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丨大灣區“跨境理財通2.0”擴容,首批參與券商基本落定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隨著“跨境理財通2.0”監管規則發布,參與金融機構擴容名單陸續明確。
2月5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獨家獲悉,跨境理財通2.0擴容后的首批證券公司名單已基本確定,以注冊于大灣區的頭部券商為主。首批參與券商總數或達6家,以“南向通”業務為主。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相關券商將跨境理財通2.0視為財富管理業務突破的重要契機,正在緊鑼密鼓地升級APP,以爭取搶先布局。
在跨境理財通業務上,先行一步的銀行碰上新軍券商,跨境財富管理風云再起。去年12月,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證監局等監管六部門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并將于2月26日正式實施。這標志著“跨境理財通”將邁入2.0階段。
其中的變化是,將此前在銀行試點的“跨境理財通” 擴容至證券公司。
放眼證券業,跨境業務正在高速增長。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場外業務運行情況通報》,券商跨境業務存續規模已于2023年11月突破萬億,達到10214.09億元。
作為新進者,券商如何抓住新機遇實現業績突破?而作為先入者,銀行如何鞏固自身先行優勢將業務做細做深?“跨境理財通”這塊新大陸,已成為金融機構必爭之地。
多家大灣區券商或將參與
“跨境理財通”是專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者的一種跨境投資渠道。作為金融業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大灣區坐擁廣深港三大城市,不少知名證券公司選擇落戶大灣區。
據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名錄,截至2023年12月,名單中146家證券公司中,共27家注冊地位于廣東,其中深圳22家。廣東的27家券商中,不乏知名券商,規模靠前的包括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國信證券、國投證券(原安信證券)等機構。
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因為“跨境理財通”是基于大灣區的業務,則第一批試點的券商也為大灣區機構為主。具體而言,主要為在廣東本土注冊,并且在香港擁有分支機構的證券公司。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獲悉,已有6家證券公司將參與“跨境理財通”的首批券商試點。一位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正式發文,預計下半年會正式展業。“幾家參與券商為了搶占先機,都在緊鑼密鼓地更新系統、更改APP,普遍都將其視為重要的新業務。”
此外,他還告訴記者,經過多方溝通,首批參與券商將以“南向通”業務為主,即向內地投資者提供港澳金融機構代銷的理財產品。
回顧“跨境理財通”試點的兩年半,“南向通”的規模歷來遠高于“北向通”。據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官網,截至2月3日,“南向通”已用額度506847.66萬元(占比3.38%),“北向通”已用額度23216.85萬元(占比0.15%)
券商與銀行的“攻”與“守”
近年來,銀行的財富中收、券商的經紀業務面臨壓力。隨著內地的跨境理財需求與日俱增,“跨境理財通”成為了二者爭奪這片新藍海的橋頭堡。
觀察在香港展業的證券公司,其中不乏中信里昂、國泰君安國際、廣發證券(香港)等中資券商。
與試點的內資銀行與港澳的外資銀行進行“結對”類似,證券公司也需要與在港澳的相關機構進行合作。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首批試點券商的合作機構將以他們在香港的分支機構為主。
在業務開展上,銀行和券商各有優勢。
首先,券商的優勢主要在于展業機制、開戶便捷和權益產品上。上述人士分析指出,銀行各分行需要考核存款。每逢季度末,將資金劃轉到其他分行,甚至其他法人銀行,會遇到較大的阻力。而證券公司作為一個代銷渠道,并沒有季末存款的考核。
其次,在開戶方面,券商的線上開戶將成為另一大優勢,有望應用在“跨境理財通”的開戶上。而銀行開戶則需親臨網點。目前雖有銀行將部分流程挪至線上,但仍僅限于預審和簽約預約,之后仍需要前往線下網點簽約。
一位跨境理財通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她于去年12月末在一家股份行辦理開戶,至今已歷時一月有余,其位于香港的“結對行”的額度審批仍未通過。她直言,為購買“南向通”做準備,已將內地銀行的部分定期轉為活期,但審批遲遲不下,影響了些許收益。
此外,相較于銀行,券商代銷的基金中權益類產品占比更高,券商本身的投研實力也更強。
但券商的展業也絕非一帆風順。香港財富管理市場競爭極為激烈,中資券商面臨著瑞銀、高盛等外資巨頭的競爭。記者從香港證監會官網獲悉,2023年9月,香港券商(持牌法團-聯交所參與者)共555家,遠多于內地的146家。
上述業內人士坦言,“過去幾年,位于香港的分支機構連年虧損,他們已將‘跨境理財通’視為第二春。”
而商業銀行,則是在先入優勢、獲客渠道、規模體量等方面擁有優勢。
作為最早一批“跨境理財通”的試點機構,銀行具備先入優勢,已與兩地的資管機構建立了緊密合作。因此,新規僅出臺一周不到,銀行的動作最快,恒生銀行表示擬將“南向通”產品增加至超過220只,渣打銀行也表示將增加至超過140只。
同時,相較于銀行渠道,券商在獲客途徑上并不具備優勢。例如中國銀行,在香港同時作為三家貨幣發行銀行之一,在跨境網點數量和客群基礎上具備優勢。
此外,面對難以預測的市場行情和內地下行的利率,銀行可以提供更穩定、利率更高的境外存款產品。
長期來看,“跨境理財通2.0” 對銀行和券商都是利好。
中金公司研報表示,對于名單內合作銀行,政策利好帶來跨境理財通業務增量,有利于提升財富中收與客戶粘性;對于新增名單內證券公司,更豐富的產品譜系或有利于新增拓客。中金建議上述機構應重視優化系統對接效率、簡化客戶簽約流程,以降低居民投資及客戶經理銷售的摩擦成本。
從QDII到跨境理財通
近年來,內地投資者的境外投資需求與日俱增。據證券業協會《場外業務運行情況通報》,券商跨境業務存續規模已于2023年11月突破萬億,達到10214.09億元。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2023年新發QDII基金數量達到60只,刷新歷年新高。
此前,經由QDII的間接投資是內地投資者進行跨境投資的門檻最低、較為常見的做法。
QDII是在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有限度地允許境內投資者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一項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基金公司的QDII資格需要監管部門審核,投資額度需要外管局額外審核。因此,許多QDII產品面臨著外匯限額問題。
近期,多只熱門QDII基金發布限購公告,背后有著QDII限額的原因。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記者從螞蟻平臺獲悉,建信納斯達克100指數將日申購限額設置為了100元,而近期熱門的工銀瑞信印度市場基金,目前總申購上限更是僅為100元。
跨境理財通則允許大灣區投資者直接跨境開設和操作投資賬戶,2.0版本將單個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從100萬元人民幣提高到300萬元人民幣,為跨境投資的深度參與者提供了充足的額度。
(作者:黃子瀟 編輯:孫超逸,辛繼召)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