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美人才科技戰勝算幾何?

梁建章:中美人才科技戰勝算幾何?
2021年05月08日 08:00 財經自媒體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梁建章:中美人才科技戰勝算幾何? 

  來源:繞梁說

  大家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講了人口和經濟的關系,下面我要講的是人口和創新的關系。

  一、內生增長理論與人口因素

  大約30年前,美國經濟學家Paul Romer提出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已經逐步成為研究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理論。他的理論的基本邏輯是,人口規模的增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得更多人從事科研和創新的工作,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將為全社會所用,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他的模型有個前提,一個是市場經濟,這樣人們就有利益驅使的動力去發明和創業;在這個前提下,創新和人口數量成正比,因為人口越多,研發成果能惠及的消費者更多,創新的利潤動力就越大;從事創新的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

  一個國家只要能夠吸收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并且自己擁有科研創新的能力和市場機制,就能把人口數量的優勢,轉換成經濟增長的優勢。美國過去100多年的發展印證了人口規模優勢的重要性。1850年,英國和德國是世界工業化的強國,而美國還是一個相對落后的農業國。但美國一方面大量引進和學習西歐的技術,一方面大量吸收移民,人口規模也超過了西歐各國。短短五十年后,到了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就趕上了西歐國家,成了世界GDP最大的國家,隨之美國也從引進創新逐步走到了世界創新的前沿,成了一個世界創新的領跑者。1900年以后美國繼續大量引進移民,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總之,美國利用其發達國家第一的人口優勢,成功趕超了英國和德國,成了世界超級大國。工業化以后,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于創新和創業,那么富于活力的高素質的年輕人口自然就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寶貴財富。

  在工業和信息時代,人口眾多是創業和創新的重要優勢。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中的經驗是另一個例子。以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起點,中國一旦打開了面向世界的大門,其巨大的市場就迅速吸引了大批外國投資。同時,大量高學歷的勞動力能夠迅速吸收先進技術,提高生產率。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企業家創立了成功的本土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而且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企業展開競爭。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邶嫶蟮氖袌鲆幠:捅姸嗟娜丝跀盗?,中國不僅正在追趕世界先進技術,而且在創新領域也將大有作為。

  二、創新的人口規模效應

  下面講一下創新的人口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在現代經濟中無處不在。生產一百萬件產品的單位成本通常遠遠低于生產一千件產品的單位成本。在一個典型的服務行業中,例如銀行、郵政、電信,在一個大城市中提供服務的單位成本,也遠比在一個小村莊提 供類似服務的單位成本要低得多。中國現在的制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工也是最細的,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全的工業品分類的供應鏈,這得益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

  相對于生產,創新的規模效應更大,因為復制一個創新的成果,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例如,投資一部目標為10億人群市場的電影或一個網站的預算,可以10倍于一部目標只有1億人群市場的電影或網站的預算。再例如,在中國領先的互聯網旅游品牌攜程旅行網,可以雇傭5000位軟件工程師。相比之下,日本只有中國市場的十分之一,因此,一個類似的日本公司只能雇傭幾百個工程師。而在中國的臺灣地區,一個類似的公司只能雇傭不到100位工程師。當然,這些假設的前提,是這些公司只局限于本地市場而沒有打開全球市場。通常在本地取得成功后,才會擁有開拓全球市場的能力。所以即使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更大的本地市場也會成為重要優勢。

  在服務行業中,美國得益于其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的優勢,在連鎖餐飲、酒店以及娛樂等服務行業擁有眾多的國際品牌,比如星巴克、迪士尼和麥當勞等公司,在它們在世界市場取得主導地位之前,在美國國內就已經實現了很大規模,而且利潤豐厚。

  這種規模優勢在互聯網行業更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一個網絡效應發揮巨大作用的行業中,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最先吸引大量顧客的公司。舉例來說,如果1000萬客戶代表一個“臨界值”,為了達到這個臨界值,在人口總數為3億人的美國市場上,所必需的滲透率為百分之3。對于總人口只有1億人的日本來說,所必需的滲透率則為百分之10。而在中國,這一比率就小于百分之1。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如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Expedia等。在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的企業,就可以領先于其他國家的企業,達到商業成功的臨界值,再迅速擴展到了其他國家,成功占領世界市場。

  三、創業、老齡化與阻滯效應  

  下面講一下老齡化對創新和創業的阻滯效應。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體能在20多歲時達到頂峰。然而,在現代經濟中,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是人的認知能力。除了認知能力以外,經驗也是形成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一般來說,一個人在30歲和40歲時是最有創造力的,因為他們已經有10到20年的經驗,而且精力仍然充沛,并且能夠迅速地思考和學習。美國經濟學家本杰明·瓊斯分析了過去100年中300項最偉大的發明,其中的百分之72是由年齡在30歲到49歲之間的發明家發明的。在這百分之72中,更有百分之42的發明是由30多歲的發明人發明的。

  由于有才華的創業者一般都是在30多歲時最具創造力,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30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那么就會對其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很有幫助。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么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

  老齡化社會還存在一種阻滯效應:即老年人會阻礙年輕人的活力。一個行業或企業的年齡結構。會影響年輕員工得高級和有影響力職位的概率。如果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很高,那么,年輕員工就不太可能被賦予更多的管理責任,因為高級職位已經被年長的員工占據了。這樣年輕人在企業里就不能有足夠的歷練和發言權。影響他們創新和創業的能力。另外,在一個老齡化社會里,年輕人的收入也會偏低,他們的同學和朋友也很少會身居高位。所以他們能夠動用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會篇弱,他們創新和創業的能力也會進一步被削弱。

  由此,一個國家的年齡結構可能成為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整體結構趨于年輕的社會,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機會來獲得創業所必需的技能。相反,在一個老齡化的國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規模不斷縮小,年輕的員工晉升很慢,擁有的影響力較小,技能也較差,因此不能夠成為潛在的企業家??偨Y一下,在一個老齡化的國家里,不僅是年輕人的數量減少了,而且由于他們的發展被一個人數更多的老年人群體所阻滯,導致年輕人創業活力下降。

  我和斯坦福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們研究了企業家精神與老齡化之間的聯系。我第一次注意到這種聯系是在研究日本創新數據時。總體而言,日本的創新表現并不差。日本的大公司在研發方面投入巨資,獲得了很多項專利。然而,這些發明大多是微創新,而不是顛覆性發明。例如,日本公司不斷改進數碼相機,使其體積更小、質量更高,并且具有更多的功能。但是,他們沒有能夠產生顛覆性的發明,如iPhone。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這些大型日本企業獲得了大量的專利,但已經無法跟上新興高科技的發展腳步。

  對比美國,則是另外一個趨勢??v觀美國現在的高科技巨頭,絕大多是都是最近幾十年新創辦的企業。尤其像Google、Facebook、Amazon,都是九十年代以后由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創辦的企業。反觀日本,如今最重要的高科技企業比如索尼等等,大多是二戰前后創辦的,最近二三十年里,日本幾乎沒有新誕生足夠亮眼的高科技企業。九十年代以后,新興高科技企業的缺失,成為日本經濟和創新活力遠遠落后于美國的根本原因,這跟日本九十年代以后的老齡化有很大的關系。

  除了在高科技領域缺乏新鮮血液之外,即使是那些老牌的日本高科技企業,近年來也普遍表現不佳。在歷史上,日本企業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它們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時候非常有創造力,帶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發明,如隨身聽、數碼相機和游戲機控制臺。日本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獲得了急劇增長。當時有許多經濟學家預測,其人均GDP將很快超過美國。然而進入九十年代以后,日本企業在互聯網、智能手機、人工智能、通訊技術等領域,完全被美國和中國超越,導致日本經濟在接下來的20年里一直停滯不前,而美國經濟則得益于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走在世界前列。

  導致日本失去幾十年的原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因為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但是金融危機一般只會影響幾年時間,  最多十幾年時間,而日本經濟的低迷已經持續了快三十年。有人說是因為1985年由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這五個國家簽訂的廣場協議和此后的日元升值,但是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貿易仍然維持了很高的順差?,F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真正導致這一停滯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的老齡化導致的創業創新活力的缺失。

  四、人口規模越大,創新人才越多

  下面講一下人口質量和數量的關系。

  對于人口規模與創新的關系,有人會說,創新人才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企業家、工程師和科學家所占比例不超過人口的百分之5。因此,一個國家可以集中資源為這些精英提供最好的教育。

  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其邏輯依賴于一個假設的前提,就是你知道哪些百分之5的人將會成為研究人員和企業家,你才能夠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優良教育。然而在現實中,沒人知道哪些百分之5將會是下一個Steve Jobs或馬云,畢竟用傳統標準來衡量,這兩個人都不是最好的學生。培養創新人才并不像挑選籃球少年那樣,可以用身高這種單一指標來判斷其成為籃球巨星的潛力。對于未來的創新者和企業家,更像在挑選能夠成為頂級足球運動員的孩子,因為很難預測誰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所以必須擴大青少年參與訓練的范圍,然后確保好的足球運動員能從基層中脫穎而出。

  人的天分很大程度上是隨機分布的,上帝可能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天才的彩票,而良好的教育相當于兌現彩票的能力,所以最后有多少天才冒出來,取決于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規模到底有多大。未來,可以預測的是,包括印度在內的幾乎所有中等發達國家都有能力普及高等教育,所以天才的數量規模,根本上取決于年輕人的規模,基數越大,天才就越多。

  五、中美科技之爭

  最后講一下中美的科技競爭。

  隨著創新在世界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在創新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大。在許多高科技和創意產業中,美國已成為世界創新的中心。紐約是世界金融業的創新中心,洛杉磯是世界影視娛樂業的創新中心,而硅谷則是世界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中心。美國的大學也成為學術研究的中心,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英語是國際語言。在中國崛起以前,美國經濟在各方面都顯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唯一可以與美國比拼創新規模優勢的國家只有中國。由于中國現在的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多,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場。與美國公司一樣,中國的企業,比如華為和聯想,在發揮規模優勢并在國內市場取得成功后,已經成長為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對手。在服務業領域,中國也正在快速追趕美國。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來自中國的全球服務品牌。 

  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一個比美國更為龐大的互聯網市場。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巨頭們沒能像征服世界其他地方那樣征服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美國網絡公司能夠在中國取得成功,這讓不少美國人感到相當驚奇。有人認為,導致這種情形出現的原因,部分源于中國政府對某些外國公司的準入限制。然而事實是,在谷歌退出中國市場時,它也只占有百分之30的中國市場份額,百度卻已占據百分之60的中國市場份額。其他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亞馬遜敗給了京東,Expedia輸給了攜程網,Ebay慘敗于阿里巴巴。這些都說明中國本土的互聯網公司足夠強大,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并不占有規模優勢。

  人工智能行業更是一個規模效應很明顯的創新產業,巨大的本土市場不僅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也提供了寶貴的數據,這顯然對人工智能的算法訓練很重要。所以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在很多前沿領域可以同美國叫板,占據世界領先地位。

  可惜由于中國長期的低生育率,中國對美國的人口優勢并不能長久保持下去。在扣除全面二孩政策導致的暫時性堆積反彈后,中國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1左右。使得中國的這種規模優勢每代人減半。甚至在兩三代人之后,中國每年出生的人口將少于美國,那時中國會因此徹底喪失人口優勢,之后恐怕會被美國全面壓倒。

  那么中國的創新優勢能夠保持多久呢?我做了一個初步的測算,雖然中國的總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但是美國有一個中國沒有的優勢,就是美國有吸引全球人才的優勢,在美國的頂尖科學家和企業家中,有將近一半是移民,所以美國的人才池不僅僅是本國的三億多人口,而是相當于差不多7億多人口。這樣看中國的人口優勢不是四倍只有兩倍,但是中國的年輕人口數量正在以每代人減半的速度萎縮,所以如果中國不解決低生育率危機,中國的人口優勢只能持續一代人。到2040年,中國的優勢將被美國反超。如果那時中國還不能解決低生育率問題,那創新力領域的相對劣勢會越來越大,甚至可能在兩代人之后被印度趕超。

  好,這一集就到這里,下一集我們聊人口與資源的關系。下集見。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12 三孚新科 688359 --
  • 05-11 奧精醫療 688613 --
  • 05-10 浙江新能 600032 3.51
  • 05-10 創益通 300991 13.06
  • 05-10 諾泰生物 688076 15.5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