,2016年云軌落成之時,王傳福說要“再造一個比亞迪”。云軌業務工程周期短、造價低是王傳福認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但云軌推出之后,就有專家質疑云軌的適應性問題,指出云軌適合中等城市,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
但是比起北上廣這樣的超一線城市,像銀川、汕頭這樣的中等城市,人們的出行半徑不長,公交化完全可以解決,沒必要建云軌。“云軌是比亞迪為解決中國城市化進程出現的‘城市病’而專門打造的新型交通方式,是比亞迪‘立體交通’中重要的一環。云軌適用于中小城市的交通骨干線。目前,我國二、 三線城市機動車每年增加15%,道路僅增加1%,這意味著中小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由此帶來的尾氣污染、機動車噪聲污染也是無法忽視的,這些都無關市民出行距離的遠近;而云軌道梁支柱占地面積小,可建在路分隔帶和狹窄街道上,不單獨占用路權,這將大大緩解地面交通的壓力;同時,云軌造價僅為地鐵的1/5,建設工期短至 1~2年,可以說是為中小城市‘量身定做’的交通方式。”比亞迪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云軌的運營數據尚不夠充分,預計2018年建設云軌的城市將增加至20座,對比亞迪而言,云軌尚處在投資期,王傳福“再造一個比亞迪”還需要時間。
責任編輯:孫劍嵩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