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莫讓不規范信息發布攪亂人心
1月31日晚,一則“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雖然雙黃連口服液并未被列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試行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藥品名單,但各大電商平臺上的雙黃連藥品仍然瞬間售罄,很多地方藥店前排起搶購長龍。網上還傳出關于雙黃連搶購各種或真或假的笑談,據稱連雙黃蓮蓉月餅也賣出了往年中秋節的行市。
令人沒想到的是,雙黃連的“鴻運”來得快去得也快。新聞傳播的同時,質疑之聲即起。之后,在追蹤求證下,信息發布者之一的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表示,目前對此還沒有詳細研究,“因為我們只是在武漢病毒所做了一個初步驗證”。還有解釋稱,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至此,整個事件徹底變成了一出“鬧劇”。
當前,疫情蔓延還處于高峰期,隔離仍是最好的預防辦法。因為一則不準確的信息,導致人們出門聚集排隊搶購藥品,且不說浪費了多少本就緊俏的口罩,潛在的感染風險又增加了多少?
回頭看,信息發布的不規范是造成這場“鬧劇”的主因。科學是嚴謹的,容不得半點草率。即使醫療科研機構有火線立功、救民水火的初衷,也應嚴格按照醫學科學的程序步驟,完整完成試驗確證后,按照規范的程序才能發布成果。一種藥物對某種病毒是否真實有效需經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僅臨床試驗就需開展4期。而目前按上海藥物所的說法,雙黃連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有效性“處于開始做臨床試驗”的階段。在沒有履行完整程序的情況下貿然發布信息,客觀上是對老百姓的“忽悠”。
疫情之下,處于隔離狀態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情緒,對“特效藥”之類的信息高度敏感,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參與到搶購大潮中。大眾媒體的盲目“背書”,迎合了這種焦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眾媒體不能苛求大眾自行厘清“抑制”還是“醫治”的字義,其優勢乃至職責在于對原始信息作出篩選和求證,這也正是其權威性所在。面對疫情蔓延的局面,面對人們的普遍焦慮,此次信息的發布竟然沒有遵循新聞的基本規則,沒有尋找兩個以上的信源,也沒有采訪權威專家做進一步求證和說明,幾乎是以“復讀”的方式公之于眾,這種做法有失專業水準,辜負了人們對大眾媒體的信任,教訓是深刻的。
規范信息發布,不僅是對媒體的要求,也是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近日,湖北省和武漢市紅十字會成為輿論的焦點,起因之一不就是一組數字差錯引起的質疑嗎!正是由于信息發布的不及時、不準確、不規范,讓人們對防疫物資的分配發放是否公平合理產生了疑問,進而把紅十字會再度推向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百口莫辯的眾矢之的。由此可見,規范信息的發布不是一件小事,處理不妥就會釀成滾雪球式的輿情風暴,嚴重損害有關部門和機構的公信力,妨礙疫情防控大局。
病毒蔓延要遏制,病毒式信息也需要防范。越是特殊時期,越要求公共媒體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發布有權威性、針對性的信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面對群眾的焦慮情緒,要做好疫情防控知識普及,引導群眾正確理性看待疫情,科學做好防護。
疫情總會過去,我們越是穩住陣腳,越是臨危不亂,這一天就會越早到來。
責任編輯:蔣曉桐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