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24政府工作報告|個人養老金、長護險如何觸達更大市場

解讀2024政府工作報告|個人養老金、長護險如何觸達更大市場
2024年03月05日 16:20 媒體滾動

專題:金融視角·聚焦2024年兩會

  轉自:北京商報

  不只有屢被提及的農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把目光聚焦于個人養老金和長期護理保險。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當前,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超過5000萬,有關政策的出臺尤其是個人養老金新政細則的正式落地頻頻為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指明方向,接下來如何再加把勁?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洶涌而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離不開哪些解題路徑?

  個人養老金全國推行前夜:發展瓶頸何解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發展養老金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的重要環節。

  個人養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等36地啟動實施,也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

  今年的《報告》指出,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截至2023年底,我國超5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日前釋放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這一信號的同時,其也表示,個人養老金在36個城市及地區先行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運行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當前,各金融企業開發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個人養老金產品持續擴容,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增加至741只。

  “通過設立個人賬戶,鼓勵民眾定期繳納一定比例的工資或儲蓄,實現長期積累,不僅增加了國民儲蓄,還可以引導資金進入長期投資市場,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實施的積極意義,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之外的第三支柱,能夠增加個人在退休后的收入來源,提高整體養老金替代率,有助于緩解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增強公民退休生活的經濟保障。

  個人養老金制度自試點以來,雖取得積極進展,但也出現過一些挑戰。“個人養老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個人實際參與率低、繳費金額遠未達到上限”。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表示。

  發展瓶頸凸顯,如何破局?在宋占軍看來,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還是要加大對個人養老金的全面宣傳,引導大眾深刻認識養老風險和個人養老金制度,特別是理解個人養老金的專屬養老長期封閉屬性。從銀行、保險、基金和理財各個主體來看,應充分借助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長期性,加強資金運用,在充分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提高長期投資收益。

  劉春生表示,應當進一步明確和優化稅收優惠政策,確保其既具有吸引力又能覆蓋不同收入層次的參保人群,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使公眾充分認識到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際利益。提供更多樣化、風險收益特征各異的投資選擇,允許金融機構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養老金融產品,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

  長護險制度呼之欲出:注重銜接是關鍵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從試點走向全面推廣正當其時。《報告》指出,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

  長期護理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部分,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共同構成全面的社會保障網絡,有助于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目標,體現社會公平。

  “傳統上,中國的養老和護理責任主要由家庭承擔,但隨著核心家庭的小型化以及‘4-2-1’(四個祖輩、兩個父母、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壓力增大,家庭成員可能難以獨自承受長期護理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劉春生表示,長期護理保險可以分散風險,減輕家庭和個人的經濟壓力。、

  自2016年開始推出試點以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至今已經擴展至49個,參保人群覆蓋到1.7億人,累計超200萬人享受待遇。

  “通過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以引導和刺激社會資源投入老年護理市場,促進護理服務業的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健康養老產業鏈的完善”。劉春生表示,隨著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壽命延長,全球多地包括中國在內的人口結構正在快速老齡化。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比例較高,對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助于為這部分人群提供經濟支持,保障其得到必要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

  “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如何在不增加企業和個人負擔、通過醫療保險等險種籌資結構的調整實現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的穩定是關鍵”。對于如何進一步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宋占軍表示,應注重與醫療護理、民政救助、養老保障的銜接,全面拓寬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醫療、養老、護理的功能銜接和待遇統籌。

  農險升級擴面:如何守住農民錢袋子

  農業保險近年來呈現迅猛的發展勢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農業保險在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屢被提及,今年也不例外。

  在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方面,《報告》指出,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

  2023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至全國所有產糧大縣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提到,自2023年起,各產糧大縣有關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可在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或種植收入保險中自主自愿選擇投保產品,但不得重復投保。

  補貼比例層面,在省級財政保費補貼不低于25%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不含大連市)補貼45%,對東部地區補貼35%。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而當今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種植對自然災害抵御能力相對較弱,糧食保險就顯得尤為重要。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兩種保險政策能夠覆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和全成本,為農民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對于擴大完全成本保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所長庹國柱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前四年,在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方面走了四大步,第一步是試點,第二步是在13個糧食主產省500個產糧大縣推行,第三步是在13個糧食主產省全部826個縣全覆蓋,第四步是不論哪個省凡是產糧大縣都覆蓋,這樣覆蓋了1000多個產糧大縣,目前終于實現所有種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戶都能參加完全成本保險了,這是一個突破,使所有種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戶都能受益,更加公平合理。不僅如此,其他種植養殖標的的保險也要逐步提高保險金額,做完全成本保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也表示,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完善農業風險管理機制,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3-11 駿鼎達 301538 --
  • 03-11 星德勝 603344 --
  • 03-04 中創股份 688695 22.43
  • 03-04 美新科技 301588 14.5
  • 02-28 鐵拓機械 873706 6.69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