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于對公司閑置資金的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規模不斷攀升。而作為理財產品中的重要一員,信托產品在上市公司客戶中逐漸打開銷路。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兩市共有89家上市公司進行了404次信托理財,購買信托產品合計規模超過300億元。而去年同期,選擇信托產品進行理財的公司公司僅有52家,購買產品規模僅在200億元左右。
從預期收益率的水平來看,隨著今年以來集合資金信托產品收益率的不斷走高,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預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占比接近兩成,個別次級產品收益甚至可達11.5%。
上市公司熱衷理財
中融信托產品最受青睞
在違約頻發的2018年,面臨年關難過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然而,坐擁大筆資金且出手闊綽的上市公司也比比皆是,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此背景下,2018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規模不降反增。數據顯示,截至發稿,今年以來已有1234家上市公司購買20691款理財產品,合計金額15456.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74%,投資公司、投資次數、投資規模等均遠超去年水平。從投資類型來看,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投資公司理財產品、信托計劃、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
而單就信托產品而言,《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共有89家上市公司進行了404次信托理財,購買信托產品合計規模超過300億元。反觀去年同期,共有52家上市公司進行了216次信托理財,購買信托產品合計規模為202.9億元。可以說,今年以來信托產品在上市公司中進一步“打開銷路”。
從信托公司角度而言,中融信托仍是上市公司最青睞的信托產品發行方。2017年以來,共有21家上市公司陸續79次認購中融信托的信托產品,合計金額達到38.05億元。此外,上海國際信托的“現金豐利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延續了2017年的火爆局面,被兆馳股份連續認購,合計購買金額超過2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托產品發行方中,中信證券多次“亂入”。今年以來,中信證券共向12家上市公司出售了29款信托計劃及信托收益權轉讓,合計規模為14.62億元,產品來自中海信托、中信信托、上海信托等十余家信托公司。
收益水漲船高
個別次級產品超10%
出于對高額收益的追求,上市公司信托理財規模持續增長也在意料之中。多家公司稱其選擇信托產品的理由為“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
由于監管方面的要求,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投資產品大多需要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基于此,上市公司選擇信托理財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多會投向銀行間市場信用等級較高、流動性較好的債券或貨幣市場工具,比如債券回購、拆借、存放同業、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等低風險資產。
不過,在資管新規落地后,即便是銀行理財也無法繼續提供保本承諾。由于收益具有明顯優勢,信托理財正成為更多上市公司的選擇。
用益信托在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成立的集合資金信托產品平均期限為1.73年,平均年收益率為7.91%,較去年同期6.74%的收益率上升1.17個百分點。而在今年集合資金信托產品收益一路走高的情況下,選擇信托理財的上市公司預計獲益頗豐。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在目前公布預期收益率情況的309款產品中,收益超過8%的多達59款,占比近兩成。其中,年度信托理財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為軟控股份購買的“中誠信托·智誠一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T3期”,認購金額為11568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1.5%。此外,亞夏股份認購了8000萬元的“安泉306號(中庚福州)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該產品為1年期的房地產信托產品,預期收益率也超過10%,達到10.2%。
另外,由于信托產品的高收益,上市公司中信托“真愛粉”更是大有人在。例如,恒生電子年內連續51次購入中融信托和平安信托的產品,合計購買規模為16.18億元。兆馳股份則在年內40次認購信托產品,合計購買規模達到29.23億元。而從單筆認購規模上來看,今年12月22日,同方股份認購的重慶信托“瑞盈財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購買規模達到11.90億元,在諸多產品中居于首位。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