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會滿:應高度重視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問題
記者 李國輝 金融時報
本報訊 記者李國輝報道 3月24日,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經濟峰會上表示,應該高度重視居民儲蓄率問題,防止居民儲蓄率過快下降引發的經濟金融風險及連鎖效應。易會滿表示,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成為拉動國民總儲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儲蓄率下降還伴隨著居民家庭杠桿率的快速提升,2013年到2017年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對于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以及居民家庭杠桿率的快速提升,易會滿認為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金融脫媒與利率市場化加快了居民財富多元化配置;二是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聯網理財的興起加速了存款分流;三是房地產吸引了家庭大量資金流入。
對于居民儲蓄率過快下滑所帶來的影響,易會滿認為,首先,居民儲蓄率過快下滑不利于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高儲蓄率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沒有高儲蓄率就難以支撐銀行信貸和全社會投資的持續較快增長。若居民儲蓄率過快下滑,勢必會帶來債務償還負擔上升,增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其次,儲蓄的多渠道分流,尤其是通過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形成空轉、拉長鏈條后,不僅造成了金融資源配置的碎片化和低效化,而且抬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再次,儲蓄率過快下滑會加大流動性風險,影響貨幣政策傳導。一般儲蓄存款占到大型銀行總存款的一半左右。如果未來銀行儲蓄存款增長面臨“枯竭”或“負債荒”成為常態,則會放大貨幣市場的波動,影響金融市場穩定性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應。
易會滿建議從三方面應對儲蓄率過快下降。一是回歸資管業務代客理財的本質,打破剛性兌付。二是進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務的實質和技術發展的本質,厘清貨幣基金的真實屬性和功能邊界,杜絕監管套利,強化持牌經營,控制杠桿比率,嚴格流動性管理,引導其規范理性發展。堅持商業銀行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其穩定金融市場和社會融資成本的“壓艙石”作用。三是加快推進銀行資產證券化進程,完善配套政策,盤活信貸存量,增加資產流動性,這也是推動直接融資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